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

2018-09-30 06:43尹婧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传统民居非遗

尹婧

摘 要: 黔阳古城反映着湘楚地区的地域文化,以“非遗传承”为依托,加强当地传统民居保护,有助于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从传统民居的价值入手,以黔阳古城为例,对黔阳古城的代表性建筑、历史文化、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利用策略的特殊性、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路径的原则及“非遗传承”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保护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非遗 传统民居 黔阳古城

黔阳古城坐落在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自汉代以来,这一地区便为县、州、府、郡治所在地。1997年以后,黔阳古城所在的黔城镇成了为洪江市市政府驻地。通过对湘西地区地理情况进行分析,当地地处舞水河与清水江交汇处,古城核心区域分布有书院、会馆、宗祠和庙宇等明清古建筑,黔城古建筑群与芙蓉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以“非遗传承”为依托,创新黔阳古城传统民居保护路径,为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传统民居的价值

少数民族民居村落具有历史、精神、社会、艺术、科学、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湘西传统民居村落的形态特征、构成要素、空间组织进行深入解析,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居村落之间的依存关系,构建创新传统民居传承模式。

传统民居的审美价值建立在秩序性、对称性的美学观点的基础之上[1],强调理性秩序的布局方法,这是传统民居建筑中常用的布局方法。意境之美则反映传统民居的美学特色,“先抑后扬”的空间布局方式可以带给人们含蓄的艺术之美。

传统民居以本土建筑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在传统民居建设过程中,工匠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使传统民居的艺术美与民居的实用性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民居的形态、色彩和图案等因素与建筑的功能、材料和结构等因素紧密结合。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反映着传统民居的艺术文化价值。

二、黔阳古城的主要建筑与历史文化

(一)黔阳古城的主要建筑。黔阳古城有“滇黔门户”与“湘西第一古镇”之称。地处209国道、湘桂公路、洪黔公路等交通要道交汇处。芙蓉楼、钟鼓楼、古城墙、文庙、太平宫、王家大屋、万寿宫、宝山书院和冯氏宗祠等建筑是当地重要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在“非遗传承”视角下,黔阳古城所展示的原生态化整体风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黔阳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黔阳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地域的历史演化与孕育背景覆盖了文学、艺术、宗教和医学等多个方面。前文中论述的一些代表性传统建筑反映了当地的古建筑文化。古名人文化、古墓葬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性因素。如今湖南洪江地区为古龙标县所在地,唐代诗人王昌龄曾经担任龙标县尉;黔阳古城存有春秋战国古墓群与西汉古墓群;高庙遗址是湖南省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上述案例表明当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非遗继承”的背景下,当地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也需要注重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挥。

三、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利用策略的特殊性

(一)历史街区保护修缮方面的特殊性。黔阳古城可以被看作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非遗传承”与传统民居修缮利用工作的结合,是发挥古民居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措施[2]。“非遗传承”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修缮利用工作就旅游开发与民居保护之间的关系有着严格的要求。“非遗传承”与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融合,也给传统民居修缮利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历史街区设計涉及地段、空间格局和街道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历史街区中的历史性建筑与在内外面貌、建筑风格和建筑装饰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这种一致性特征的影响下,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机制需要区别于一般层面的民居保护策略。在民居修缮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从街区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合理化的民居单体保护修缮方式,以便为民居与历史街区在整体环境方面的协调性与一致性提供保障。

(二)历史街区设计开发方面的特殊性。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它们可以在发挥自身集聚效应的基础上,展示城市在某一时期的传统风貌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以黔阳古城为例,根据前文论述,当地传统民居多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针对历史街区风貌肌理对城市格局的影响,建筑文化遗产在传统建筑展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成了传统民居保护策略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四、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路径的原则

黔阳古城是汉族、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聚居地。当地特色文化建立在苗蛮文化、荆楚文化和百越文化的基础之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三月三”上巳节、黔阳散花歌等内容已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路径的原则包含以下内容:

(一)建筑修复原则。建筑修复原则要求相关人员根据时事资料和传统民居的调查现状等内容入手,对历史街区中的传统民居进行修复。建筑修复工作实施过程需要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传统民居的建造材料及建造工艺等内容均需得到有效传承。

(二)环境恢复原则。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会给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带来一定的破坏。环境恢复原则可以为历史街区原始肌理风貌的恢复提供保障,并让传统民居建筑更好地满足历史建筑健康的生存环境标准[3]。在传统民居改造工作开展过程中,景观生态恢复手段在环境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民居改造原则。民居改造原则要求人们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一些与历史街区整体环境不相符的建筑的建筑风貌进行改造。如在建筑风貌改造工作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及时拆除传统民居建筑的遮挡物及一些附加的构筑物,以便为传统民居建筑的景观面的完整协调性提供保障。

五、“非遗传承”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保护路径

(一)注重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本体的保护。民居建筑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当地居民与其周边的人文环境及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传统民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建筑文化资源。在“非遗传承”背景下,政府部门需要加大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本体的保护力度。以黔阳古城为例,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洪江地区住建部门及文物部门已经制定了《黔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芙蓉楼文物保护规划》等法案。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注重部门利益的整合与部门优势的发挥,可以为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工作效率提供保障。

根据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危房改造工作也是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危房改造工作的耗资量相对较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是推动传统民居危房改造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

(二)注重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复原。在“非遗传承”背景下,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复原成了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黔阳古城所在地曾经在湘黔两地货物集散中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黔阳古城的居住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集商、防、住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点。根据黔阳古城的现状,“非遗传承”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复原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公共建筑及周围环境的复原;二是商业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复原;三是居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复原。在传统民居保护方面,古城街区整体布局以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为主,利用街区再造方式展示当地风土民情,可以让一些具有商业潜力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注重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传统民居的拥有者是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本地原著居民对文化保护工作的态度也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民居建设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创新过程中,需要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便让传统民居得到更好的保护。文化传承工作的实施,是激发当地居民参与传统民居保护的热情的有效方式。现阶段黔阳古城已经成了重要的人文旅游景区。利用多媒介宣传机制展示独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带动区域的建设发展。

(四)利用旅游开发推动传统民居保护。旅游开发措施的合理应用,也是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可行措施。根据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在遵循发展性保护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的统一。在旅游开发工作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关注:一是传统民居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二是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对传统民居进行合理展示。湘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如洪江古城、凤凰古城、里耶古城和浦市镇等地是湘西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在“非遗传承”视角下,本地特色文化的发挥,也成了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4]。为借助旅游业促进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實施,当地可以对古城的诗书文化、宗祠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充分发掘,并在生化黄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为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服务质量方面,当地需要不断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为古城与周边旅游景点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保障。实景再现等方式的应用,可以让人们的知识性体验、娱乐性体验与休闲性体验得到有效满足。

以旅游产业为依托,促进传统民居保护措施的完善,是“非遗传承”视角下,创新传统民居保护方式的可行措施。景区化的保护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的拓展与特色文化内容的开发是确定古建筑开发价值的重要措施。建筑文化遗产在传统建筑展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成了传统民居保护策略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林丽丽,陈颐,李慧,兰宇翔,董建文.论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的保护与发展——以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红砖厝建筑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04):69-74.

[2]陈学筠.“一带一路”下非遗传承的建筑思考——宋锦文化园建筑设计基于“APEC新中装”的启发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5(05):16-20.

[3]吴小叶,王伯承.危房改造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调查研究——以贵州雷山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2):46-50.

[4]黄子云,魏春雨,许昊皓.黔阳古城建筑群形态的空间结构解析[J].华中建筑,2014,32(06):177-18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湘西传统民居村落的活化策略研究——以黔阳古城为例》(16C0120)最终成果,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湘西传统工艺美术数字活化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传统民居非遗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