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岑,李 捷
幼儿身体活动总量不足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是日本21世纪以来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
从人口学特征来看,1975年以来日本30岁以下的人口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少子化现象开始显现。2017年日本新生儿数量为94.1万人,比上年减少3.6万人[1]。从幼儿身体特征来看,1985年是日本青少年体质水平的拐点,从最高点向下滑落。2011年日本幼儿的肥胖率开始上升,身体的各项指标开始下降,均低于2000年幼儿身体指标。从幼儿身体活动环境来看,根据日本科学委员会调查数据,日本儿童所占有的室外体力活动空间仅相当于十年前的1/10或者1/20,而自然体力活动空间仅占1/80。从与之相应的幼儿体力活动来看,日本文部省的调查显示,日本儿童的体力、运动能力在10年内降低了大约10%,学习欲在20年内下降了25%[2]。
面对幼儿身体活动量不足和社会适应力下降等问题,日本采用政策推动、幼儿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家庭、学校、社区协同发展等策略推动幼儿体育、促进幼儿健康,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置日本幼儿体育于日本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大环境中,梳理日本幼儿体育发展推进策略,总结其特点,以拓宽我国幼儿体育发展思路,促进我国幼儿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日本幼儿体育是在日本幼儿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实施和完成的。20世纪70年代日本少子化现象开始显现,幼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幼儿体育的国家战略价值凸显,追求质量、注重政策的连续性成为日本发展幼儿体育的重要策略。
1.1.1 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体育振兴计划》为幼儿体育实施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日本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致力于为幼儿健康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文部科学省先后于1964、1972、1991、2001、2005年发布了5次《幼儿教育振兴计划》。进入21世纪后,2001年《面向幼儿教育的充实——幼儿教育振兴计划》规定:充实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推进幼儿园设施建设,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集体活动,并通过能突出幼儿主体性地位的游戏进行综合性指导[3]。2005年《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主要从幼儿园制度构建提出了幼儿发展7大目标,其中目标六即是“构建完善的幼儿家庭和社区环境”。为实现2005年这一目标,日本积极倡导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一方面进行全国性的普及宣传活动和地区性先进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积极与民间团体共同推动“早睡早起早饭”的全民运动,充分普及和利用社会设施,保障幼儿安全安心的居住场所[4]。在2001年振兴计划的基础上,2005年振兴计划进一步提出,国家支持幼儿教育实践课题的研究,并鼓励将相关研究活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解决幼儿身体、心理、教育、情绪、发展等问题[5]。
日本早稻田大学前桥明教授认为,幼儿体育应以幼儿教育为前提,又必须融入到幼儿教育中,这一理念在日本幼儿教育政策上体现地淋漓尽致,与此同时日本的幼儿教育政策又深刻地反映出幼儿体育的战略价值。1990年文部科学省《幼稚园教育要领》确定幼儿园教育的课程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领域,并指出,要通过环境进行幼儿教育,游戏是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重要的学习[6]。同年厚生省发布《保育所保育指针》重申保育工作要“以游戏为中心”。2006年日本《教育基本法》第十一条明确指出“鉴于幼儿教育是为人格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因素,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适当的方法,努力使之振兴”[7]。
与《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推进幼儿体育策略相呼应的是日本《体育振兴计划(2001-2010年)》的政策规定:日本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青少年儿童体质,相应的实施措施包括提高教师指导能力、充实运动场所、优化学校体育活动等[8]。
1.1.2 日本《幼儿运动指导方针》是指导幼儿身体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2012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幼儿期运动方针制订委员会出台了《幼儿运动指导方针》(以下简称“《方针》”),《方针》是日本指导幼儿体育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它为幼儿体育指导者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方针》针对对象为3~6岁幼儿[9]。
在幼儿身体运动的价值方面,《方针》指出幼儿期是人类获得终身运动和动作习惯的重要时期,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幼儿体力和运动能力、促进其生长,而且在体育和娱乐中还可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灵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身心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在幼儿期开展以游戏为中心的身体活动,可以让幼儿掌握多样的身体活动方式,促进幼儿心肺功能和骨骼的发育,有利于幼儿保持终身健康,并形成健康而积极的心态,幼儿身体运动能力提高,身体调节能力也随之会有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和预测就会更加准确,运动伤害事故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在幼儿身体运动的动作获得方面,《方针》将幼儿期动作的获得分为“动作的多样化”和“动作的习惯化”两个方向。动作的多样化,是指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不同的动作。幼儿期基本的动作有身体平衡类动作,如站立、坐、躺、撑、转动、滚、悬空等;身体移动类动作,如行走、奔跑、跳跃、攀登、跃下、滑动等;使用用具类动作,如抓握、搬运、抛、投掷、滚动、踢、挖掘,按、拉等。这些动作往往来自于身体活动和生活经验。动作的习惯化,是指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徒劳的动作及多余的动作减少了,动作变得流畅起来,出现了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合理动作。《方针》就幼儿动作形成提出了3个重要阶段:3岁至4岁左右是基本动作尚未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会通过游戏获得多种多样的活动经验;4岁到5岁左右是幼儿基本动作固化的阶段;5岁到6岁左右是平衡类、身体移动类和使用用具类3类动作成熟的阶段。
在幼儿身体运动的时间长度方面, 《方针》指出,幼稚园、保育所或幼儿中心,每天要保证幼儿至少60 min的身体活动时间。
1.1.3 日本“3033运动计划”是指导幼儿体育活动的普遍性实践指南
“3033运动计划”最初由日本神奈川市发起,随后逐渐为日本全国所接受和推广。“3033”的基本涵义是通过每天30 min,每周3次,持续3个月的身体活动,使身体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10]。为了让市民能够了解并接受这一身体运动理念,日本向市民发放印有“3033运动计划”的旗子、笔记本、传单、海报进行宣传。“3033运动计划”同样适用于幼儿,日本以“3033运动计划”为依据在市町村实施开展多样化的幼儿身体活动实践,确保各年龄阶段幼儿都能有足够时间和足够量的身体活动。
“3033运动计划”对日本幼儿体育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指导幼儿体育活动的普遍性实践指南。
近些年,日本理论界更加关注生活方式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多维度拓展了幼儿体育的理论研究。日本幼儿体育界指出,幼儿健康要求不同领域研究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例如,幼儿的睡眠、幼儿体温和幼儿运动的相关性问题,即幼儿只有养成“吃得好、多运动和睡得好”(即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的生活习惯,才能促进体质健康。研究者指出,睡眠时间、有规律地吃早饭是保证幼儿体力的重要生物要素。幼儿睡眠时间只有在9.5 h以上,才能保证幼儿的基本体力。睡眠作息紊乱,会直接造成幼儿昼夜体温规律紊乱,由此引发幼儿整个上午活动能力低下、运动量减少、自律神经机能低下以及学习能力、体力能力的低下(图1)。
综合“3033运动计划”,幼儿体育不仅要确保良好的生活节奏,还要确保足够的运动量。
图1幼儿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11]
Figure1Analysisoftheimpactofchildren'sunhealthylifestyle
在日本,家庭教育被认为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具有道义责任的,父母应和教师一样成为幼儿的榜样,向幼儿展现运动技能和有效的运动模式。
图2 日本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支援计划实施策略[14]
Figure2Family,schoolandcommunityeducationsupportprogramimplementationstrategiesinJapan
2016年日本家庭教育支援推进方案研究委员会制订实施《家庭教育支援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2],《方案》力求对儿童实现从乳幼儿期到学龄期的无缝隙支援,在原有组织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支援计划,强化“吃得好、多运动和睡得好”幼儿健康三原则,目的是使幼儿养成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方案》着重提供了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支援计划的实施策略:首先利用家访、普查等手段获得幼儿生活基本概况,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以联络会议、个案研讨会、临时会议为沟通载体,通过教育机构、福利机构、社区与学校协调机构等部门的有机配合,达到为幼儿身体、心理、学习、适应等方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根本性目的(图2)。《方案》还特别提及,与家庭监护人的积极关系是幼儿体育开展的重要前提[13]。
图3 日本幼儿体育活动联动机制[16]
Figure3Youngchildren'ssportscoordinatedmechanisminJapan
以《方案》为实施指南,日本逐渐构筑起家庭、学校和社区幼儿体育活动的联动机制(图3),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合力,形成了由外部推动力和内部支持力合而为一的动力机制、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的责权利机制以及组织保障、人才保障构成的保障机制[15],确保幼儿身体、心理、学习、饮食、健康等适应性和成长性发展的良性运行。
日本第一所幼儿园是创办于明治9年(1876年)的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日本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为幼稚园和保育园“双轨制”。幼稚园招收3~6岁幼儿,是由文部科学省依据《日本学校教育法》对幼儿实施正规学前教育的机构;保育园招收0~6岁幼儿,是由社会福利机构依据《日本儿童福利法》专门针对家人照看有困难的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和保育的机构[17]。
伴随着幼儿园教育的启动,日本幼儿体育也随之开启。在具体实施中,日本幼儿体育引进了欧美的教育理念,并对幼儿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编撰,作为幼儿运动游戏的律动节奏。日本幼儿体育先驱水谷英三先生认为,幼儿运动游戏是使幼儿致力于配合其年龄的身体层面、精神层面以及社会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促进其成长及发展,以培养幼儿作为将来生存于复杂社会中的社会人所应有基本能力的教育[18]。
幼儿运动游戏是幼儿体育的重要载体。前桥明教授认为,幼儿体育即是幼儿的身体活动。幼儿体育就是从教育的角度入手,通过游戏、律动、舞蹈等各种身体运动,满足幼儿体育活动兴趣和身体诸多功能的协调发展,同时促进幼儿心理、认知、社会行为积极健康的发展。日本幼儿体育学会资格认证委员会委员长田中光认为幼儿体育就是使幼儿通过体育锻炼“获得控制身体的能力”[19]。基于此,日本理论界普遍认为幼儿体育就是通过幼儿运动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育和发展,使幼儿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进而提高体力和技能的发展。
在具体发展和推进过程中,日本幼儿体育呈现出五大特点,本研究一一阐述。
日本是国际上较早开始幼儿体育研究的国家。1970年日本幼儿体育指导法创始人、甲南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水谷英三将幼儿体育指导方法引入神户市长田区千岁町的千岁(hitose)幼儿园,奠定了日本幼儿体育的基本教法,为日本乃至亚洲幼儿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幼儿体育理论研究为日本幼儿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日本学界在明确界定“幼儿体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幼儿体力”的基本概念问题,指出幼儿体力是幼儿防御体力和行动体力的综合能力[20]。其中,防御体力包括对酷暑和寒冷的适应力、对病菌的免疫力以及对压力和疾病的抵抗力;行动体力包括肌肉力量、爆发力、持久力、协调力、平衡性、技巧性、速度、柔软性以及节奏感。幼儿体力重点强调的是战胜威胁健康的外界刺激以维持幼儿健康的能力、对酷热和寒冷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病菌的免疫和防御能力。日本幼儿体育研究者认为幼儿接受体育的过程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过程,要将幼儿体育置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进行,在实施幼儿体育的过程中要掌握幼儿体力构成和幼儿身体活动的实际状况,制定幼儿指导目标,对幼儿体育课程进行高质量的设计,对幼儿体育教学进行指导,并对幼儿体育结果进行评估,以有效改善幼儿体育课程的质量。
幼儿运动的基本过程为:外部的刺激——身体器官的感受——大脑和脊髓的反应——肌肉活动——身体活动[19]。鉴于此,日本社会尝试使用不同培育方案强化幼儿身体活动,如国人比较熟知的有“裸保育”“赤足教育”等;日本也试图从拓宽幼儿身体活动空间的方法提高幼儿体力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森之幼儿园”,其理念就是让儿童走到大自然环境中,在户外欢呼雀跃、尽情地捉迷藏、爬树、玩相扑游戏,与各类自然元素接触[21]。户外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感性认识,而且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同时还开发研制适宜而经典的幼儿体育教具和玩具,如彩虹伞、鸭子,引导幼儿兴致盎然地投入到的运动游戏中[22]。应该说,以上这些身体活动设计仅仅是散落着的粒粒“珍珠”,串起这些耀眼“珍珠”的则是日本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和幼儿活动指导计划。
近些年,日本学者将幼儿体育安全问题置于幼儿体育教学实操的重中之重。首先,服装方面。幼儿在运动中要保证服装的宽松、保暖、防晒以及鞋子的舒适等;教师在活动中避免佩戴手表等容易划伤幼儿的佩戴物。其次,要保证活动场地的安全。活动场地要防止器材破损以及锐物的暴露。教师在有限的空间示范动作或进行集合时,尽量不要移动位置,防止出现踩踏;在室内活动,要防止幼儿与室内器物发生磕碰;在户外,教师开展活动要远离容易掉落的物体以及坑洞和水沟。同时,幼儿要背对着太阳,防止幼儿被太阳直射而引起眩晕,要保证所有幼儿都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再次,教学组织方面。在组织体育游戏的时候要让幼儿首先感知教具的形状和重量,以便于他们在操作的时候得心应手。1~2岁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有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提供示范和榜样,以便于低龄幼儿进行模仿。在进行动作引导的时候,引导语不要太长,60 min的活动课开场白应该限制在15 min内,防止幼儿身体缺乏热量而变得僵硬。最后,在整个活动中要保证幼儿处于兴奋、高兴和愉悦的状态。当教师充满激情、满脸充满笑容的时候,幼儿也会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身体活动中。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引导,日本幼儿体育界逐渐形成了一套既能激发幼儿兴趣、又能增强幼儿体质;既能形成良好的动作技能、又能获得良好生存技能的行之有效的幼儿体育教学教法。
成立于2005年8月的日本幼儿体育学会(The Japanese Socie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JPEC)是指导日本幼儿体育理论和实践重要的民间团体。作为亚洲幼儿体育学会(The Asian Socie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APEC)的分支组织,学会主要从事幼儿体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2.4.1 推动境内外幼儿体育的学术进步
日本幼儿体育学会“以国际化以及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为基准,以结合理论、实践性指导的普及与振兴为目的”[23],发行出版期刊杂志《幼儿体育研究》,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学术大会。
日本幼儿体育学会在亚洲幼儿体育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5年8月由前桥明教授倡议,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一届亚洲幼儿体育学会亚洲幼儿体育健康福祉学术论坛暨日本幼儿体育学会第一届大会,会议专家商议,定于每年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巡回召开幼儿体育国际会议,共同讨论关于幼儿体育的国际动向,并且向新加盟的国家和地区发出承办会议的邀请。13年间,亚洲幼儿体育学会已经成为拥有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国际区域性学术研究机构,日本分别于2005、2009、2013、2018年承办亚洲幼儿体育学会会议,分享研究幼儿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与各成员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着亚洲幼儿体育的学术进步[24]。
2.4.2 推进幼儿体育学术引导与实操推广
日本幼儿体育学会自成立之日起,就相继出版了大量有关幼儿体育的理论和实践书籍,2007年日本幼儿体育学会出版了《幼儿体育理论与实践》丛书(分初级、中级、高级和专业培训,共4册)。初、中、高级分册是幼儿体育教师的指导用书,专业分册为培训用书。丛书于2010年修订再版,成为指导日本幼儿体育的权威书籍。丛书分理论篇和实务篇,理论篇主要从理论角度探讨幼儿的体力、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发展;实务篇主要从技能操作角度介绍幼儿体育教学活动设计。
2012年日本幼儿体育学会又出版了由前桥明等编著的《幼儿韵律运动》一书,这本书图文并茂,从实践角度探讨幼儿体育的实施手段和方法。我国台湾地区受日本幼儿体育的影响较大,翻译引进了日本多版幼儿体育书籍。在大陆,2015年复旦大学翻译出版了前桥明的《0-5岁儿童运动娱乐指导百科》[25],为中国大陆幼儿体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操技术和方法。
2.4.3 建立幼儿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
日本幼儿体育学会不断推进幼儿体育理论的论证和普及,促进幼儿运动、营养、保育等各类指导员的培养和资格认定,如针对幼儿体育指导员颁布了《幼儿体育指导员资格制度》。《幼儿体育指导员资格制度》将幼儿体育指导员分6类,分别是: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幼儿体育指导员、幼儿律动指导员以及运动游乐设施安全管理指导员[26]。其中初级幼儿体育指导员、幼儿律动指导员和运动游乐设施安全管理指导员3种资格永久有效,中级、高级指导员每4年审核一次,专业指导员每5年审核一次(表1)。日本幼儿体育指导员资质认证制度,一方面从法律上保证了日本幼儿体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另一方面从法律上保障了日本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权利。
表1 日本幼儿体育指导员等级认证
要获取幼儿的健康需求,就要进行科学实证调查。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主持的“体力运动能力调查”就包括了幼儿体力活动状况、肥胖率、自我满意度等调查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当代孩子的体力、运动能力与其父母一代相比,在大部分的测试项目中,当代孩子均低于他们的父母。另一方面,当代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反而超过了父母同年龄时期,调查认为这仅仅是食物营养水平提高的结果[27]。
2006-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先后开展了五期“幼儿期开展‘体力向上’实践活动现状相关调查”[28],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工具条件的便捷、城市活动空间的减少;由于家长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幼儿参与家务劳动机会的减少以及少子化造成幼儿玩伴的减少;由于家长对交通安全和社区治安和犯罪的担忧等,使得幼儿身体活动的机会减少。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幼儿监护人为首的国民出现轻视幼儿体力活动的倾向,他们认为幼儿学力重于幼儿体力。以上多重因素的影响,造成21世纪以来日本儿童出现运动量减少、体力下降,肥胖儿童增加之趋势。
在多项调查的基础上,日本理论界指出幼儿身体活动的减少,将影响其在少年期、青年期的运动能力、运动项目喜好以及人际关系的构筑。为确保幼儿参加以身体运动游戏为中心的身体活动,日本政府派遣幼儿体育指导者亲临保育现场,对幼儿园幼儿的运动能力进行专业性指导和评估,实现了幼儿健康需求调查、指导、评估有机结合的科学诊断。
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体格相似,且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严重。1985年日本儿童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达到巅峰,之后连续10年下降,参加体育活动的儿童和青少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且不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加大。这些现象在中国同样存在。研究日本幼儿体育发展策略就是期冀其做法对我国幼儿体育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中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提出“幼儿体育”这一基本概念。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全面健康战略框架,实现全民健康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使处于生命周期顶端的胎儿、幼儿到生命周期末端的全人群获得普适性的服务和保障[29]。2018年3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赵勇副局长在《大力改革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电视电话会上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本质象征。”青少年体育要“从娃娃抓起”,要通过扩展体育空间、遵循体育规律、培训幼儿体育教师,把幼儿体育搞起来[30]。中国幼儿体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日本先后通过政策推动、幼儿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家、校、社区协同发展等多种策略的推动,在提高幼儿体育课程质量、促进幼儿体育活动成为习惯、改善幼儿的生活习惯3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日本幼儿体育教育是建立在幼儿体育兴趣和生存基础上的幼儿身体活动,其中,防御体力和行动体力是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理论基点,营养、睡眠和不同时段的体温是幼儿身体活动的物质基础,课堂教学和安全防护是幼儿身体活动的载体,幼儿体质的调查和评估是对幼儿身体活动的全面质量管理。日本幼儿体育的立体式全方位发展是日本国民体质提升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这一发展模式值得我国发展幼儿体育乃至青少年体育学习和借鉴。当然,日本幼儿体育出现的“小学化倾向”同样值得我国幼儿体育界反思、预防和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