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摘 要: 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美丑做出评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积极、个性化地开展审美教育,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境界,才能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与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审美情感 美学意识
所谓审美,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品鉴活动。人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积极地、情不自禁地品味和鉴赏事物的美,对作品做出美学上的、情感上的分析和判断。学会审美,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追求个人生活品味,锻造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必备素质。
一、高中语文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梁启超曾在《饮冰室文集》中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之中最首要者,倘若在生活全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然而,以往的我在教学中走进了一个误区:只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目标,用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坏,而忽略了文本趣味性的挖掘,忽略了语文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也缺少这样的慧眼,不能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单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而忽视发现美,创造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他们感受美,学会审美,体会到美,形成审美意识。
此外,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心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变得喜欢学习、乐于学习,让这种审美情感激发其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从而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
朱光潜曾说“美感起于直觉”,自古以来,很多优秀的作家在创作时很重视对词语的修炼,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有益的教育氛围,提供恰当的审美内容,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审美素质。解读这些文字,带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美、情感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扩展到生活中,认识到审美素质的培养和获得对走向成功人生的意义与作用,养成良好的审美行为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提升,发现生活中的美。
(一)在语文教学中鉴赏语言美
从启蒙教育一直到高中教育,语文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起到工具学科作用,还能够使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语文的美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美在语言文字中流淌,涵盖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素质水平,培养审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经久传诵。在教学中我先出示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在文字上是如何体现月下荷塘的美的?让学生反复、大声地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语言美。一是运用多种修辞突出荷塘上的月色优雅,朦胧,幽静。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的美。“微风传送缕缕的荷香,像远方飘来的歌”运用通感将荷花的香转化成歌声,突出花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羞涩的打着朵”拟人手法使用再现荷花的形态和色泽。二是运用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在语言上形成韵律的美,令人回味。三是动静结合是另一种语言的美,层层的荷叶,袅娜盛开的荷花,微风吹过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如在眼前呈现一幅美景。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是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二)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情感美
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特点使其教学目标不仅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而且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提出格外的要求。语文教材的改版也凸显了语文学科作为情感的负载身份。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也蕴含作者的情感、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作者的审美情感。
爱国情感是值得人类推崇的一种永恒情感,是人类情感至高至纯的境界,对爱国情感要求越来越高。高中语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阵地,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爱国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荷塘月色》朱自清在“四一二”政变之后,面对不明的政局流露出的迷惘彷徨;《拿来主义》鲁迅关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遗传问题,提出正确的拿来而形成的新文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面对当局表现出的忧心忡忡,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恢复中原之志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这些作品就是以这种来自灵魂的大爱点燃学生的爱国之心,培养学生成为忠于祖国、忠于民族的人,以这种感人肺腑之美涤荡学生的灵魂。
(三)在语文教学中体会内涵美
1.优美是美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形态。文学作品中有景物优美、人物优美、音乐优美……比如景物的美:夏夜荷花典雅,秋季故都诗意,冬季万里雪飘;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面前,如《荷塘月色》;比如人物美,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中,启发学生林黛玉被称为古典的柔美典范,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在宝玉眼里“弱柳扶风”的身姿脱俗飘逸,“风露清愁”的眉目崇高深刻,灵淑之气通体清爽净化;再比如《春江花月夜》《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乐曲之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音乐是借助听觉、个人的修养素质及对优美事物的感受才能引起共鸣的,作者把这种难以捕捉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听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崇高是一种伟大的美、庄严的美。崇高美体现为高大、辽阔等壮丽景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这种巍峨、壮阔、磅礴的崇高美,在《沁园春·长沙》中体现尤其鲜明:一如对山川景物的描绘。“自古逢秋悲寂寥”,毛泽东笔下的秋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景物?给你带来怎样的震撼?“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一个高远的深秋,浓墨重彩。“百舸争流”、“鹰击长空”,描绘的是一幅寥廓万里、绚麗多彩的江南秋景,是雄奇伟丽的崇高美。
崇高美也表現在内在的心灵上。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扣人心弦的历史画卷,波乱壮阔、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那些披荆斩棘勇于牺牲的人物,那些宁死不屈、为国捐躯的英雄,也是崇高的。《沁园春·长沙》一如对革命者崇高心灵美的赞颂。毛泽东是如何赞颂这些革命者的?有怎样的豪情壮志?作者抒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之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充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一种伟大抱负反映的崇高美。
3.悲剧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也是语文教学关注较多的一类审美价值形态。悲剧的美在于:在悲剧人物的苦难和死亡中,蕴寓着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正是它使悲剧具有了美学价值。高中语文悲剧教育内容是丰富全面的,范围涵盖西方悲剧和中国传统悲剧,如《哈姆雷特》、《窦娥冤》、《孔雀东南飞》,艺术家把自己的同情、热爱和赞美给予悲剧主人公,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描绘悲剧形象,用他的毁灭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罪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透过悲剧人物,思考更深刻的主题。
(四)在语文教学中理解思想美
对于艺术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外先哲早就有精辟的见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艺术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磨炼人性”,培养人具有“人的心灵”。他指出,“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因为它“能唤起人的善良的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等,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起积极作用的力量”。白居易听了琵琶女弹奏的曲子之所以感动得流泪,是因为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同情,这种同情来自他关心人们疾苦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引导他们遵循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艺术的情感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润物细无声,艺术就像丝丝春雨,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浇开学生心灵中的美的花朵。
三、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美能力。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实中存在的美学现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思想品质,让学生都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创造美的双手,善于感受美的心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及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
[4]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