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禹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十分珍视自身的历史,因为历史是现实存在的根基。但是一些人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对中国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以及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进行所谓“反思”,对中国将近70年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这实质上就是全盘否定或肆意歪曲,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而这一思潮实际上由来已久,自有其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诸多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时都谈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危害,这表明党和国家对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高度重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历史自信。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讲话中谈到:“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关注点表面上是历史问题,实际上却在于现实。他们企图通过“反思”“翻案”或“范式转换”等手段高谈阔论,意在对我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观念造成混乱,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清醒认识,并提出抵制策略,从而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
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否认存在着普遍永恒的正确原则,具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解构主义与颓废主义等思想倾向;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一般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否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否定一切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本文所谈的历史虚无主义有一般意义和特定意义两种指向,前者主要指否定国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后者主要特指肆意歪曲中国近现代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从而否定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后者的主要目标对准的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是通过“学术研究”“探求真理”等冠冕堂皇的方式鼓吹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或者以“档案解密”“还原真相”“范式转换”等手段为标榜,以此来否定思想界和学术界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的一些客观、科学的历史结论,并以此来吸引眼球,煽动社会思潮产生混乱,以从中谋取政治利益,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善于随意剪裁和抽取令人眼花缭乱的“史料”,把具有特定时空条件的史实与当下现实等同或混淆,使用一套套脱离实际、未经实践检验的逻辑链条,将一些原本不相干的、甚至是莫须有的史实和当下社会问题按需拼装在一起,最后得出思潮制造者所需要的结论。其采用的典型手法还有偷换概念,即把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同一概念混淆在一起,令其交替出现,以达到把历史与现实作简单的比附,从而实现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要“虚无”所有的历史,而是思潮散布者根据自身所处阶级立场、其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攫取的个人政治利益,对其中一些关系国家和社会存亡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否定和歪曲化解读,正所谓“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这就产生了更大的迷惑性、欺骗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大致包括几大虚无化言论,主要有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鼓吹“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不如立宪、改良等温和的变革手段;刻意编造和虚构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实;利用现代的民族、国家、国际关系等概念和逻辑去随意解释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刻意利用历史上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论调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等言论,兜售“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主张,制造国内民族、边疆和宗教纠纷;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翻案”,过度粉饰民国时代,称其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功绩;当代影视作品中为了夺人耳目,吸引受众,攫取商业利益,不惜“恶搞”“戏说”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随意篡改早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的地位和评价,使得当代社会文化价值低级化、庸俗化。
近些年兴起的典型表现,有重新评价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问题。否定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和新中国政权中指导思想的地位,将其与马列主义完全割裂开来,从而否定毛泽东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又如,有的人打着“学术理论创新”的幌子,大肆否定争取民族和国家独立的民主革命,对资本主义改良运动予以颂扬;还有的人不择手段、不加分析地否定中国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社会现实所作出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和道路抉择。此外,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还表现为不顾历史真实,公然篡改中国文明的起源,试图证明“中国文明西来说”。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一个学术流派或一种学术观点,它带有强烈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图,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历史,虚化事实,否定历史的客观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虚化规律,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否认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大趋势;虚化价值,否认历史的育人功能,解构主流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者扯着各种幌子,打着不同旗号,肆意歪曲历史,又碎片化地解读历史,有目的地重构历史,从而混淆视听,搅乱社会,给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我们对其要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工作,端正客观、科学的态度,维护社会稳定。
(一)以正确、客观、科学的历史观辩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荒谬性。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主观随意、怀疑主义和否定主义特点的思维方式,而这些特点恰恰都是为正确的历史观所不容的。有选择性地看待历史,夸大解读历史碎片,是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伎俩。我们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科学的历史观,就要坚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认识、记述并阐释历史。例如,对于民族与边疆等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我们要秉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原则,并看到我们中国历史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是多民族的历史,中国历史是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总和,各民族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如此才能够对“大汉族主义”“驱除鞑虏”等陈词滥调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出有力的批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思考、总结和研究有关的重要历史问题,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事实对错误思潮予以坚决回击。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哪个领导人物决定的,而是经过百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程实践检验的结果,也是经过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的发展得到证明的。中华民族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曾经出现过许多主义和思潮,然而包括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在内的许多思潮,都没能带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摆脱任人宰割、国弱民贫的命运。因此,如果一个制度和主义不能够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即使我们选择了它,也是无济于事的,最终仍会被中国人民所抛弃。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学习型政党,一直不断坚持自我学习、自我批判、自我修复、自我进步,坚持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把思想和作风建设、组织和制度建设高度结合。中国共产党是在深入群众中获得了人民广泛认可的,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缔造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改革、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和社会整体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日益自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上述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任谁也不可否认。因此,摆在眼前的雄辩事实就能够使得那些荒谬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不攻自破。
(三)以特定时空条件认知历史、增强历史范围意识揭露历史虚无主义逻辑。历史事件都有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于一个历史问题的认识可能是真理,一旦超出特定历史范围,就可能会变成谬误,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段论述是非常深刻的历史主义方法论,虽然主要谈的是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但对于所有历史问题的认识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文化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糟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旗帜,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2017年1月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但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不是走回到历史中去的“文化复古主义”,也应坚决抵制否定历史文化和文化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因为这两种趋势都是极端做法,都是文化不自觉的表现。只要我们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的国情和现实,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品格,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域外文化精华,就一定能够成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从而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