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梦晖
[摘 要]设计实践性作业,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诉求,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为学生设计绘画型作业、剪纸型作业、制作型作业,在激活学生美术学习思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实践性作业;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5601
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获得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实现与学生思维的对接,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为打造高效的美术课堂奠基。
一、绘画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要想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设计美术作业时,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浓郁,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就有保证;反之,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相对较慢。绘画型作业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作业形式,一般来说,绘画型作业只有形式上的要求,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七彩生活》后,教师布置绘画型作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能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一件事情,用你手中的画笔展现出来吗?画出来以后,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学生听后热情高涨,纷纷进行绘画活动。绘画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展示。有的学生展示并描述道:“我选取的是自己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场景。看,那个穿着红上衣、黑裤子、扎着两个小辫的女生就是我,我正在踢毽子。这个毽子可特别了,它是由六种颜色组成的……”绘画型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自然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对色彩、线条比较敏感,动手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而绘画需要勾画出线条、填充色彩。因此,绘画型作业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绘画型作业,焕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热爱。
二、剪纸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了解、热爱、尊重传统文化。”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在美术作业设计中,教师可引入剪纸型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剪纸的艺术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美学观点。
例如,教学《剪纸》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点。有的学生说:“通过观看视频,我不仅了解了剪纸的相关知识,还掌握了剪纸的步骤、方法和技巧。以后我要多多练习,剪出更多漂亮的作品。”教师顺势布置剪纸型作业:“快过年了,奶奶想要几幅剪纸作品把家里装饰一下,她立刻想到了你,你能帮助她吗?”学生听后积极参与。有的学生马上当起了设计师:“我觉得在这面墙上贴一个小兔子比较好,因此小兔子活泼可爱,谁见了都会喜欢;在另一面墙上可以贴一些花花草草,这样看起来比较灵动……”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实践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剪纸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另外,在正式进行操作之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一步步完成。
三、制作型作业,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作业的设计应不拘一格,才能彰显美术学科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另辟蹊径,创新作业形式,以小学美术文本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生活为外延,设计制作型作业。制作型作业是学生根据作业主题准备一系列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制作主题的指引下自由设计作业内容。
例如,教学《动物面具》后,教师布置作业:“下一周,我们班将举办一次面具舞会,所有参加舞会的人必须戴上自己制作的动物面具。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各种材料,制作一个动物面具。”课后,学生开始构思、制作。制作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从制作内容、制作过程、制作材料等方面进行说明。制作型作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科学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愉悦感。而制作型作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且制作主题多样化,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制作型作业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审美体验。
作业是巩固知识技能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美术实践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转变、更新教学观念,对美术作业形式进行大胆设计,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形式中积极完成作业,掌握美术绘画的基础知识,习得手工制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