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反思与定位
——以山西省6所高校为例

2018-09-28 01:52马彩珍任梦南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竞技运动会竞技

马彩珍,王 江,任梦南

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体育教学和训练效果的最佳手段,运动会项目设置决定了运动会的规模和导向。[1]2002年新课标颁布以来学校体育理念呈现“娱乐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多元化,致使当前高校运动会形式繁多。笔者在梳理资料过程中了解到,多学者也对学校体育运动会进行了研究,多集中在学校体育运动会名称、组织、形式等方面,也对传统(田径)运动会项目的扬弃和取舍作了相应的研究,但对项目设置的目的、功能、意义和特征等方面研究较少。然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对学校运动会改革影响如何?近十年改革的实效如何?值得众多体育工作者研究和深思。笔者拟对山西省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加以反思和定位,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途径。

1 山西省高校体育运动会秩序册文本分析

随着“健康第一”理念、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终身体育思想及和谐教育发展理论的提出和落实,高校体育运动会名称悄然发生了变化,诸如达标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拓展运动会、综合运动会等,运动会竞赛形式和项目设置随之也发生改变,可概括为:竞赛类、娱乐类、健身类。以山西省高校为例,笔者通过调查山西省6所高校近三年的运动会项目设置,得知各学校在运动会项目设置上各有不同,呈现多样化,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随意化、无序化。各高校三大类项目所占运动会所有项目的比重各不相同,差异性较大。竞赛类项目所占比重最高是63%,最低是38%;健身类项目所占比重最高26%,最低是15%;娱乐类项目所占比重最高34%,最低是21%,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6所高校运动会中传统田径运动项目如: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 500米、4×100米、4×400米、投掷、跳高和跳远等项目,在高校运动会中开展率较高,都采用了“保”和“取”的方式;体能消耗较大的耐力性项目(3 000米及以上)开展的高校较低,铁饼、标枪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出于对学生自身安全的考虑,开展率也较低大部分学校都采取“舍”或者“变”的态度;技术难度较大的110米跨栏、三级跳远等项目,多数高校并不涉及;健身类项目主要以迎面接力、障碍跑、拔河、羽毛球接力赛、袋鼠跳、端乒乓球跑、足球定点射门、篮球定点投篮、集体跳绳等为主;娱乐类项目主要包括“瞎子敲锣”“螃蟹夹西瓜”、斗鸡、踩气球比赛、飞镖、呼啦圈比赛、中国象棋、桥牌等,且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访谈得知,由于多数高校刚开始进行改革,在运动项目的取舍问题上经验不足,单纯以田径竞技项目为主,难免会“单一、枯燥”,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率;单纯以娱乐、健身项目为主,有淡化学校竞技体育的趋势,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致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且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造成“学校体育就是娱乐”的认知错觉。[2]其次,高校学生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对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影响比较大;再者,运动项目设置应该反映教育者教学目标时达成以及教学目标和方法的选择。

表1 山西省6所高校近三年运动会项目设置调查表

由上可知,当前高校运动会项目相对于传统运动会做了扬弃,寓竞赛于娱乐之中,增强了比赛项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在项目内容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校本化和地方特色化,但在项目取舍时,对运动项目的功能和特征没有做深入的考究,使运动会项目设置呈现一定的随意化、无序化。“淡竞技、重能力、多参与”,引导学生参与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与意识,固然无可厚非,但项目的教育功能、健身技能的培养及教育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值得思考。体育竞赛是否就是娱乐?项目内容能否终身受益?高校运动会竞赛项目的创新、开发和扬弃值得反思。

2 对山西省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多维反思

2.1 新课标课程改革内容与运动会项目设置的不协调限制项目的创新

高校运动会作为校园文化生活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课内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校内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应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相匹配。通过校内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设置促进学生课余进行锻炼和巩固教学的目的,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进程,从而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当前高校运动会项目的设置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产物,迎合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娱乐体育”“快乐体育”思想的引导下,体育课程改革注重了健康、娱乐、精神的内容,这本无可非议,但却同时弱化了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导致运动会项目设置存在局限性。笔者通过现场观摩发现:4×100米、4×400米接力跑作为运动会中展现集体和团队协作的项目,出现高达50%的失误和犯规现象,说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对此项目的开设存在误区和缺失,受学校体育改革的渐进性、变迁性和复杂性因素的影响,致使新课程标准为代表的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的实践衔接程度不够,造成学校体育在改革效果上仍然不尽如人意。

当前众多体育工作者、学者对体育活动中健康、快乐和竞赛精神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并没有结合体育竞赛去考量。造成现行的校运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运行上的异化发展的原因是忽视了竞技体育的实质。运动会体育竞技是运动技术和能力的竞争。[2]在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在基础课程方面应以基本运动(田径的跑跳投)项目为主,且固定相应的课时数为基础来开展,因此,运动会设置项目的扬弃仍要凸显基本竞技运动。例如:对800米跑的项目改为4×800米集体赛,在不改变项目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增加参与竞赛人数,由单项变为集体项目,为参赛者提高团体协作能力提供可能,此项目应该“扬”;对跳的项目(撑竿跳高)采用“弃”,此项目由专业的体育院校学生学习和竞赛。逐步对高校课程改革基本项目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学生运动能力做到先普及再提高,从而改变学生对运动竞赛项目的认知。

2.2 淡化竞技类项目的思考与启示

2.2.1 竞技性项目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科技的进步带来生存环境的异化,同样也导致人类体质的弱化。[2]由于对“应试教育”的推崇,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导致大学生的体能指标连年下降。“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而体育竞赛是提升青少年体质的最佳途径。高校运动会是检阅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大学生运动竞技的基本场所。其比赛项目的设置必须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身体竞技能力。在访谈中得知,大部分高校舍去了中长跑项目中的3 000米、5 000米。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报名率、参赛率较低,甚至出现走下来也能取得名次的现象,导致比赛组织者处于尴尬局面;再者是此项目对参加者体力和意志有极大的考验,学生对自己体能能否坚持下来存在质疑;同时,偶有发生的校园运动猝死事件,使大多学校都迫于风险因噎废食对此类项目做了舍弃。我们在提倡健康、健身和娱乐时,降低比赛项目的技术难度时,却不能降低项目的强度和量。如果长此以往,不仅体育竞技健身价值会缺失,一代人对体育的认知也会产生变化。体能只有通过锻炼刺激——打破机体和心理极限——恢复——再刺激,循环往复才能逐步提高。在我国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时,强制性体育不失为最佳手段。例如组织者要求参赛单位必须以规定人数参赛,且个人奖励采用“励志奖”等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技术难度小、体能消耗大的项目。中长跑(1 500米、3 000米、5 000米)项目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肺功能、意志品质等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因此,对高校运动会项目进行扬弃时,一定要考量不同项目对体能、技巧、思想品德特性的要求和差异性来设置比赛项目,促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运动技能,提升体质健康水平,进而塑造学生的竞争、进取、拼搏精神和意识。

2.2.2 体育竞技中“人文精神”的错位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和为贵”“中庸”“重文轻武”等思想,制约了人的欲望伸张和个性发展,扼杀了体育竞赛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理想、信念失落的人文精神危机。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应具备顽强意志、竞争意识、规范行为、团结协作等品质。而是否具备这些品质是人在现代社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运动会通过不同竞赛项目的设置对引导和培养大学生这一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对传统运动会项目革新时,应注重参赛项目选择的比例,适当革新田径团体项目,如:可将4×400米改为8×400米,增设1 600米的40人团体赛,凝聚感情、培养团队精神和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环境。也可根据其弊端对其项目“去难化”“软式化”,但形式不能娱乐化,活动过程不能“文明化”,评价不能“去精英化”。如:把掷铅球改为掷实心球;把铁饼项目改为掷网球。营造田径运动竞赛项目的多元化社会存在形态,从普及体育文化和拓展项目功能的角度来提高项目适切性,在项目设置上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体育竞技培养的精神品质与文化课的学习具有形式上和内涵上的不同之处,使展现方式更加具有可见性和即时性,因而竞争意识更加浓厚的项目对于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促进作用。有些学者建议增添娱乐和健身类项目的比重,避免大学生在参与运动会过程中所产生的挫败感。其实不然,在体育竞赛中,成功是美的,但失败并不代表弱者。体育竞技运动恰恰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帮助人类找回身体和精神失落的本真之美。

2.2.3 体育竞技核心价值的缺失与其他活动相比,体育竞技活动最能体现人们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与规则之下的竞争性,激发人们的本能。竞争性是体育比赛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竞争性的存在,体育比赛才充满勃勃生机,充满观赏性和教育性。竞争性之于体育比赛,不但构成其最重要的内涵,还直接影响其外延。访谈中得知,在比赛中110米栏项目报名率、参赛率低,甚至出现不需预赛直接进入决赛、决赛中退赛造成3人决赛的场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有畏惧心理,害怕受伤。那么体育竞赛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强身健体只是体育竞赛最基本的、最表层的功效。从事体育竞赛就有可能伴随损伤和风险,从这一层面看,竞技不利于身体健康。那么体育竞技为何会风靡全球?更深层次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回顾橄榄球运动在美国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也许会有启示。美国人认为未来的世界美国应该成为主宰者、统治者,所以他们希望所有的国民、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种品质,叫无所畏惧,叫坚韧不拔,叫吃苦耐劳,叫做侵略性、统治力。那么他们通过一项极其野蛮的运动——橄榄球,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1905年因为在前一年全美的橄榄球赛场上有21人死亡,美国人有过要不要继续将橄榄球办下去的争论,而最终还是继续,仅仅是调整了规则并加上了更多护具。今天橄榄球运动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已然说明这项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成功,其锻炼民族品德的使命,在这过程中是否实现不言而喻。在实现中国梦时我们是否应具有一种品质(超越)?体育竞技是人们在身体极限状况下的体验过程,是人们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挑战与理解。欲望培养(锻炼)——参与竞争(竞赛)——正视挫折(体验)——超越自我(享受),强者便是这样造就的。这恰恰揭示了体育竞技核心价值所在。体育竞技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其实是更深层次的、更被内化和根本认同的。

2.3 对体育竞赛过程认知的偏离

“淡竞技、重能力、多参与”是诸多学者提出的改革思路和高校运动会现阶段发展的趋势,然而这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文素养,为进一步工作和体育锻炼打好身体机能上的基础。然而现行的高校学生运动会项目设置只是对过去田径项目作了简单的取舍,新兴游戏和娱乐项目存在瞬时性的问题。“更高、更快、更强”是现代竞技运动的重要标志,体育竞赛由训练(准备)、竞赛(参与)、成绩(影响)组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训练的坚持和准备的细节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只有经过相对长时间的准备和选择,才能在比赛中体验超越的快感。当下高校运动会的游戏项目,学生来了就能参加,参加了只是暂时的娱乐。高校运动会这一校级盛会相对于传统运动会对学生健身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起不到引导作用,也与终身体育理念相驳。当下大学生缺少竞争意识,处于娱乐至上的生活理念中。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竞争”这两个字将必然存在,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金牌和名次是体育竞技的显性和外在表现,探索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过程是其隐性和实质所在。[4]体育竞赛的竞技精神也将逐步延伸、渗透、衍生到参与者的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鉴于当代大学生竞技品质的缺失和审美观念的偏离,应把体育竞技与娱乐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共赢”。基于以上的认识,对于技术难于掌握的项目不能简单的舍去,应该加以改进、革新和“软化”等。现代高校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要多方面考虑与衡量,抛弃古旧的外壳,积极探索如何在一定竞赛规则的限制下,创新和拓展合理的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精神性潜力,更加合理地调整学校运动会参赛项目的比例。

3 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定位的考量

“定位”是指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不同时期人们对学校体育价值判断和规律的不同认识是不同阶段学校体育思想主要特征的集中体现。高校体育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展示和检阅体育工作。尽管教育思想、人的需求多样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但高校体育教育的其功能和目的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如仅追求项目设置形式的新颖,忽略其本质的作用,会导致其项目的教育功能和运动会目标的缺失和错位。因此对高校运动会项目进行定位,能为运动会的组织和设计者提供参考。

3.1 竞赛类——高校运动会的根基所在

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是对体育运动的科学总结,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田径项目是群众性体育竞赛的主要项目之一,学校运动会的雏形也是以田径项目为主要竞赛项目来开展的,其形式和名称也是田径运动会。[5]以其特有的作用,在学校运动会中占据着根基性地位。其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观赏性、健身性是其存在的根本。因此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应以田径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则为准绳进行革新和拓展。

3.2 健身类——高校运动会的辅助

健身类项目相对于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来表述,是以强身、健体、趣味相融的内容为主线,[6]着重发展学生的一般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其项目设置体现了高校运动会在身体、心理、情感、品质等方面的更高层次要求;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求。但体育竞赛和健身运动在目的、功能及性质上存在不同,也可将运动竞赛理解为“战场竞技”,目的是要战胜对手,取得好的成绩;而健身项目强调的是参与。其作为一种活动,参与就好。尤其是当前高校运动会健身项目繁杂多样,多以集体项目为主,体现了参与的集体性,这与我国高校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自我锻炼和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的思想存在错位。因此其项目定位是高校运动会的辅助项目,是对传统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和补充。在设置健身项目时可以根据学生选项课的内容进行组合。

3.3 娱乐类——提高参与性的手段

娱乐类项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大众性、娱乐性,其项目的设置大多数具有游戏的性质。[7]高校运动会娱乐类项目以“快乐体育”为主线,集娱乐、心理、文化与身体活动为一体,满足少部分身体较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的要求,同时竞赛条件简易化,动作技巧化。娱乐类项目的设置体现了我国体育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运动娱乐身心的功能。但娱乐和竞赛存在本质区别,主要功能多局限于益智和精神层面的熏陶与提升,其潜在的隐形教育价值缺少持续性。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人文精神”失落和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双重危机,在项目设置上应重视学生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负面影响。因此娱乐类项目的设置定位也归结为辅助项目,是运动会的调味剂和点缀,是提高运动会吸引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在设置娱乐类项目注重项目的时代潮流特色和适时性。

表2 山西省6所高校竞赛类、健身类、娱乐类比例划分调查

通过对山西省六所高校运动会的组织委员会、仲裁委员会、裁判员、运动员等进行随机抽样访谈,大多认为运动会的宗旨是检验本校教学、训练工作的效果,是展现学生运动竞技能力的舞台,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参与运动的有效方式。由表2可知,竞赛类占比60%出现的频数为3次、65%出现的频数为1次、70%出现的频数为12次、75%出现的频数为2次;健身类占比10%出现的频数为2次、15%出现的频数为2次、20%出现的频数为13次、25%出现的频数为1次;娱乐类占比5%出现的频数为3次、10%出现的频数为7次、15%出现的频数为3次、20%出现的频数为5次。基于以上认识,建议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应以竞赛类田径项目为主占总项目的70%;以集体健身类项目为辅助和补充占总项目的20%;以娱乐类项目为推广手段占总项目的10%。

4 结语

运动会项目的设置是运动会改革的核心。以田径项目为主的传统运动会已不适应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进一步革新。当下高校运动会项目革新设置处于随意、无序、不规范的状态,各个项目类型比例安排不合理;传统的竞技项目只是简单的取舍;娱乐和健身类项目设置过多,淡化竞技项目,弱化了体育竞技的本质和教育功能。在高校运动会革新时,注重在传统运动会项目竞赛规则的限制下拓展和创新竞赛类项目。在竞赛过程中增设健身、娱乐的内容和环节,注重各类项目的比重。把运动会办成以竞技教育为基础、以掌握健身方法为目标、以娱乐和生活为手段的教学实践活动。建议学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一套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革新方案,结合一所高校进行实施,并从项目革新的原因、功能、特征、受众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检验,最后构建比较适合高校的运动会,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竞技运动会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龟龟运动会
体育竞技之跳绳
体育竞技之径赛
体育竞技只之钓鱼
竞技精神
体育竞技之台球
春季运动会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