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视觉效果及把握初探

2018-09-29 08:38马韵
魅力中国 2018年27期
关键词:视觉效果

马韵

摘要:在电视节目种类与类型越发丰富多样的情况下,传统的专题纪录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提高后期编辑制作能力是其主要发展出路。本文首先对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视觉效果进行了简单概述,分析了视觉特征以及视觉影响等方面内容;随后,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了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发展途径,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视觉效果

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我国电视专题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特别是后期制作环节中视觉效果的提升方面越来越关注。电视专题纪录片能够对某一项艺术或者文化进行专题式介绍,以此提升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制作时,需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合理地利用视觉传达技术。因此,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技术的合理应用显得十分重要。

一、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视觉效果

(一)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视觉特征

一般来说,电视专题纪录片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内容。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后期编辑制作尤为重要,部分专题纪录片在后期制作时,会采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配合特殊的音乐和音效,可以增加纪录片的故事性,增强对观众们的吸引力。在材料的收集和编辑处理时,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后期编辑制作工作人员,就需要确保素材和制作方式的真实性与原始性,让观众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纪录片主体的自然美,避免采用浮夸的表达方式,将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思想进行集中展示[1]。

(二)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视觉影响

对于电视专题纪录片来说,后期编辑制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视专题纪录片进行合理地后期编辑和制作,可以优化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效果。在进行编辑和制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平衡协调处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后期编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视觉影响力,使观众与纪录片的内容达到情感共鸣。比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三集纪录片《奎河魂》,此片讲述了兵团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奎屯河流域,兵团人用献血和汗水洒在了这片土地上。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反映纪录片核心内容,这就使得导演以及后期制作人员利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营造氛围,在使用洪水灾害来临时的抗洪抢险画面时,利用快慢结合的剪辑方式,快节奏表现奎河水工的奋勇抢险状态,慢节奏表现洪水来临之势无可抵挡,从而体现出洪水无情人有情的画外含义。奎屯河七十八位牺牲者的照片利用后期调整后叠加在洪水画面上,也可以体现出英雄们都为这条河流献出了生命,洪水画面渐渐特效散开的同时叠加奎河之魂纪念碑的画面,增强了纪录片怀念英雄的立意,同时也给观众一种段落结束的感受。

二、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发展途径

(一)修正听觉与视觉形象

在进行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合理地利用现代技术,对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进行修正。根据专业学者的统计和调查结果显示,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受众对于听觉要素的感受占据了20%,对于视觉形象部分的要求达到了80%。可见,听觉形象要素的影响十分巨大。对此,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工作人员,要重点关注到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所占比重的合理性。通过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可以提升纪录片的艺术魅力[2]。

(二)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于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后期编辑制作流程中,传统剪辑方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融合,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纪录片剪辑的技术水平,增强作品最终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例如,我国大型系列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围绕着中国不同地区特有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等,将中华传统的饮食文化进行了集中呈现。在拍摄和编辑工作中,制作团队应用了“微距拍摄”,充分且直接地将食材向食物转化的方法进行了传达。通过此种方式编辑制作出的纪录片,可以让观众们的情感得到寄托,同时引起观众们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共鸣。

(三)明确纪录片时空特性

在对电视专题纪录片进行后期编辑处理时,工作人员要明确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通过将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进行有机地转化和融合,可以使观众们在观看专题纪录片时,得到全方位深层次地观看体验,让观众们在观看电视专题纪录片时,可以达到“时空穿梭”的视觉效果。在后期制作环节中,将各类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合理地应用字幕元素,可以提升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优化视觉效果。

(四)结合非线性编辑技术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在对电视专题纪录片进行后期制作时,还要重点将非线性的编辑技术同电视艺术有机地融合。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工作,需要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实施操作,确保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使最终制作出的电视专题纪录片更加自然。电视专题纪录片在拍摄环节中,会从多个机位进行多角度拍摄,所以,原始素材的总量较为繁杂,后期編辑制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拍摄时,要着重关注到不同镜头拍摄环境的连贯性,通过此种方式形成自然连接流畅的内容。比如,我国某地区的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在进行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时,应用了非线性编辑方法。在拍摄镜头前,将拍摄镜头与非线性编辑技术相互结合,利用镜头控制技术,进行相应地编辑和处理。在取景时,根据不同环境的距离,进行更为细致和科学地加工。在后期制作时,同样应用此种技术,提升素材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按照“动接动、静接静”的后期处理原则,能够提升节目节奏的掌控能力,深化电视专题纪录片的主旨内涵。

总结: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中,需要根据拍摄主题和内容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后期编辑制作的方法。通过对镜头切换以及多角度素材的合理剪辑与拼接,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向公众们展示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内容。对此,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在后期剪辑工作时,要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修正听觉和视觉形象。明确纪录片拍摄的时空特性,结合非线性科学技术,为观众们呈现质量更高的纪录片作品。

参考文献:

[1]徐钊,安宁.如何把控电视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视觉效果”[J].西部广播电视,2017(22):111+114

[2]王德涛.基于视觉传达领域的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制作运用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09):102

猜你喜欢
视觉效果
花朵耳饰
魅力挖剪
全钻腕表
春“色”撩人
图文搭配在版面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分析
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光影色的运用
基于互联网的贺岁电影视听分析
娘胎里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