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珍
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并不明显,也没有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教师成为了教学主体,而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客体,由此导致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其主要有两大因素分别是教师方面及学生方面: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的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任务,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从而导致素质教育很难开展,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 在新课程中明确提出:学生即是教学主体,也是课程建设的主人。然而,在传统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教学中的课堂控制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客体,学生都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背景下完成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学生方面,存在着学习行为的被动化问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养成了学生极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僵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上述问题一旦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而不是真正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因此,必须改变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状况,让日常的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自主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自主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上新课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⑴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思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新课文扫清障碍;⑶查阅相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4)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来解决。这四项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自学解决。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营造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初中生是十三四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很欠缺,但拥有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语文教师如果能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生活体验,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创设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情境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不足的特点,我一般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在教学《雷电颂》时,我先播放《橘颂》(电影《屈原》的插曲),并显示其背景画面,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和感受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仰天长问,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感性的接触,有了了解屈原遭遇与抉择的欲望。
三、教授学生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个可行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及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教授可行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中找到内容特点,抓住阅读规律,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方能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到相关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的。
文本是经典范例,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时我注意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特点来抓重点,采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言,以读引篇的方法进行。一贯反对脱离教材,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发言作风。当学生说道“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我坚持要他们说出究竟怎么样,要达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多读课文,读懂文本。课内阅读主要是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不断总结,寻找文章阅读的最佳突破口。有的文章文眼在题目,就要从题目入手;有的文章开头揭示中心,学习是就可以抓住开头的中心句去质疑学习;有的文章要从结果处入手,采用变序的学习方法;还有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理解以带全篇等等。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应,这需要反复锻炼,在课内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养成。
四、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样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在学生出现的问题点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在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时,作出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茅塞顿开,打开了思路,延续了思维想象。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学习效率提高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只有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只有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活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总之,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承载着推动语文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使命。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效率,而且还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瑛《中学语文教学教学论》
[2]丁莉娟 赵志昇《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3]戴晓娥《追求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