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勤莉
“写人记事”是小学生习作最常见的一类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在第二、三学段共安排了十次“写人记事”类的专题写作,其中第二学段安排了4单元,第三学段略有增加,安排了6单元。在学生进入第三学段学习后,教材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材”等要求,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选材”的要求:根据口语交际中同学们所讲述的内容,再想一想哪件事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令自己最感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而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用一两件事介绍你的小伙伴”,教材更是提出了“内容的选择需要有点新意”的高层次要求。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时,要以教材为范例,培养学生的选材意识,并引领实践,拓宽语用教学的范畴。
一、依托教材范例,明确选材标准
人教版语文第三学段的教材,安排了众多“写人记事”类的选文,既有名家名篇,也有凡人佳作。这些文章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承载着多元的教学功能。教师不妨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去发现教材独特的选材特点,并以教材为范例,逐步明确选材标准和方向。
1.真。真实是文学的第一生命力,惟有真实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即使是文学创作,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在人教版语文第三学段教材选文中不乏平凡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的选文记录的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等等;有的选文是作家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为原型创作的,如《老人与海鸥》和《青山不老》就是根据昆明市民吴庆恒老人和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的事迹创作的。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過对课文的学习,明白作者选材的真实性,知道习作所选的材料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切忌胡编乱造。因为,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学生明白真实是习作选材的第一标准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培养学生求真的写作态度。
2.准。作家总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如若查阅资料,还可以发现詹天佑还筹划修建唐山铁路、滦河大桥、京津铁路、新易铁路、萍醴铁路等重大工程,均成绩斐然。此外,他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专著。但课文为什么唯独选中“修筑京张铁路”一事?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条不使用外国资金、人员,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并投入运营的铁路,工程不但艰巨,还要排除英、俄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等等,这些因素是修建京张铁路独具个性的特色,也最能体现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和杰出的创造才能。由此明示学生在选材的时候应把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标准,从“众多”中选择“唯一”,从“普通”中提炼“典型”。
3.小。一颗星星能照亮浩瀚的宇宙,一滴水珠能折射大海的深邃,不是只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同样能够反映深刻的主题。因此,作家常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材。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作家萧红选取了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摘黄瓜、追蜻蜓、捉蚂蚱这些生活小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和自由。作者经历的事情,也是学生平常所经历的生活小事,学生也可以学习作家选材的方法,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一颗或几颗水珠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小学生初学写作,还无法记录宏大的事件,完成宏篇巨著,不妨从记录小事或者从大事件中选取小镜头开始练习写作基本功,便于更生动、细腻地还原真实。
4.新。创新就是力量,创新就是存在,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更是如此。人教版语文第三学段教材的选文,也有不少选材是别出心裁的经典范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文,作家毕淑敏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母亲的职责,没有写陪儿子看病,更没有写尽心照顾病中的儿子,而是独辟蹊径,从描写儿子感冒了,却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情来体现广袤深沉的母爱。
对于小学生习作来说,虽然不能像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一样高标准要求,但是也应该让学生明白最好的写作材料应该是“独一无二”“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在选择写作材料的时候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靠近。
二、展开学习活动,感知选材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宏阔阅读视野,从微观层面揣摩文章的描写方法,逐步走向从宏观层面关注文章的选材布局。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自主发现文章的选材特色,因为这需要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而学生的阅读视野往往更易关注局部的、微小的词句、片段等。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选材”这一语用目标,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加深感受,进而内化成自身的语用知识。
1.欣赏。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时,对“选材”这个概念还很陌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选取典型的课例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欣赏文本的选材特色,适时渗透、提示,逐渐明确选材的标准。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文,一读题目就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情,作者窃的不是“书”,而是“读”。教学时不妨结合题目的赏析,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选材视角,即选择“窃读”这个角度来体现自己对阅读的酷爱,别出心裁。同时,结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并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发现作者在漫长、宏阔的阅读生活中,只选取了“找书”“藏身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三个微镜头,切口小,内容新,效果好。
2.比较。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比较”这一思维方法,将同题材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中主动发现文本的选材特点和方法,树立选材意识。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后通过四次比较,不断彰显、强化、升华文本“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一夜的工作》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同是写周恩来,不同时期可选择不同题材,前者选择的是“少年立志”这样宏大的题材,而后者选择的却是“喝茶、吃花生米”之类的生活小事。(2)《一夜的工作》与文本资料袋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资料袋中列举的都是国家大事,而课文选择的却是一些微乎其微的生活小事,总理连“批阅文件”这样的日常小事都能做到细致严谨、一丝不苟,更不用说其他国家大事了。(3)写周总理的组合题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夜的工作》与写毛主席的组合题材《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写伟人既可以选择宏大的题材体现人物的崇高品质,也可以选择生活小事“以小见大”来赞颂人物的崇高品质。(4)《一夜的工作》与《灯光》进行比较,两篇文章均是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均属于“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伟人,而后者是革命英雄。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不仅写伟人,诸如革命英雄之类的高大上的人物,同样也可以选择小事“以小见大”来塑造人物形象。
两次横向比较,两次纵向比较,在纵横比较中一次又一次诱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不断将学习引向深入,使“以小见大”这一选材特点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日后习作选材的一种范式、模板。
3.梳理。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人文专题来编排单元内容的,同一单元的选文,主题相同,选材的内容和角度却各不相同,这为学生揣摩作者的选材特点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完一单元的课文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一单元课文进行梳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选材特点。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四篇课文。学完本组课文以后,让学生自主梳理四篇文章选材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四篇文章的选材角度各不相同,《地震中的父与子》属于经典大事,而其他三篇写的都是生活小事,其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及《学会看病》的选材视角尤为新颖。
三、经历选材实践,学会独立选材
选材是一种“看不见”的写作技能,选材的过程就是文章构思的过程。学生只有在选材实践中才能树立选材意识并不断得到强化。
1.模仿选材。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说:“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模仿是最直接、最形象的学习,初学选材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模仿课文范例,尝试选材。如学习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文后,有位学生模仿课文选材新颖的特点,写了《我的另类妈妈》一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放暑假了,大多数同学的妈妈都为自己的孩子报了写作班、奥数班、书法班,但我的妈妈却给我报了溜冰班。学溜冰的第一天,我重重摔了一跤,膝盖流血,想打退堂鼓,奶奶心疼我,安慰我,而妈妈却让我自己擦红药水,一点心疼的样子都没有。我在溜冰班上成绩最好,教练经常表扬我,可是妈妈却很少表扬我。最后溜冰表演的那一天,别的家长千叮咛、万嘱咐,而我的妈妈却什么都没做,让我独自面对。表演成功了,妈妈在远处欣慰地笑了,我也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小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写出了妈妈的爱,与《学会看病》的选材有异曲同工之妙。
2.独立选材。作家选取典型事例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作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而小学生习作更多的是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典型事例不是“高大上”的“惊人事件”,而是“刻骨铭心”“专属自我”的独特事件,“人无我有”,求新求异。即使是同一个活动,也应从“自我”的角度独立选材。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每个学生都参加了“诗歌朗诵会”“诗歌知识竞赛”“儿童诗创作编写小诗集”等活动。单元学习结束以后,笔者让学生以活动为题材自由写作,在学生第一次写作遭遇“滑铁卢”后,笔者以一篇《〈三峡〉排练进行中》为范文,引导学生从“自我”的角度独立选材,在历时两个星期的综合性学习中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或一点感受作为写作内容,出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喜人状况。全班47人,除3人以外,其余44人均做到选材集中,且各具特色:
内容决定形式。对于学生习作来说,内容是第一位的,没有好材料,怎能寫出好的习作呢?虽然,习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语言活动,除了选材立意,还涉及谋篇、布局、描写等等。但是,对于学生在第三学段的习作来说,选材是习作成功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在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选择课内外典型范例不断培养学生的选材意识,不断汲取选材素养,并不断地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尝试,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无痕对接,最终实现提高语用能力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