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
关于中秋节,有这样三个传说:
一是后羿与嫦娥夫妻。有回,后羿得到了一枚仙药,被嫦娥误食。嫦娥由此得道成仙,飞到月亮上。后羿想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嫦娥。这样便有了后来的中秋节以及月饼。
二是吴刚。据说,他因为犯了错误,被天庭贬去月宫砍桂树,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人们觉得他不容易,又通过月亮祈求平安,也就有了后来的中秋节。
三是朱元璋。他为反抗当时的残酷统治,将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后来起义成功,人们为了纪念,便有了吃月饼和过中秋的习俗。
然而,现在看来,这些传说多少有些不靠谱,历史记录和考古证明,是先有了节,才有了后来的饼。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就是说,在有这个“节”的时候,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最早并不是吃饼,而是喝糜粥。而做饼的原材料即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这已是定论。
小麦的传播线路大约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由西而东的线路,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公元前2000年,中国各地都已先后种植小麦,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这一点,在考古界也得到了证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小河墓地发现了好多六倍体小麦,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甘肃河西走廊东灰山遗址多次发现了炭化小麦。同时,在青海的喇家遗址,曾经出土过距今4000年的面条,被称作是“中国最早的面条”。这些发现,大约勾勒出了当时小麦的传播路线图。这也就是说,月饼的原材料小麦其实是个“舶来品”。那么,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的呢?
一般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唐朝贞观初年,大将李靖战胜了突厥人,在八月十五凯旋的时候,吐蕃人就借这个机会向唐太宗送“胡饼”祝贺,唐太宗呢,说起来也挺浪漫的,指着天上的月亮就说了句“圆圆的饼碰到了圆圆的月亮”。这么一来,就形成了中秋吃胡饼的传统,胡饼也摇身一变,成了“月饼”。事实是,那时吃饼的事可能存在,过节的事也是存在的,因为《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但要说吃的是“月饼”,这事儿就有些不大可能,因为文献史料里,都没提到过唐朝有月饼,甚至连月饼这个词都没出现过。而唐太宗吃过的“胡饼”起源于西域,据说在后来演变成了今天新疆人民的美食——馕。
“月饼”一词真正出现,是在南宋。那個时候的月饼其实是一种点心,形似小巧的圆月,人们一年到头都可以吃的,并不是说只有在中秋节才吃。直到明朝,人们为了讨个“人月双圆”的好彩头,才把月饼叫“团圆饼”,大家一起拜完月亮以后,就把这“团圆饼”分着吃了。这时候的月饼与中秋节才“相聚”在了一起,并在明清成为一种风俗。
通过小麦的传播线路以及“月饼”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之所以强大并且生生不息地繁荣,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接受很多“舶来品”,并将这些“舶来品”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而且呈现出美好的一面。这正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