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能力”驱动的水利本科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9-29 03:08李洪涛李渭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水利水电能力发展

李洪涛, 李渭新, 刘 超, 赵 璐

(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成都 610065)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人才队伍[1-2]。从中央到教育系统,全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共识[3-8]。但高校本科生创新实践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自主性不强、意识薄弱,而教师觉得学生积极性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9-12],往往造成参与创新实践教育的两个主体“两头冷”或“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

针对上述问题,水利水电学院提出“发展—能力”驱动的本科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围绕“发展是创新的源泉、能力是创新的核心”理念,突出“软考核+重过程”创新教育特色[13-14],强化院、中心、系、学生社团4方联动,搭建“创新课堂—实验中心—实践基地”3层次多元化创新实践教育平台,面向学生发展需求,分类培养,量身打造,建立起“发展分类—思维启蒙—知识培训—能力培养—重点培育”的5阶段培养生态链,形成了“1组织、2结合、3平台、4机制、5阶段”的水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实现了专业培养和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

1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构建基于发展导向、分类培养的创新实践教育模式,解决创新实践教育中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欠缺的问题;强化院、中心、系、学生社团四方联动,建立起多层次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和机制,实现创新实践教育管理常态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创新实践教育面向国际、面向工程,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创新实践教育与专业培养、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

2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1 建立“发展分类—思维启蒙—知识培训—能力培养—重点培育”的5阶段培养生态链

围绕“发展是创新的源泉、能力是创新的核心”理念,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开展发展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培养:按出国、深造、就业、创业等学生发展需求,针对不同阶段专业学习基础,以大创计划、创新竞赛、教师课题等为载体,为学生量身打造锻炼创新意识、创新实验、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等能力的专属培养方案。

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培训、专利技术开发、专题讲座等“众创训练营”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校内“创新实践训练营”—实验中心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创新训练活动,结合新生教育和大一以及专业分流阶段的发展规划调查,对出国、深造类学生进阶进入教师科研课题,而就业和创业类学生给予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和实训等锻炼机会。针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特别突出的优秀苗子,引导和支持其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交流会,指导其申报各级创新创业苗子项目、东土基金和自主创业等。通过众创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百分百普及、创新实践基地分类培养、创新创业苗子重点培育,实现“发展分类—思维启蒙—知识培训—能力培养—重点培育”的5阶段培养生态链(见图1)。

图1 5阶段培养生态链和创新实践教育模式

2.2 搭建“创新课堂—实验中心—实践基地”3层次多元化创新实践教育平台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指导教师为指引,设立系列创新课堂,针对创业创新训练培训、专利技术开发、学术道德创新能力培养等开设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创新课堂模块。

整合国家、省重点实验室、“985工程”、交叉学科中心等,成立水利水电工程实验中心,搭建了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从创新实践教育的规划、实施到评价,实行统一管理[15]。

依托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和“川大-希盟BIM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完善校企共培共管机制,建成协同创新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孵化基地,解决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难题。

2.3 建立院、中心、系、学生社团4方联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职业技能培训和其他科研活动等统一纳入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训练活动教育体系。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训练活动按“统一领导、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

学院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作为常设机构,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小组由水利水电工程实验中心牵头,本科教学管理科、学生工作科和学生社团相关人员参与组成,各部门各司其责、统筹联动,保证有效运转。

水利水电工程实验中心负责规划和组织开展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本科教学管理科负责协助实验中心进行计划项目的立项审批、检查管理、结题验收;学生工作科负责组织学院大学生参加课外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社团在学生科领导和社团指导教师指导下工作,协助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相关工作,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衔接工作。

2.4 形成师资、资金、管理和评价保障机制

遵循“软考核+重过程”的创新教育特色,强调学生是主体,鼓励自由探索、自主创新,在大创计划和创新竞赛中,坚持学生自主选题优先、教师命题备选的原则,加强过程管理,从立项申报、中期考核到结题评价,成立由实验中心牵头、各系室分管领导参与的专家小组,层层把关,并将学生能力评价落实到位,做到一人一评价。

除校内专任教师外,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强有力的校企互动师资团队,加强学生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考评奖励机制,学院在资金方面也对大创项目也予以大力支持,用于设立院级大创项目、开展创新竞赛等(见图2)。

图2 水利工程创新实践教育保障机制

3 创新点

3.1 转变创新实践教育模式,解决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欠缺的问题

提出“发展是创新的源泉、能力是创新的核心”理念,面向学生需求,结合发展规划调查,分类培养,个性化定制专属培养方案,遵循“软考核+重过程”的创新教育特色,鼓励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以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力提升驱动,解决了“大众”创新实践教育缺乏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问题。

3.2 面向国际视野,多方联动,建立起常态化、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和机制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让创新实践教育根植于学生,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创新实践教育常态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搭建“创新课堂—实验中心—实践基地”3层次多元化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立起“发展分类—思维启蒙—知识培训—能力培养—重点培育”5阶段培养生态链,实现了创新实践教育与专业培养、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

4 推广应用效果

4.1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明显,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该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和组织管理体系覆盖所有水利学科专业学生,同时每年有部分商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学生也受益其中。

应用3年来,学院年大创立项数均超过100项(超过400人次,本学院年招收本科生360人左右),大大超过了应用前水平。通过发展规划调查,分类培养,个性化定制专属培养方案,形成了“人人想立项、人人有立项”的良好局面。学生经历“发展分类—思维启蒙—知识培训—能力培养—重点培育”5阶段培养生态链,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近3年,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超过100篇,获准国家专利30余项;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如参与了两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取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同时先后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等创新创业奖项。涌现出诸多创新实践典型,如2016届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范云鹤同学,负责2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获批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资助项目1项,获得授权专利23项,代表四川大学参展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利院校十佳水利之星、“感动川大”榜样力量季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4.2 毕业生就业率及社会评价高,国际化留学深造初见成效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30%学生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工作。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对我校本科生就读研究生十分青睐,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作为古老传统学科,近年来学生国外留学也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以前仅零星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出国,到2016届已有近20人出国留学深造,在进入国际知名学府,如美国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反映其在校期间接受的系统性创新实践教育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4.3 社会影响广泛,引领示范效果显著,推广价值高

水利水电学院水利类人才创新实践教育的做法在2015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上作为经验进行介绍和推广,在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水利学科教指委会议上进行了交流,获得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同。

5 结 语

“发展—能力”驱动的本科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将创新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应用3年来,水利水电学院年立项大创项目数均超过100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本科生获得专利3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项,先后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奖项,涌现出“全国十佳未来水利之星”“五粮春创新创业之星”“四川大学学术科创之星”等一批创新实践典型,产生了广泛和强烈的反响。

猜你喜欢
水利水电能力发展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湖南水利水电》2021年总目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农村水利水电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