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本期以《此生只为教育痴》为题,以宏大叙事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完小校长王怀军35年坚守鄉村教育的感人事迹。王怀军长年扎根农村,潜心从教,矢志不渝,坚如磐石,可见她对农村教育确实是真爱、真痴。这股“痴”劲,彰显的是对教育崇高价值的追求。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需要的就是这样一股“痴”劲。
王怀军的“痴”体现了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教育事业对教师有特殊的伦理要求。奉献精神是教师与生俱来的基因,是浸润到血脉深处的本能,是教育工作者的生命底色。面对金钱、物欲、名利的诱惑,能否静得下心,稳得住神,是衡量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崇高价值追求的试金石。广大农村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福利待遇也相对较差,这尤其考验老师的师德品质。王怀军从工作一开始,就坚守在偏远农村,多次婉拒进城工作,一心为了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付出自己的全部。正因为坚守和奉献,王怀军成就了自己的不平凡,垫出了自己超越常人的人生高度。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一进程中,培育并弘扬王怀军这种奉献精神的师德课不应缺席。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坚守奉献精神的人,总是能得到社会最多的尊重;无论什么时候,提倡奉献精神,也是我们社会不变的价值追求。
王怀军的“痴”彰显了积极进取的实干精神。35年来,王怀军始终不懈地提升农村教育的品质,用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山区孩子都能“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她苦心经营,开源节流,甚至自告奋勇当起了“猪贩子”,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终于让苏市完小改头换面,让山里娃也能享受现代化的教育。我省已经基本实现了“有学上”,但与“上好学”还有差距,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新愿景相比还有差距,与国之振兴的需要还有差距。农村地区的教育差距尤为严重。推进教育公平,难点在农村教育,重点也在农村教育。因而农村教育需要一大批像王怀军这样的实干家、“痴”干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王怀军的“痴”映照出教书育人的师表风范。王怀军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在她的“育人宝典”里,教育“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教会学生要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远比成绩单上的分数更重要”。为了让留守儿童拥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她殚精竭虑,从做“账房先生”到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再到建立“爱心妈妈联盟”,充分展现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与担当。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也面临着留守儿童群体、流动学生群体、“网络原住民”群体带来的挑战。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比往常更为迫切地需要王怀军这样的“妈妈老师”,关爱每一个孩子,擦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为守岛卫国32年的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王继才“点赞”,表扬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如果说王继才是献身祖国海防事业的一名士兵,那么王怀军则是行走在乡村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就是教育系统的“王继才”,或者说是“王继才式的人民教师”。可以说,王怀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人生的标杆和价值的刻度。
本刊隆重宣传推介王怀军,希望看到更多如她这样的教育“痴人”不断涌现。诚如是,则为农村教育之幸,中国教育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