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宣融
摘要:中提琴起源于19世纪,它的音色比小提琴更加厚实,温暖而丰满,是交响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队员”。虽然,中提琴的协奏曲并不多,但是它那温暖动人的音色却让它深受作曲家的欢迎。它总是以舒缓的方式进行音色补充,担任着交响乐队中不可取代的乐句演奏和旋律表现。
关键词:中提琴;交响乐队;作用;应用价值
一、中提琴的基本特征
1.中提琴在自身弦上的功能表现不尽相同。中提琴的弦可以分为A、B、C、D等几种弦,每种弦都有不同的功能。首先说A弦,它是中提琴的所有弦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弦,它可以和其他的伴奏乐器进行很好的融合,展现出优美的旋律,同时,A弦还可以用于中提琴的独奏。G弦和D弦可以在演奏过程中进行伴奏。C弦是中提琴独有的弦,它可以演奏一种忧郁又简单的感觉,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弦。
2.中提琴表达的感情丰富。中提琴它既没有小提琴的高亢飞扬,也没有大提琴的丰满雄厚,但是它却能够将音乐中的感情色彩很好的表达出来。中提琴可以表现悲凉、激动、舒缓、忧郁的感情色彩,如果用特殊的拨弦法,它还能呈现出祥和的场景,给人一种舒服、安逸的感觉。由于是弦乐器,所以,它能够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相比于小提琴来说,也更加有感染力,更加贴近人的声音,让人更容易接受。
二、中提琴在交响乐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著名作曲家哈恰图良曾这样评价中提琴:在现代交响乐队中,中提琴能够发挥任何作用并且行使任何功能,无论是在旋律、节奏还是和声方面,它都可以派上用场,中提琴在弦乐乐器中占有和其他乐器完全平等的地位。
1.中提琴的“协作能力”很强,可以和其他乐器实现完美结合。中提琴那温暖、丰厚而又不失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现力,可以实现中提琴和各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小提琴的音色轻快明亮,将它和中提琴那温暖而丰厚的音色结合起来,就可在原本明快柔美的音乐中添加一丝忧郁感,丰富了整个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如果将大提琴厚重丰满的声音与中提琴结合起来,两种本来就略显忧郁哀伤的乐器结合在一起,就更能将这种忧愁感表现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例如,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中,中提琴就作为一种配器存在。柴可夫斯基写了两个声部,他将一个声部交给二提琴和大提琴,另一个交给一提琴和中提琴去演奏。通过这种演奏方式,给人带来了一种神奇的声音感受。
2.中提琴不仅具有很强的音乐色彩表现力,还对一些复杂的感情进行表达。我们都知道,音乐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十分丰富的,交响乐就是通过实现各种乐器在音色、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完美融合,将整个音乐画面和它所想表达的感情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中提琴所能表达的感情雖然没有小提琴和大提琴那样丰富,但是中提琴却以类似鼻音的音质传达出一种忧郁、哀愁的感觉,这是其他乐器都无法表现出来的。它的这种音质就使得整个音乐丰满了起来,让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立体、真实,让观众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妙。例如,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中的“葬礼交响曲”中,悲凉的情感就是通过中提琴的c弦完美地表达出来,并且也只有中提琴的c弦才能将如此悲壮的感情表达出来。另外,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中也是运用中提琴的c弦将紧张期待的情感表现出来。又以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第五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来说,一开始就是中提琴演奏出的整段乐章,中提琴在高音区的音色略带沙哑,在其他乐器的衬托下,整个音乐都给人一种忧愁、无奈之感,作曲家通过对中提琴的演奏奠定了整个音乐的基调。
3.中提琴是高低音色的过渡和融合的桥梁,是交响乐中的重要支柱。前面说过,中提琴定弦比小提琴低五度,比大提琴高八度,它是所有的交响乐器中,中提琴是唯一一个使用中音谱号的,这就使得中提琴在中声部能够有着突出的表现。此外,中提琴的音域位于大提琴和小提琴之间,这就使得它可以将大提琴的低音和小提琴的高音融合起来,还可以通过自身的音色将两者进行完美的衔接。演奏中如果缺乏中提琴的存在,就会使大提琴和小提琴的衔接和过渡变得非常困难,整个交响乐的演奏也就毫无美感和平衡可言。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就将大提琴和中提琴结合起来,两者进行同时同步的演奏。在演奏过程中,中提琴的低音区就可以弥补大提琴高音区的尖锐,这样一来,整个音乐就会变得丰满立体起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又都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再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慢板乐章中,将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完美融合,更加突显出主题要表达的纯洁崇高的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中提琴在丰富和声层次、塑造音乐形象、奠定音乐基调、实现高低音色的完美过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交响乐中,中提琴并不像小提琴和大提琴那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辉煌的历史但是,如果没有大提琴这个无私的奉献者,这个音乐也就不能完美地演奏出来,他的地位和作用和独一无二的。就像卡拉卡耶夫所说的那样:比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声音更加神秘,更隐而不露,是很灵活的乐器,无论在技巧方面还是在表现力方面,它都无所不能演奏。这也许就是在这么多年音乐历史中,中提琴始终无法被其他乐器替代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