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的经验研究结果来看,两者并没有稳定的、一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存在瑕疵的情景下,从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机理上探讨该问题更具有現实意义。在综述了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之后,文章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或提高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但这种影响具有情景依赖性,而且也不是对所有的企业社会责任都是成立的。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经济绩效;产业组织理论;企业资源理论
一、引言
在学术界企业社会责任一直存在争议。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认为,企业是股东所有,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就是为股东赚取最大的利润;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则坚持企业不仅仅是经营单位,也是社会组织,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如果能够证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不仅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将皆大欢喜。但现有研究结果既不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对者,也不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拥护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一致的关系。
二、经验研究的结果: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能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存在分歧
国内外学者曾经对1972年以来开始研究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其中,Ullmann(1985)分析了13个相关研究,8个研究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个研究显示负向影响,4个研究显示没有影响。随后,Pava和Krausz(1996)分析了21个相关研究,Griffin和Mahon(1997)梳理了51个相关研究,Roman等(1999)在Griffin的基础上对55个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都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绩效既存在正向影响,也存在负向影响,还有没有影响的结果。Margolis和Walsh(2003)在对109个相关研究的分析中,还发现同一研究中存在混合的影响,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影响。郭红玲(2006)也分析了国内11个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的有7个,负向影响的有2个,没有影响的也有2个。从上述学者的梳理和分析中可以看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关系,虽然正向影响占多数,但也有不少研究支持负向影响和没有影响的关系,因此无法简单地判断企业社会责任是提高企业经济绩效,还是降低企业经济绩效。
三、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机理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许多学者认为是研究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McWilliams(2006)等认为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绩效关系不一致的原因有:(1)CSR定义的不一致;(2)公司绩效定义的不一致;(3)样本的不一致;(4)研究方法不精确和不一致;(5)模型的误用;(6)情形随时间的变化。我国学者郭红玲(2006)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各种文献使用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评价方法不一致;(2)很少考虑产业、企业规模、企业的历史对研究的影响;(3)变量的控制问题。
研究方法固然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研究结论有差异,但鉴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特殊性,其研究方法的不足难以克服,要从经验研究中得出企业社会责任能否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一致结论不太现实。因此,从理论上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作用机理更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属于操作层面的问题,研究机理则是研究的核心问题,首先从机理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能提高企业经济绩效至关重要。根据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竞争优势密切相关,因此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不失为一个有益的视角。
1.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在的行业及市场地位。Porter(2002)以企业社会责任的慈善捐赠活动为对象分析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认为“并不是企业的任何支出都会带来社会效益,也不着任何的社会效益都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大多数的企业支出只能为其自身带来利益,而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慈善捐赠能产生的也只是社会效益。”要使企业的慈善捐赠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又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必须运用战略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思维来对待企业的慈善捐赠活动。企业在进行慈善活动时,有意识地与竞争环境相结合,改善优化企业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其中,竞争环境是指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商业环境的质量,包括:(1)生产要素,即所需生产要素的供应情况;(2)需求情况;(3)战略和竞争环境;(4)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慈善活动、竞争环境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如图所示。Porter还分析了企业慈善活动改善竞争环境时出现的“搭便车”问题,但他认为进行捐赠的企业仍可获得巨大的竞争利益,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Porter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慈善活动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企业慈善活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进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环境在企业慈善活动影响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但这种影响并不适合所有的慈善活动,要注意慈善活动与企业竞争环境的匹配性。Porter为企业慈善捐赠活动提高企业经济绩效指明了方向,解决了从何处着手的问题,但对于企业慈善活动如何影响竞争环境的每个要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虽然Porter在文中提到企业在进行捐赠时应遵循选择最佳捐赠对象、向其他捐赠者发出信号、提高受赠方的绩效,以及增进该领域的知识并改进该领域的实践等四原则,但更多的是基于慈善捐赠如何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的,而不是针对改善竞争环境的。总的来说,Porter的产业组织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绩效关系研究的机理分析中运用较少,更多的是基于企业资源理论的视角。
2.基于企业资源理论的分析
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内在的资源与能力,而且这些资源与能力必须是异质性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有效的。企业履行社會责任对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有什么影响呢?学术研究从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寻求到了突破。Hart(1995)对企业环境管理战略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这些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管理行为)-企业资源与能力-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逻辑。基于这一理论逻辑,Russo & Fouts(1997)还对企业环境管理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Branco和Rodrigues(2006)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源和能力的影响,这种影响被区分为内在好处和外在好处,其中内在好处主要与专有技术和组织文化相关的资源和能力,而外在好处主要是指企业的声誉。Branco和Rodrigues在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商誉中指出,企业声誉是企业在不完全信息的市场里通过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信息获得社会地位形成的,企业声誉反映的是企业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期望的相对成功,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偏好相一致,因此给企业带来企业声誉。
对于基于企业资源理论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后来的学者在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场景等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Hillman和Keim(2001)在研究中就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了分类,分为利益相关者管理行为和社会问题参与,分别论述它们对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影响。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管理需要与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这对提升企业相应的资源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济绩效;而社会问题参与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没有很大的关系,对提升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没有直接的作用。他们还运用S&P500;家公司的样本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管理导致股东价值的提高,而社会议题参与则和股东价值负相关。
Brammer和Pavelin(2004)则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权变场景进行研究,以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影响为例,认为这种影响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企业特征的匹配,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的关系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预期的企业特质,例如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绩效对于环境显现的行业更加重要,因为在环境显现的行业里企业的环境绩效对企业声誉有更显著的影响,而在其他行业这种影响就不明显,企业的环境责任行为有时还降低企业的经济绩效。
Burke和Logsdon(1996)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情景和条件,他们提出的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维度:向心性、特定性、预见性、自愿性和可见性。(1)向心性。“心”就是指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的“向心性”是指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使命和目标的一致性。(2)特定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收益归属特定的企业,其收益可以内部化。(3)预见性。企业社会责任应对未来环境的变化,减轻未来环境变化对企业的不利与威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4)自愿性。自愿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约束性的社会责任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为约束性的社会责任是所有企业都应履行的社会责任。(5)可见性。可见性指企业活动本身的可观察性以及企业使内部外利益相关者看到的能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利益相关者可以看到,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见性对企业的员工尤其明显。Burke和Logsdon的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五个维度为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在满足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又满足经济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Husted和Allen(2007)对Burke和Logsdon提出理论框架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性、可见性和自愿性对企业经济绩效都有显著的作用,其中前两者是正向作用,而后者是负向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存在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经济绩效的影响逻辑;
(2)但要注意的是,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类型对企业资源与能力影响是不同的,还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特征存在适配性的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资源和能力需要一定的场景。
四、结语和建议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且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经济绩效具有场景依赖性。企业社会责任可以通过改善竞争环境或提升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使得企业获得或强化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绩效。这一结论对研究者和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研究者来说,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应加强影响机理的分析,并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有效区分,增加竞争环境或资源与能力的中介变量,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中介变量及企业经济绩效的场景。同时,注意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对管理者来说,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战略管理,改变现有散乱、没有重点、目标单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场景,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能够改善竞争环境或提升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Ullmann, A. A. Data in search of a theor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performance, social disclos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U. S. firm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3): 540-557.
[2]Pava, M, L. and Krausz,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paradox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6, 15(3): 321-357.
[3]Griffin, J. J. and Mahon, J. 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 [J].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1): 5-31.
[4]Roman, R., Hayibor, M. S. and Agle, B.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painting a portrait [J].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9, 38(1): 109-125.
[5]Margolis, J. D. and Walsh, J. P. Misery loves companies: Rethinking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2): 268-305.
[6]郭红玲.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联性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 2006, (4): 83-86.
[7]姜志华. 企业高管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高阶理论的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1:73-74.
[8]McWilliams, A., Siegel, D. S. and Wright, P. 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ic implic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1): 1-18.
[9]郭红玲.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联性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 2006, (4): 83-86.
[10]Porter, M. E. and Kramer, M. 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 80(12): 56-69.
[11]沈奇泰松,姜志华.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研究综述及扩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33-37.
[12]Hart, S. L. A natural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 (4): 986-1014.
[13]Russo, M. V. and Fouts, P. A.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3): 534-559.
[14]Brance, M. C. and Rodrigues, L. 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6, 69 (2): 111-132.
[15]Hillman, A. J. and Keim, G. D. Shareholder valu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nd social issues: What's the bottom lin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2): 125-139.
[16]Bramme, S. and Pavelin, S. Building a good reputation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6(15): 704-713.
[17]Burke, L. and Logsdon, J. M. 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ays off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6, 29 (4): 495-502.
[18]Husted, B. W. and Allen, D. B.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 creation among large firms: Lessons from the Spanish experience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7, 40(6): 594-610.
作者簡介:姜志华(1975- ),男,浙江省江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