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强
【摘 要】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作为中国旅游百强县,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旅游业,为了早日实现旅游兴县的目标,政府大力投资兴建新式旅游项目,改善原有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劳动者素质技能低下、旅游业配套基础设施落后、旅游品种单一等一些原因,使得旅游业的发展缓慢,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问题,本文借助实地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等方法,试图从凉城县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论述凉城县旅游业发展的利弊,继而提出克服不足,实现经济腾发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县域经济;旅游+
一、凉城县旅游资源分布
(一)研究区概况
凉城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面积3458km2,人口24万,下辖5个镇(岱海镇、麦胡图镇、六苏木镇、永兴镇、蛮汉镇)3个乡(天成乡、厂汉营乡、曹碾满族自治乡)1个办事处(岱海旅游办事区)132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民委员会,地形总体特征是四面环山、中怀滩川,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条件适宜。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动物资源丰富。可以说,不管是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还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都成为凉城发展旅游业的优良条件。
(二)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旅游资源概况和发展的优势条件
凉城县自然资源丰富,各乡镇优势条件不同,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优势,并且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形成四大景观、景点类型,依次为草原湖泊、生态景观、历史遗迹、民族风情,着力打造六大旅游特色(生态游、休闲游、避暑游、冰雪游、红色游、民族风情游),战略、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凉城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优良的产业发展政策为凉城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区间差异发展各类旅游项目成为凉城县旅游业发展的一条原则性的要求。在这样的战略要求下,凉城县跻身中国旅游百强县前列指日可待。
1.以山为中心的地文景观旅游资源
拓跋珪公园,位于凉城县岱海镇境内,环山峰而建,该项目始建于2014年,为县内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公园铺设万米白石台阶供游客爬山之用,立拓跋珪雕像于山峦末端,远眺极为雄壮,公园不仅有供游客爬山歇息时所用的亭子,还有供周围居民日常文娱活动、大型歌舞比赛、晨练、广场舞所设的广场,
蛮汉山,距凉城县西北25公里处,山峦连绵起伏,夏季,绿草如茵,远望一片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和活力,大自然将山峦雕刻的奇形怪状,有神女峰,大佛石、一线天,鸟巢石等天然景观,山间小溪潺潺,发出叮咚的流水声、与蝉鸣、风声、动物的叫声,构成一幅幅和谐的乐章。
2.以水为中心的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岱海,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是凉城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清朝康熙皇帝多次巡边来到岱海,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建行宫,取名“凉城”,并为岱海提名“天池”,岱海是渔业、垂钓、休闲避暑的绝佳场所。
温泉,温泉位于岱海旅游区,地表水温38摄氏度,与人体相适宜,水中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游客来凉城旅游必去的一个地方,与该区的真人CS、室外大型越野比赛、儿童乐园和各类游艇游船健体康体娱乐设施相互补充。日接待游客700人(次),是内蒙古首家同时拥有4A级景区和四星级酒店的休闲度假区,也是自治区三年品牌建设景区之一。
3.以人文为中心的古迹建筑类旅游资源
贺龙革命活动旧址,位于凉城县井沟子村,陈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他凉城县主要的革命英雄生前所用之用,展现了那个年代革命英雄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曹碾满族自治乡民族旅游,近年来,曹碾满族自治乡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民族优势,地区优势,密切与外界开展合作和交流,形成了富于地方特色的以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餐饮为代表,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民族旅游业。
除此之外,凉城县旅游资源还包括王墓山遗址、大庙、厂汉营烈士陵园、花木兰事迹展览馆、老虎山古人类文化遗址等等,综上所述,可以将凉城县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概况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政府的大力扶持,两种力量协同发挥作用,势必会给凉城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二、凉城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凉城县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凉城县旅游资源开发从90年代开始起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依托草原湖泊、生态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凉城县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初步形成了草原湖泊观光、疗养度假、地文、人文、生态公园“五大景观区”和集吃、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2009年,全县旅游收入1.37亿元,接待游客68万人次。2006年岱海旅游区被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风景名胜区,在2007年“中国县域旅游品牌评选活动”中,荣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称号。
2016年,我县以建设享誉全国的文化旅游强县为目标,首先,深入推進旅游兴县战略,依托旅游资源实现脱贫扶贫:一是通过大规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置贫困人口就业,二是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吸纳到景区工作,三是对贫困户自主创业给予支持,四是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其次,围绕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特色种养业等三个特色农牧业,使绿色、有机的弄畜产品成为凉城县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最后,通过“旅游+”总体战略实现全面发展,根据“把凉城县旅游业作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将凉城县建成全市旅游产业的核心区,自治区旅游产业的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根据凉城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2016年里,凉城县计划新建旅游项目34项,总投资21.5亿元,可以说政府已经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凉城县实现经济腾发的制胜法宝。并且在2016年累计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4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500人,到2020年,预计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 亿元。凉城县旅游业的发展已卓有成效。
(二)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因素,民族因素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是由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特性,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心理和性格气质。但民族性,使得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需求,兼顾各民族的利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蒙古族人口众多,再加上曹碾满族自治乡的满族人口,民族的的文化特性烙印在乡镇的经济发展中、烙印在乡镇人日常生活中。但现代化的过程也必须考虑多元民族因素,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旅游品类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开发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各层次游客的需求,旅游景点、景区无法做到综合性和系统性,游客到了拓跋珪公园只能享受到爬山之乐,无法体会到娱乐和游园的乐趣,可以说,正是旅游结构的单一,严重阻碍了凉城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加。
一些景点、景区尚处于未开发阶段或者说未充分开发,虽说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但由于财力不足和精力有限,难以迅速投入建设,导致资源开发进入一个短暂的“休眠”状态。景点、景区小商小贩鱼龙混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景点出现坑蒙拐骗、抬高物价等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本地区的形象,带来恶劣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落后,加之服务人员服务质量较差,也成为阻碍凉城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感受,服务的好坏可以说直接關系到以个行业发展的兴衰。凉城县除温泉、岱海等主要旅游项目外,大部分地区接待能力、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除此之外,景区和景点周边的住宅、宾馆都比较简易,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方面都亟待解决。
教育水平落后,劳动者素质技能落后。可以说是导致凉城县旅游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凉城县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在种种问题,就在于劳动者素质技能与现代化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凉城县要想实现经济的跨域发展(即跨域生产方式正常发展,对劳动者提出跨域生产方式发展阶段的要求)必须从这个根本点抓起,以人的现代化。促进民族乡镇的现代化,以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促进劳动者社会地位的提高,进而促进凉城县经济发展
三、今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接待能力,做好包括住宿、餐饮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统一规划,门市、街区要和景点、景区和谐统一,坚持整齐划一,切忌自成一派,要做到景与物同,人与景同。一方面要加强景点的特色,突出个性,另一方面要构筑体系和群体,实现综合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要成立符合地方特色的旅行社,规划旅游线路,政府要加强交通建设,完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依托丰准铁路、呼-凉、集-凉、京-凉等交通轴线,与周围景点、景区组成旅游网络,组成环形旅游险,如呼市-济宁-岱海-温泉-拓跋珪公园-贺龙旧址。这种环形旅游线既方便了游客,也增加了旅游收入。
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绘制图文并茂的纪念册,销售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纪念币、地图册,使游客陶醉于地方的风土人情,山川风景,简单地讲,打“情怀牌”在旅游业发展中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宣传促销,提高了凉城县的知名度,也增加了游客再访率。密切交流,加强与周边乡镇的合作,既要想周边地区输送土特产品、民族特色产品,充分彰显地区优势,又要取长补短,从周边地区购买我们所需的产品和技术,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曹碾乡虽在民族旅游业发展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作为民族乡的性质没有变,贫困状况依然存在,十三五时期,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民族地区和民族人口正是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只有实现全面脱贫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一要建立最为严格的扶贫攻坚责任制,责任到人,杜绝一切诸如数字脱贫和被脱贫等现象的出现。二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建设宜居城市和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使人民真正拥有幸福感和现实获得感。
深入挖掘地区特色,增强产品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曹碾乡在民族餐饮、民族服饰等方面挖掘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品牌,导致品牌小众化、传统化,因此,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借助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线下线上多渠道销售,扩大产品销售的辐射半径。其次,借助报纸、广告、宣传牌对民族特色产品如莜面、黄金糕等进行新一轮、大范围的宣传。
建立符合地方民族特色的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不仅要使本地的人才回到家乡,还要大量吸引外地人才,一个拥有较多高素质人才的地区必然会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于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回乡就业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施展才华提高更大的舞台。在科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加强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特产的深加工、将优势产品推向全国,扩大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李瑞,殷红梅.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例,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二版.
[2]凉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凉城县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3]张泰,陈晓东.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