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借贷启示:要为创造资产而负债

2018-09-29 07:26保子维
协商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负债借贷信用

┃保子维

年轻人的借贷热情,正被技术点燃。

“3秒完成借款”“凭身份证1分钟申请”……当这些诱人的宣传语扑面而来,打开手机借贷APP,你会感觉自己早已奋斗成功,房子、车子、美容、旅行,乃至贵族式的教育扑面而来。

但在丰盛的商品和服务背后,都跟着不菲的价格标签——借贷消费,一切均可提前享受。

90后,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群。他们生于中国经济启动的时代,在经济爆发的新世纪度过青春期,这种一贯性的富足与无忧,慢慢构建了他们的自信。他们自信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众不同,更自信于将来自己必定生活在更好的时代。

这种自信,让一些人敢于负债。

“消费型动物”

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被称为90后。1990年,钱天白教授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随着这个网络身份标识横空出世,计算机和互联网走入中国千家万户。

90后成长的这二十多年来,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最为迅速的岁月,也是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迁的岁月。这一切都在90后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其中最为直接的是消费观的变化。

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多种理念的裹挟下,便捷高效的体验型消费让90后失去了自控力。 《2017生活进化白皮书》 通过对10万份用户抽样调研发现,90后已成为引领国民消费向体验型转型的主力军。

不同代际消费观念的流变在网络用语上的反映最直接。以“佛系青年”自嘲还没有习惯,“隐形贫困人口”已经刷屏了。在这些词汇中,看起来很富,但消费不节制、很穷的人并不受到谴责。相反,自嘲中有某种自我肯定,甚至自我吹嘘的意味。这和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的老一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相去甚远。

“储蓄”这个词,在90后这里反倒是一个遥远记忆。工资还没捂热就要还上个月的花呗账单,已经工作几年的年轻人仍要伸手向父母要钱,这样的事是某种常态。把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套用在90后身上,就是“我消费故我在”。

而90后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是与整个社会商业化进程和支付技术的发展同步的。“过去我跟家长要钱,经常碍于面子不敢讲,讲了也不一定能要得到。现在只要打开手机,网络借贷平台上素不相识的人也能把钱借给我了。这很人性化。”王露,这个2018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回忆起最初从网络平台借款的心情时,还掩饰不住那份激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催生一个大众借贷时代。英国《经济学人》曾于2017年发表题为《金融科技,中国成为领导者》的文章称,随着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基于消费者的交易和个人信息而创建的信用评估体系,使得中国电子商务平台正在弥补小额借贷者的需求空白。

像王露这样“借”以消费的心境与行为,在90后中已是趋势。最近,一份调查了2000名大学生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当出现费用短缺时,其中29.5%的人会透支信用卡,14.3%的人会选择网贷。在回答“是否透支消费”这个问项中,79.2%的受访者中的21.2%认为“非常普遍”,68%认为“比较普遍”。

显而易见的是,收入不高、涉世不深的90后,正是中国借贷的“常贷客”,甚至成了“多头借贷者”。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称,消费金融近50%的客户年龄都在18岁~29岁之间。网贷平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在所有的APP借款用户中,90后人数已经超过80后与70后总和,占比74.93%。

三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还对中国长期以来的一个现象表示不解——人人拼命地储蓄。他指出,中国政府可以告诉每个家庭,你们已经储蓄得够多,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多消费一些的时间。

如今,中国90后解决了只储蓄不消费的问题。他们不仅知道怎么花储蓄的钱,还知道怎么花借来的钱。

无抵押,但有催生

透支消费的观念,本身隐含着一种判断。但债务实则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中国两千多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显然无法孕育出可以实现资金跨期限配置的金融机构。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居民很少享受过良性债务带来的福利增加。

对个人来说,良性的债务可以是撬动个人财富的利剑,比如贷款投资房产,赚得的租金或者是更高的房价回报往往高于贷款利息。但这是借钱投资,而不是借钱吃喝玩乐。

消费虽然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也不赞同中国经济转向消费拉动型的增长。在林毅夫看来,消费固然重要,但经济还是得靠投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有足够的收入增长。同时,如果劳动生产率和收入不提高,只刺激消费,几年后居民储蓄用完就需要举债,远期会有债务危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而言,消费红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是难以预料的。如果消费红利变成消费透支,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譬如,社会保障体系难以为继,再生产动力不足。

90后可以率性,但并不意味可以任性,因为任性有风险。2018年7月,发生了400多名借有校园贷的90后在校大学生,到期不还贷而成被告却不应诉的事件,很是典型。

据报道,这群90后大学生不应诉的理由是,国家打击高利贷和非法放贷,而“校园贷”是非法放贷,所以借的这些钱可以不用还。

从“怕欠债”到“高负债”,财务状态的这种转变,潜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存在于低信用年轻人之中的“不良资产”,可能正在形成。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达2.19万亿元。不计算持牌的、未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的不良资产,仅P2P和现金贷行业,保守估计至少产生了3000亿的不良资产。

消费类贷款多以个人信用为担保,缺乏抵押物的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钱不用还。这个复杂社会,对付年轻人总有办法。

“债务催收”,这个特殊的产业越来越多地和年轻人打上了交道。总部位于广州的催收公司人士李黎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3000家债务催收公司。李黎表示,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催收公司接单量剧增。他所在的催收公司为保证业务完成率,原则上只接逾期6个月以内未还贷的单子,就这样,一个月也能接到几千上万张单子。

早期港片里不乏这样的镜头:主人公回到家,发现墙上泼满了红漆,上书四个猩红大字“欠债还钱”;或是走在路上,一群古惑仔手持刀刃,突然窜出来喊道,“不还钱,就打断你的狗腿”。催收行业的无所不用其极,被电影以阴影的方式熔铸在中国人的心底。而现实在李黎看来,电影渲染的暴力不假,但也分阶段。

催收的第一阶段是电话威胁,第二阶段是跟随骚扰,再后来才是港片里常有的上门泼粪泼漆、敲碎玻璃窗、扔动物尸体等流氓方式。当然最后是暴力手段——殴打、软禁或绑架等。

人一旦陷入高息借贷的境地,就很难翻身,一年忙活下来,还本付息之后就不剩什么了。情况再糟糕一点,可能连本钱都还不上。当高息放贷成为行业,最后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恐怕就难保了,比如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便是强行逼债逼出的悲剧。

个人信用是最大资产

现实中,聊城这起案例并不是个案。收到催收公司的催债电话,在90后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看来并不鲜见。这也让不少90后意识到,负债可能伴随一生。

首版于1999年的《富爸爸穷爸爸》现陈列在多数90后的书架上。这本由美国的财务专家罗伯特·清崎和企业家莎伦·莱希特合著的通俗理财读物,是全世界亿万读者的理财启蒙书。

读过这本书的90后知道,资产是能把钱放入口袋的东西。负债是能把钱从口袋里取走的东西。富爸爸和穷爸爸的区别在于,富人获得资产,穷人和中产阶级获得负债,只不过他们以为那些负债就是资产。

富爸爸鼓励借贷,但是作为负债的一种,过度透支是富爸爸反对的。对于90后而言,人生还很漫长,要获取财富,首先要建立信用,然后再做一生的投资安排。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建设一直为社会各界所看重。它不仅体现为一种道德自律,也是一套人类社会数千年才形成的制度安排。

在这一点上,个人与国家是没有区别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就不断提醒,过度消费形成的高负债增长模式,是美国产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曾经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发薪日贷款,在美欧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演变。但在中国,个人借贷只经历了短短几年,就开始有蔓延趋势。

高负债不可怕,信用意识缺乏才要紧。

芝麻信用是目前中国人知道和使用都比较多的一个信用体系。作为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芝麻信用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积累了超过4.5亿用户。很长一段时间里,晒信用分成为90后之间的一股潮流。但对很多人来说,他们认为晒账单是一种“小确幸”的展示,而忽略了背后的信用价值。

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路还很长。马云2016年在蚂蚁金服成立两周年的年会上表示,“中国不缺一个金融机构,但是中国缺乏一个让信用等于财富、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关于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 相关情况的公示》 称,已受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

百行征信是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由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等8家市场机构与市场自律组织共同发起组建的一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同类机构。

这意味着,未来这家个人征信机构将和它的同行们一起,化解个人信用信息的孤岛困局,缓解个人征信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对年轻人的负债来说,既是鼓励,也是约束。

人生有周期。对于当下中国最富朝气的90后,要实现财务自由,应该从二三十岁时就开始安排一生的投资。这种投资不是任性而为地借贷消费,而是要启动两个复利引擎:一是劳动收入,二是理财意识。

对自信的年轻一代来说,如果真的相信明天,那么当下的节制便是代价。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负债借贷信用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你的负债重吗?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