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生不息

2018-09-28 09:44
今日民族 2018年8期
关键词:蒙古族民族团结彝族

·刺绣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如何有效地传承民族血脉、打造精神家园呢?

此次玉溪之行中,不少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校园里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以后无论走到天南地北,无论是读书还是进入社会,他们都能更好地理解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玉溪市通海县民宗局局长祁跃红说道。

玉溪,这块文化厚重的“滇中碧玉”,不但保有众多风情浓郁、内涵深刻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滋润涵养。在这里探讨如何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别具意义。

兴蒙乡:民族融合的鲜活样本

提到云南历史,少不得要讲起“元跨革囊”的故事。人们可以从大观楼孙髯翁的长联里遥想当年,也能在昆明市中心的忠爱坊下摸到一点依稀的痕迹。但在玉溪市通海县,却有一个延续至今的鲜活样本——兴蒙乡。

760余年的民族变迁与融合

在《兴蒙蒙古族乡志》中是这样介绍的: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位于云南省通海县杞麓湖西岸杞麓山脚,自元代以来世居于此。

·民族风采·

根据史料记载,兴蒙乡的蒙古族是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平定云南大理国后,驻守杞麓山的后卫蒙古军的后裔。他们先以杞麓湖为依托,在较短时间内学会了划船掌舵,使用各种捕鱼工具,在杞麓湖以捕鱼为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为定居在杞麓湖畔的渔民。从此,兴蒙蒙古族聚居的三个村庄得名“三渔村”。后来,随着杞麓湖水位的下降,兴蒙蒙古族群众边捕鱼边在沼泽滩上垦田种植。采取打木桩、编柳条、运土垒埂、捞淤泥垫田的办法,把一片片稀泥烂滩开垦成良田,成为了河西县(旧县名,今属通海县)的“粮仓”之一。

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以后,落籍在当地的蒙古族无力回到北方蒙古草原,从此失去了与北方蒙古族同胞的联系,一些蒙古族逐渐改变族称,杂居于其他民族之中。在760余年的沧桑巨变中,兴蒙乡蒙古族与当地其他民族互相交流融合,逐渐生存发展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兴蒙乡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让很多游客慕名前来。特别是内蒙古的游客,也有不少外国朋友。”兴蒙乡乡长杨速华介绍,透过当地的历史脉络及文化变迁,完全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概念。

追根溯源激发文化自信

“民族要团结起来,不要吵架,一但(旦)分心就会变弱,所以56个民族就是56个家庭,一但(旦)争吵就会分散。”兴蒙中心小学的展板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和言语,描绘下了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展板不远处,是一块醒目的壁画,反映的是兴蒙乡蒙古族从草原的游牧文化,到元跨革囊渡过金沙江,攻下大理国来到曲陀关,围湖打渔造田,逐渐适应农耕文化的过程。

校长赵昆介绍,兴蒙中心小学始创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至今已有近80年的办学历程,是云南省唯一的以蒙古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乡学校,超过98%的学生为蒙古族。老师中,也有超过30%是蒙古族。目前,学校正在申报云南省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主要思路就是“传承蒙古族文化,彰显蒙古族特色”,用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课程,激发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马头琴演奏·

目前,兴蒙中心小学已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院校达成合作,共同开办蒙古族声乐、舞蹈课程。同时每年都引进内蒙古的老师来学校实习教学,同时本校老师也定期到内蒙古交流学习。

蒙古族文化特色教育体现在点点滴滴中。校园里除了标配的篮球场等场地外,还特别设有摔跤、射箭等训练场地;孩子们的课间操跳的是安代舞(一种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此外,学校建立蒙古族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开展马头琴、蒙古族舞蹈、声乐培训活动等,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感受蒙古族传统艺术的美丽,进一步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同时,学校还特别利用地方课、活动课,分高中低年级组织学习《童眼看云南》《童眼看中国》《中华大家庭》以及《民族常识》《云南民族团结教育读本》等教材,在教学中传授民族团结、民族宗教法规知识,将“56个民族是一家”的理念深深印在孩子们心里。

洛河小学:民族文化是根系,传统文化是土壤

白底碎花的交领右衽上衣,搭配正红色的襦裙,头上系着红色丝绦,手上拿着粉色的羽扇……当着远道而来进行助学捐赠的志愿者的面,14位来自红塔区洛河中心小学六(一)班的汉服少女一起翩翩起舞,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舞队有点特殊,尽管穿的是汉服,跳的是古风舞,但其实全队只有一个孩子是汉族,其余全是彝族。从这队舞队上,其实能很直观地理解洛河中心小学校长马玉超一直强调的多种文化互动。“学习彝族文化是寻根,传统文化是土壤。”他非常重视学校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两相交融。“不仅要告诉孩子我们从哪里来,也要让他们意识到本民族文化是深深扎根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

·上彝文课·

·汉彝双语教材·

·马玉超校长·

·楼内的洛河彝族文化传习馆·

山地彝乡的“乐·合”文化

洛河彝族乡是红塔区两个彝族乡之一。洛河中心小学地处红塔区城西21公里处,州大河下游河畔,巍巍高鲁山脚下。1945年建校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是一所山区全寄宿制学校,全校共有学生507人,95%以上是彝族。

校长马玉超从事教育事业已经20年了,从城区、坝区到山区小学,他待过不少学校。在他看来,洛河小学可用资源较少,家长素质、家庭教育难以和城区小学相比。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洛河小学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红塔区党建示范学校、红塔区平安学校、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全国“中华文化习养”实验学校……2017年,更被教育部定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验学校。

马玉超认为,荣誉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乐·合”文化。“乐”是营造氛围让师生能快乐地教学相长,“合”则是恪守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乐·合”文化之下,有三大支撑,分别是解决从何而来的彝族文化,解决发展方向的党建文化,以及作为成长根基的传统文化。

“三种文化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学校每天有至少20分钟的全校社团活动(烟盒舞课间操),这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而吃饭前和每天读书时间的经典诵读(《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则是传统文化的习养。党建活动则紧扣重大时间节点,以老师为主来开展。三者合一,相互交融,就是我们‘乐·合’文化的初衷。”马玉超说。

民族文化从创新中求传承

“我比我爸厉害,以前我们家就妈妈会写彝文,现在我也会了。”五年级的郭傲自豪地说。他刚刚和同学一起展示了用彝汉双语写的口号:“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是2014年习总书记给全国少先队员的十六字寄语。

“学校一直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这是我们的定位——洛河小学本就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也是特色——是我们立足山区彝乡开拓出的办学之路。”马玉超说,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是创建工作的重点之一。

他介绍,目前,洛河小学与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达成合作,正在积极开展“洛河彝族文化传习馆”建设项目。除了以展示陈列彝族人民生活生产用具为主的“生产生活工具展示室”这样的“硬件设施”外,洛河小学还制定了五大课程——陶艺、彝族原生态歌舞、彝族语言文字、版画、刺绣,全面地开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加入了不少新的文化元素的创新。

在洛河小学的“彝族原生态歌舞传习室”,我们就看到一场孩子们表演的传统彝族花鼓舞,有趣的是,舞还是传统的舞,但舞曲的调子和歌词则来源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歌》;在“版画传习室”,孩子们将彝族元素植入到版画中,把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一体;在“刺绣传习室”,除了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授传统的彝绣,孩子们还自由发挥,在绣布上绣出了“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以及中国地图。

“我们的民族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马玉超这样说道。据介绍,洛河小学的民族文化软硬件设施可以满足全乡508名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校还不定期在寒暑假开办乡村少年宫,接纳全乡适龄儿童学习民族文化技艺。在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现有彝族文化上,洛河小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民族自信需要文化内涵加持

在采访中,马玉超说到了一个自己很有感触的思考:民族自信离不开文化支撑。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更应该包括如伦理道德观等在内的民族优良传统、民风民俗。以洛河小学的“生产生活工具展示室”为例,里面陈列的老物件体现着彝族先民们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爱护。

“如今在社会上,有的人会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少数民族,因为觉得自己落后而不自信。而我们在学校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孩子们掌握自己的民族语言,能大大方方唱起、跳起自己的民族歌曲和舞蹈,能讲得出自己民族的传说故事和可贵精神。”马玉超说,“总归到一句话,就是树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今年荣获了第十九届全国少儿版画展金雀奖的杨秋诗同学·

·用汉彝双语书写的习总书记对全国少先队员的寄语·

猜你喜欢
蒙古族民族团结彝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