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通讯员 蔡冬梅
广东首届海洋牧场专家论坛在广州举行
从字面上理解,是把“牧场”转移到海上来,在海上集中放牧(鱼虾蟹)。“海洋牧场”最初的意图是为防止海洋野生鱼类资源衰退,促进海鱼孵化。当下,“海洋牧场”不仅是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增殖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现代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有着积极意义。
去年,农业部发布全国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布局建设一大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广东将建设3批共 7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主要分布在汕尾、珠海、阳江、茂名等地。相较于山东省、江苏省、辽宁省,当下广东海洋牧场的建设相对滞后,发展方向单一,产业链尚未完善,急需转型升级,把“蓝色粮仓”做大做强。
9月15日,广东省首届海洋牧场专家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丕茂、广州海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堂、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盛松伟、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余祥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岳维忠等专家齐聚一堂,为广东海洋牧场未来发展建言献策。论坛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罗国武主持。
│陈丕茂│
陈丕茂介绍道,目前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约 68亿元,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海洋牧场233个,用海面积超过 850平方公里,投放鱼礁超过 6094万空立方米。全国海洋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相结合,年度接纳游客超过 1600万人次,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亮点。
陈丕茂指出,当下各项政策利好,广东发展海洋牧场前景广阔,建设海洋牧场已成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促进渔民转产增收、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陈泽堂│
海洋牧场的发展,离不开渔业现代化。科技让海洋牧场从“浅蓝”走向“深蓝”。陈泽堂从监测监控设备、数据传输、岸基工程、控制系统等方面介绍了如何通过数据化、可视化和信息化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平台。
他指出,目前公司已建成了五六个海底可视化平台,投放在山东、海南、福建等地。“目前山东海洋牧场每年的经济效益可达2000多亿,广东作为海洋大省、渔业大省,市场经济发达,地理环境优越,海洋牧场的经济效益可以更可观。”陈泽堂说。
│盛松伟│
发展海洋牧场,能源动力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从“浅蓝”走向“深蓝”,海洋牧场如何解决能源供应这一问题?盛松伟带来了海洋牧场新能源解决方式——由绿色能源驱动的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在海洋牧场中的应用。
盛松伟从 2002年起便从事海洋波浪能转换技术研究,发明了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他指出,广东缺少相关的海水养殖能源保障系统,目前正开展“集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为一体的海上多功能平台”建设,明年该新型多功能海上平台将会投入使用,希望能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余祥勇│
对于海洋牧场来说,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使之可持续运营,有近 30年海产经济动物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研究、开发与管理经验的余祥勇做了一份解答。他指出,“国家投入海洋牧场建设的资金主要用途是保护环境,所以海洋牧场还是以‘养护型 ’为主,我们要做的是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这个行业,让它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岳维忠│
规划显示,到 2020年底,广东省海上风电建设装机目标是装机容量达1200万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产 200万千瓦以上。岳维忠指出,这对于广东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岳维忠目前正开展三峡风电的环境评价工作,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牧场。他说,海洋牧场是一个大区域的封闭场,风电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场,研究发现,风电场附近会有鱼类聚集,那么如何让风电场的半潜式平台变废为宝,做好“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