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0多用途无人船

2018-09-28 06:01海洋与渔业李易珊
海洋与渔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无人载荷设计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李易珊

在大面积的海洋调查作业中,调查人员往往会碰到一系列难题:如何覆盖诸如礁石区域、潮间带等环境条件复杂的领域?如何在平流雾、雷暴多发的季节迅速完成一项近岸调查任务?如何在有限的可作业天数内尽可能提高效率?面对气象、水面环境等各种不确定因素,调查团队需要在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完成相应任务,无疑是困难重重的。如今,无人化操作系统正式“落户”大海,为海洋调查作业注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

近日,记者专访了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洲”)海洋应用技术总监蒲进菁,2016年初刚加入云洲的他就承担起“M40多用途无人船”(以下简称M40)的设计工作,他坦言,“刚开始大家对设计理念并不看好,但当验证机出来以后,几个核心参数都与设计指标非常吻合,整个研发过程用时不到一年。”

目前,集自主航行及自动避碰、智能控制终端及实时远程通信于一身的M40已经实现销售,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独特的线型设计、全金属船体以及全船可拓展模块化为M40赢得了不少掌声,下一步,云洲将推出 M40的 2.0版本。

“核心技术在于构建一个稳定的系统”

“我们做的是一个‘并行独立架构系统’也称作‘双系统(Daul System)’,M40的平台系统(Plateform System)和任务载荷系统(Mission Payload System)是既独立又深度融合的,这样有利于适应多场景、实现多任务功能”,蒲进菁告诉记者,设计和研发是一个平衡和取舍的过程,无人船的核心技术在于系统整体设计,而这个系统必需是围绕其任务内容、载荷的工作原理,综合各个分系统功能、性能进行平衡,最终实现参数最优的方案。云洲在设计M40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前期计算和模拟,最终找到了在航速、续航时间、动稳性、对载荷的航行扰动、通信能力等各项性能间的最大平衡。

围绕M40的任务使命进行系统总体设计,这就是蒲进菁的工作。对于一位刚加入公司的“新人”而言,自从开始任务那刻他就长期处于“作战状态”。作为一款多用途无人船,需要考虑的技术要点更复杂、设计难点也更多。“平台对任务载荷的影响,尤其是不良影响一定是越低越好”,据蒲进菁透露,M40可搭载声、光、电、磁等传感器实施多种调查任务,但由于测量工作需要获取大量指标性数据,所以对平台本身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用于声学探测工作时需要保证航行过程没有气泡、噪声干扰,用于监测水质情况时需要保证平台自身无排放,检测溶氧时需要保证自身不产生水花、气泡……种种要求成就了M40这位多功能的“兼才”。目前,M40可承载声学设备、接触式及非接触式水质监测设备、微型气象站等,实际则根据客户的需求而定,“用户需求广泛,所以我们强调的是多用途、可拓展,尽可能降低用户的费效比。”

除了核心技术,M40在关键技术的集成上同样展现出个性的一面。据介绍,M40的关键技术有流体线型设计、航行控制算法和通信技术等,这些“加分点”为M40增色不少,带来不一样的用户体验。

“不到一年时间实现销售”

2016年年初,蒲进菁提出了M40的设计概念,从那时起,一场与时间较量的赛事正式敲响。为了保证充足的人力资源,云洲安排了包括蒲进菁在内的 7人团队参与M40的研发制造,设计团队率先开始了针对前期设计性理念的验证计算。在讲述M40的“成长史”中,蒲进菁清晰记得,一艘满怀质疑的验证机下水的时间正是2017年6月22日,这是一次基础性的尝试,更是一次正名的机会,整个过程都是按着原定的计划走。经试验机的验证,设计指标全部满足,蒲进菁强调,“系统论和方法论在 M40的设计上面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在看过验证机展示后,一位从事海洋生化环境监测的科学家当即就订购了云洲第一艘M40。随后,设计流程进入最后一环节,2017年11月,工程样机下水。据蒲进菁介绍,随后此样机一直在进行各种试验,全面测试产品性能。

M40于2017年立项,2017年11月正式面世,目前已经卖出 3艘。为何研发速度如此惊人?蒲进菁毫不隐瞒,“因为我们已经犯了足够多的错误。”问题总是会有的,但由于云洲有丰富的产品化经验,前期的不断积累使得云洲人慢慢探索出一条“把坑尽可能绕过去”的路。

“多用途且操作简便”

据悉,M40长 3.5m,宽 1.9m,续航时间大于6小时,建议最大载荷65千克,可在湖泊、水库、江流河域、濒海区域执行水下探测、水质检测、水文气象观测等任务。“说到M40的功能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海 -气界面观测、海底探测以及生化环境监测”,蒲进菁补充道,载荷设备视不同功能而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安装载荷种类,如单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前视声呐、多波束条带测深系统、激光测量设备、ADCP、小型气象站、自动绞车、水质监测设备等。

而这艘多功能无人船只需2人在远端操作即可,且下水后可实现自主航行。省去租船、动复员成本的同时,M40的日常维护也是极为方便的。在完成每一次任务后,工作人员只需要将M40回收到指定位置,对其进行充电和简单清洗,待下一次使用。“严格意义上说,M40不存在“保养”,船体本身的材料、表面处理对海水耐受性极高,易损件可迅速更换,使用时间长了可更改电池,一般而言电池能充放电 800次以上。”

万山群岛海域上进行“多船协同”技术测试

除了 M40,云洲还拥有一个“星光熠熠”的产品库,孕育着许多新产品。云洲始终围绕无人船的船型研制、测试、应用方向和标准化建设等问题,攻克无人船船体设计与制造、高精度航行控制、任务载荷深度融合设计、平台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测试流程等关键技术,陆续完成多型工程样机研制、海上实测验证、产品定型等工作。同时,云洲通过产业化实施,建设高端装备生产、测试环境,采购设备和仪器,组建生产、检验、调试测试团队,进行高标准、规范化管理,实现了多款无人船产品的批量化生产。

“专业化、可联动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蒲进菁向记者畅想了无人船的未来发展。他指出,“对于单船而言,要实现专业化和模块化。”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专”即意味着细化分工、清晰责任,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体特长,无人船亦如是,应当深挖专业领域,突出个体特点。M40适合在大面积淡水和濒海环境(码头、港池、近海、航道周边等)中使用,但若要执行 24小时以上的连续站观测任务,则需要用到 M40的升级版。蒲进菁向记者分享了 M40升级版(M40 plus)的构思,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三级水源地以上的库区是禁止燃油船进出的,因此 M40是纯电动的,而M40 plus则是油电混动,续航时间超过26小时,搭载能力也更强,将于今年年底面世。

8月22日,云洲传来一则喜讯:两条“极行者”无人船在青岛实现同步协同作业,这也就是蒲进菁所介绍的“对于多船而言,要实现可联动、可协同”。如今,高密度集群协同的控制模式正处于测试阶段,未来,将拓展至应用层面。谈起春晚上 80多条无人船编队系统以及前段时间在珠海万山岛 64条无人船同步参与测试的创举,蒲进菁对无人船的应用前景表示乐观。

猜你喜欢
无人载荷设计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新一代卫星AIS验证载荷”成功发射
无人战士无人车
反击无人机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诗到无人爱处工
滚转机动载荷减缓风洞试验
无人岛上的试验
遥感卫星平台与载荷一体化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