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孔祥波 洪帆
摘要:我国的传统村落以特殊的聚落形式承载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以李家疃村为例,梳理了村落文化信息,并对其整体村落结构、院落形态以及建筑装饰纹样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的文化活力复兴,最终有效的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地域特征;李家疃村;活力复兴
中图分类号:K878;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57-01
一、引言
李家疃村是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村内建筑与街道的风貌保存完整,是典型的江北庄园式明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研究价值。村内的建筑是典型的齊鲁地区建筑风格,含有大量鲁商历史文化信息。所以李家疃村的保护与修复,对改善当地文化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村落结构
李家疃村坐落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的东南方向,西面与章丘市交界。村落最初选址具有比较理想的山水形制,三山拱秀,溪水环绕,是中国古代村落选址的山水格局典范。村内现存的200余座明清古建筑保存较好,这些建筑是山东省内典型的明清传统建筑遗存。李家疃村如今的平面格局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大街与南北大街是村内的主要轴线,运用轴线的布局方式反映出中国传统的规划理念,并形成了类似品字形的三大宅区。村内街道的走向和脉络基本上保持了原貌,目前留存下来的有南北大街、牌坊街、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等。村内的“四大门”、“五大门”9座不同形式的豪华庭院,建在村庄的轴线上,南北连贯,所建房屋宽敞且高大,造型十分美观。建筑选材讲究,工艺精湛,屋顶采用精致瓦与兽形瓦进行装饰。
三、建筑装饰纹样
1.拴马石。村内至今仍保留拴马石40余块。可以想象的到,拴马石见证了李家疃曾经繁荣的历史。村里许多街道的名称能够让人产生思考,比如说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等。这些老街道的名称能够充分地说明李家疃村曾经集中了不少的店铺。通过这些历史的遗存,可以发现村里数量众多的拴马石最合理的解释。
2.脊饰。正脊一般分两种形式:精美雕刻与简单拼装。这也体现出屋主人的财富与地位。雕刻素材常有祥云纹、牡丹花纹及石榴图案。简单拼装的正脊则由青瓦干砌成圆形方孔的钱币形状,一是为了增加院墙高度,以期防盗,二是象征着财运兴旺,是屋主人对富贵生活的追求。
3.墀头。墀头的位置相对特殊,从远处看上去就像房屋昂扬的颈部。其装饰图案种类有动植物类、器物类、吉祥纹样以及人物故事类等。部分普通居民的住宅墀头利用砖石叠落的变化给人以立体感和简约之美。墀头在整个建筑虽只占据微小的一方天地,但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屋主人与工匠却尽情挥洒着自己丰富的情感,鲜活了墙头屋顶。
4.门枕石。悦循门宅院与其他古建筑有所不同,这里没有门当户对的构件。大门两侧的门枕石分别雕刻有茶几、大象、香炉、花篮,寓意着“吉祥如意”。大门右侧的门枕石纹样在“文革”时期被毁坏。门前厅两侧墙壁青砖浮雕,竹节镶边龟背图案。
四、存在的问题及保护策略
1.景观。李家疃传统村落周边的植被与水源等自然景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村落周围空气质量状况较差,景观风貌与村落历史风貌不协调。村内的怀隐园和文石园属于文石山庄的私家园林,目前院落内建筑构件随意摆放,植被无人修理。在修复村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中,应加强对青龙山、宝山山体整治和植被恢复,改善青阳河的滨水绿化系统。整治修复怀隐园,恢复文石园,再现文石山庄旧貌。
2.建筑。李家疃村整体空间格局肌理破坏不大,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自然因素对传统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建筑原由草皮和泥土等材料混合制成,使得如今屋顶布满了杂草。二是居民虽然对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逐渐加强,但如何保护等相关方面知识薄弱,因此单体建筑被随意修改,与建筑群风貌极不相符。
在保护历史风貌的过程中,应根据现状,对不同保护对象、保护等级的建筑采取相应的保护与改造措施。道路保护应采用石板或青砖替代沥青、水泥等新型材料,整体保护都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五、结语
村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见证了历史文化的变迁,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看,村落居民在这种没有监管下的改造造成了历史风景的消逝,是一种对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的破坏。只有理清这些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传统村落以及蕴涵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冲击下才不会迅速消解,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复才能真正走出所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