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月 张 影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障碍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情感或心境异常,同时伴有焦虑等心理、生理以及认知等方面的改变,发病率约占精神科临床情感障碍的50%,而且部分患者有自残、自杀企图,病程较为复杂,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1]。国内相关学者发现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2-4]。情绪智力最早由Mayer等[5]提出,是指个体认识、了解、调节以及利用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研究[6]表明情绪智力水平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切相关性。提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智力水平有助于患者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效解决情绪性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用情绪智力团体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7];②病情处于稳定期;③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④Young躁狂量表[8](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评分<6分;⑤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15分;⑥患者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躯体疾病;②伴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③药物或酒精依赖;④沟通交流障碍,无法配合者。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4名,女17名,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4.6±3.9)岁,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及以上18例,病程1.4~6.3年。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35.1±4.3)岁,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及以上19例,病程1.3~6.4年。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精神科疾病常规健康教育,以床边宣教的方式为主,内容主要包括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疾病知识、用药指导以及心理护理等,并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健康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情绪智力团体健康教育。
1.2.1 成立教育小组
教育小组由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7名成员组成,均具有10年以上专科临床工作经验。其中心理治疗兼护理专家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心理治疗专家负责审核健康教育方案的制订,并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督导。副主任护师负责修订教育方案并管理方案的具体落实。主管护师参与本研究设计,主要负责主持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护师负责维护教育课程、收集统计数据以及整理记录患者的反馈与活动表现等工作。
1.2.2 制订健康教育方案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情绪智力理论[9]及心理护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科室临床实际情况以及患者治疗方案,以提升患者情绪智力水平为目的,分别围绕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来制订教育方案。共设计4个教育主题,分别为感知情绪、管理情绪、理解情绪和利用情绪,教育内容要求精简易懂,并由所有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教育过程中采取游戏互动、课堂讲解、技能训练等方式来减轻学习的枯燥性,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从而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①感知情绪:对患者进行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特点、情绪以及情绪智力相关知识讲解,使患者初步了解情绪智力理论;给予患者情绪释放疗法的培训,指导患者学会释放情绪;同时辅助患者进行表达情绪的练习,由患者向家属讲述困扰情绪的事件,使其学会识别情绪及表达情绪。②管理情绪:通过ABC合理情绪疗法[10]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能够从思想上主动调节情绪,自主控制心理状态,进而掌握管理情绪的相关技巧;通过默念警示语、优点轰炸等[11]方法练习,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摆脱负性情绪,从而减少由其导致的冲动、过激等适应不良行为,提升自信力,从行为上调节情绪,正确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③理解情绪:通过绘制家庭沟通图,观察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并找出相关情绪问题;通过讲解家庭对情绪的影响等知识,使患者理解情绪的重要性;通过患者表演自己及家人沟通时的内心状态和情绪体验,引导患者主动倾听,并感知各种情绪的原因及后果,学会理解情绪,进而缓解情绪上的压力。④利用情绪:通过讲解情绪的强大力量及利用情绪的必要性等相关知识, 使患者了解利用情绪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察觉思维与行为背后的情绪线索,积极学习驾驭情绪,主动利用情绪更好地解决问题。
表1 2组患者情绪智力水平的比较分)
1.2.3 实施方法
由主管护师组织患者及家属在教研室进行健康教育学习,每周2次,每次讲解1个主题,分别为周一和周四14∶00-15∶30。所有患者均完成全部教育内容学习。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评定2组患者的情绪智力水平、抑郁以及躁狂程度。①采用Schutte等[12]编制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对患者的情绪智力水平进行评定。该量表共33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计分,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情绪智力水平越高。②采用Hamilton编制的HAMD[13]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评定。该量表共1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计分,从无到严重分别计0~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程度越重。③采用YMRS[8]对患者的躁狂程度进行评定。该量表共有11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计分,从无到严重分别计0~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躁狂程度越重。
干预前,2组患者情绪智力量表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分、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和他人管理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而2组情绪利用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干预前,2组患者的HAMD、Y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HAMD、YMR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2)。
表2 2组患者抑郁、躁狂程度比较分)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复发的慢性精神疾病,其特征为情绪调节异常,病程迁延,有较高水平的自杀风险和功能缺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躁狂表现与患者的情绪关系密切[14]。心理压力、特殊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等都可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疾病过程,加重患者精神症状[15]。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波动程度以及心境变化情况与情绪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大多数患者情绪智力水平普遍较低,经反复抑郁、躁狂发作等情绪性事件后,其不仅无法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绪,更加无法有效解决情绪性事件的发生[16]。研究发现情绪智力水平能够通过学习实践进行提升[17],因此,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相关健康教育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保持患者的情绪平稳、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的重要治疗手段。本研究中,通过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情绪智力团体健康教育,使其了解一定的情绪智力理论知识,帮助其更好地感知情绪;通过学习情绪释放法,训练情绪急救的相关技能,指导患者有效的进行负性情绪修复,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情绪调整;最后帮助患者学会理解他人情绪,从而使其能够利用情绪来建立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进而缓解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情绪智力总分及自我情绪管理、情绪知觉和他人管理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情绪智力团体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高情绪智力水平;而2组患者情绪利用维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白雪娇等[18]对早期抑郁症患者的研究结论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情绪利用的本质是个体驾驭情绪的能力,要求患者能及时找到情绪线索,并且利用情绪来解决问题。然而这项能力的培养是无法通过短期的健康教育来完成的。此外,本研究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Y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情绪智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患者改善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19],从而减弱患者的狂躁、抑郁程度,进一步验证了情绪智力团体健康教育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情绪智力团体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智力水平,使患者学会情绪自救,有助于情绪改善,降低患者的狂躁、抑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