“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8-09-30 06:43李艳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职院校

李艳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为教育模式带来新的变革,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从网络平台、师资、教育手段等多方面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 模式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教育模式的新变革,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但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扬长避短,探究互联网和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当前重要研究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与高校教育变革

通俗地说,“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宣告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教育领域中也掀起了以信息化改革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变革,慕课、微课、云课堂、直播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兴趣不浓厚,再加上网络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们注重生动的、碎片化的学习,对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注重感性经验的学习和感官享受的获取,对理性的知识缺乏思考,对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在学习方式上,他们更乐于接受在线学习和视频呈现,对于传统的讲授缺乏热情和专注力。同时,信息网络技术及传播手段的变革,使互联网成为“90后”大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場所,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网络依赖、人际关系淡漠、价值观模糊、情感困惑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从总体上看,目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基于挑战和机遇,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在新的教育变革下开展创新尝试,以更贴近大学生的方式开展有效教育,构建适合网络时代的新模式。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为传统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的课堂授课、心理讲座等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远不如本科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上较少,在师资建设、理论研究、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已经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等课程完成,教师运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据调查,一般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时间很短,长则一学期,短则几节象征性的扫盲课,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能接收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很少,而且,传统的授课形式对现代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乏善可陈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长时间以来,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消除心理问题学生给校园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将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在心理问题学生层面。科学地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的应以预防为主,其工作对象是所有在校高职大学生,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责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责令心理咨询中心实施相关工作,但收效甚微。实际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辅导员在此项工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心理咨询中心作为专责机构,主要发挥统筹和指导作用,两者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的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本身建设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上不够规范,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在领导机构、专责机构、实施机构等的权责上不明晰,缺乏监督,滞后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互联网+”背景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阵地,着眼于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做好网络平台的顶层设计、功能定位,特别是要突出网络平台的实效性,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确保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首先,在校园网开辟心理辅导专栏或者建设专门的心理网站,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及相关活动的新闻;开设心理在线课堂,通过线上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开设心理游戏模块,让学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开辟心理互助QQ群、心理微博等网络公共交流平台,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正能量,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开发手机APP或者设立微信公众号,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备品,随时随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的主阵地。

(二)提高心理咨询中心的信息化水平

心理咨询中心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责机构,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为心理咨询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通过开展网上心理测试、网上诊疗,打消了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的学生顾虑,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要更加注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贴合高职院校特色,譬如高职院校学生较之本科院校学生,缺少自信心、缺少自控力,自信心和自控力团体训练营就可以作为咨询中心的重要工作,增强团体辅导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胜任模拟训练室可以作为建设重点,这样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而不会成为摆设。同时,在心理咨询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中,要看到,网络心理咨询也有弊端和短板,它可以辅助传统心理咨询中心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心理咨询模式。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担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而言,主动参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改革,是教书育人工作的必然选择。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中。其次,院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技术培训,让其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熟练运用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院校要加强其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提升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准。

(四)將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拆分,可以探究科学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双赢的目标。比如说,利用学生社团、协会的力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龙、团队辅导等心理活动,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公寓管理结合起来,在公寓楼内设立心理楼长,心理层长,宿舍是学生在大学里最重要的空间,是学生接触比较多、互动比较多、心理行为特征得到呈现的场所,在特定的空间下更容易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和疏导,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可以在一幢楼上进行试点,选拔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具有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为楼长,关注整栋宿舍楼的学生心理动态。另外,在每一层楼上可以设置层长,协助楼长开展工作,有情况随时报告,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能够关注到学生思想动态问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又要做好互联网平台的监督,坚持以服务学生为本,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为重点,将“互联网+”教育理念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心理健康、阳光向上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5〕40号,2015.

[2]吴丽玫.“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6):49-54.

[3]张青.“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247-248.

[4]张卓.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7(3):220.

[5]崔晓星,刘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启心门的金钥匙[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职院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