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 民族团结一家亲”迎国庆文艺晚会·
“我们保护文化,是要让各民族传统的信仰、道德,在新的形势下,在与外界频繁接触后,还能够继续起到维护社区稳定、民族和谐的功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云南研究,通过30多年来深入乡村做田野调查,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对“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文化的作用远不止是旅游、文化产业的赚钱手段,其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道德、民风等方面。“我们讨论文化,涉及到的是文化如何教化人心,陶冶人情,重塑人的灵魂。”
在云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践中,就有很多基层故事印证着这些思考。其中,玉溪市的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就在用静水流深的方式,讲述着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以及以现代法治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如何相互融合,在一个新时代发挥出了润物无声又至关重要的维护社区稳定、民族和谐的功能。
·玉龙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社区改造前后·
·“迎新春、包饺子、剪窗花、联情谊——感受传统文化”活动·
·少数民族群众到社区咨询·
谈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创建成果,玉龙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波感叹:“现在社区漂亮多了,大家走进来心情都会好。但更关键的变化,还是居民观念的转变和大家民族团结意识的增强。”
玉龙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11年10月,下设8个居民小组,居住着彝族、回族、白族等,另外还有部分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民族杂居社区。辖区内还有一座信教群众达1000余人的基督教堂。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始终是玉龙社区的重点任务。
2016年,在省、市、区民族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玉龙社区启动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结合社区实际,社区花了大力气整合资金3111.2万元,对主要路面、城市防洪应急工程玉带河下段进行了改造,完成了社区内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另外,社区还建立了“少数民族之家”,并开设了“少数民族信息平台”“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四点半课堂”等特色服务。
王波介绍,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玉溪市、红塔区、玉带街道等各级领导,以及区民族宗教局等部门的指导和建议下,玉龙社区在创建过程中,创新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体系——“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以我们社区办公楼为中心,四个基本点分别是民族文化园、基督教堂、郑经小学和玉龙花园小区。我们的创建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展开。”王波介绍,四个基本点是社区居委会在红塔区民族宗教局等部门的指导和不仅让建议下选定的,每个基本点都能影响特定的人群,让示范创建工作更能做深做细。比如,教堂能精准覆盖信教群众;玉龙花园小区是社区所辖最大的小区;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从娃娃抓起,还能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影响家长;而民族文化园作为社区的门面和主要活动场地,则能吸引社区内外的群众在此休闲娱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以前兴蒙乡的人要去河西镇赶集,都是绕着下回村走的。”兴蒙乡人大主席钟凡经历过20多年前兴蒙乡与下回村关系的冰点,那时,兴蒙乡和下回村曾经发生过纠纷,很长一段时间里彼此都“很说不上话”。但现在,他也发现了身边那些普通又来之不易的改变。
在兴蒙乡的菜市场上,从有下回村的村民来赶集,到有人在市场上摆开回族早点摊卖起了清真大包子,买卖双方有说有笑,仿若多年老友。
当年不愉快的经历带来的隔阂,在时间的冲刷和双方努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慢慢消融,大家并不是忘记过去,而是让前车之鉴成为后事之师,用法治、用情感、用文化,珍惜、维护今天的团结和谐。
从纸面参数来看,D500的光学取景器拥有更大的放大倍率。但我们发现X-H1的取景器看起来更“宽广”,这让我们意识到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在对比放大倍率时会有一定的偏差,更多要从实际观感出发而不是单看数据。在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我们继续保持“见仁见智”的态度,鉴于使用场景和习惯的不同,有些用户喜欢不耗电且与目视效果更为接近的光学取景器,而另一部分用户追求丰富显示参数,拥有“所见即所得”性质的电子取景器。
通海县河西镇下回村,距通海县城12公里,距河西镇1公里,东接兴蒙乡,南临寸村五组,西与河西社区相连,北与戴文接壤,属平坝区,是一个回族聚居村庄。全村共有504户1428人,其中党员58名。
·下回村鸟瞰·
·河西镇下回办事处老年人学校·
和有合是下回村清真寺的寺管会主任,回想起当年和兴蒙乡间的关系时,他感慨地说,那是“小纠纷闹成大矛盾”,“对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20年前,很多村民谈到国法是‘法盲’,说到教义是‘教盲’,没有规矩就容易乱。”和有合毫不讳言地说,“这件事之后,从村民到寺管会,我们进行了很认真的反思。”这件事给下回村的领导班子及清真寺管委会都敲响了警钟,并在之后主动和兴蒙乡加强交流,修复邻里关系。
2016年,下回村清真寺被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评为“和谐寺观”创建先进集体。
通海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祁跃红介绍,清真寺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与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有机结合,实现了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促进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除了做好“团结协作,规范管理”“爱国爱教,懂法守法”“活动有序,教风端正”这些规定动作外,清真寺还担负起了下回村一大部分的“外交工作”,在维护周边邻里和谐,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表率。
如今,清真寺每年都会邀请兴蒙乡、寸村等周边乡村的朋友来参加回族的盛大节日。“河西镇下辖的另外14个村委会,我们每年做圣纪都要发请帖给他们,邀请他们来玩,当然不用挂功德。”和有合笑着说,“其他村子也会邀请我们去过节,这种有来有往,就是为民族之间增加友谊。”同时,管委会还牵头,联合村委会成立了“爱心”救助站,通过向本村的爱心企业和群众发出倡议,捐款捐物,面向社会进行爱心救助,覆盖范围不仅是下回村,更包括了相邻的其他民族村子。几年来,下回村的“爱心”救助站为扶持老弱病残弱势群体捐款6万元,为贫困大学生给予补助资金42000元,为兴蒙一个白血病患者送上爱心款5000元,为邻村寸村一个聋哑儿童送上爱心款2000元,为戴文一个白血病患者送上爱心款10000元,为甸心一个肾病患者送上爱心款3000元,为玉溪一个患骨癌的幼儿送上爱心款70000元……一片“爱心”,将各民族团结的心连得更近,更融洽。
在下回村清真寺的示范创建行动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工作。管委会利用每周五主麻日中午的礼拜间歇,在清真寺的大殿里开起了时长只有十多分钟的小课堂。
“讲国法也讲教义。”和有合说,自己不讲大道理,就是结合身边的案例来讲,内容既有孩子的逆反期等百姓身边事,也有民族团结、时事政治等国家大事。“我会专门在周边村子过自己民族节日的节点上讲,比如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时,就会跟大家讲,要尊重人家的节日,去凑热闹要相让,不要起冲突,要包容,不要好勇斗狠。”
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管委会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这个问题,和有合心里有一个关于“大家庭和小家庭”的思考。他觉着,想要把一个村子建设好,得从方方面面考虑,要看到村子所处的大环境,而不能只看到村子本身。“国家是大家庭,周边的村子也是大家庭、大环境。大环境要和睦,每个人才能生活得好。所谓独木不成林,一个家里没有独善其身的说法。我们的大家庭,一定要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在下回村有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呈现方式。
下回村里有一条全长约600米的文化长廊。它横穿于村内主街道,一侧是整齐的民居,一侧则是一面绘有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和廉洁文化等内容的洁白墙面。
和有合介绍,主张“两世吉庆、和平处世”的中国伊斯兰教有一句名言——“命人行好,止人干歹”。意指信教者应该行善,禁止作恶,反对一切罪恶、丑恶的现象,比如说伊斯兰教反对盗窃、反对杀人、反对赌博、反对一切有害于身体、有害于人类的事情。为了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当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人文元素,下回村将《古兰经》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内容融入文化长廊建设中,彰显了村庄的个性魅力。“建文化长廊,一来是希望在耳濡目染中,把这些文化内涵传递到村民心里,二来也是展示我们这个美丽乡村的形象。”
·下回村文化墙·
如今,下回村与周边乡村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交往交流交融更从官方扩散到了民间。邻近几个村子汉族、回族、蒙古族一起合伙跑客运、做生意的案例越来越多。
“很多误解是缺乏沟通交流造成的。”兴蒙乡乡长杨速华说,从历史渊源上来讲,蒙古族和回族,其实是一起来到通海,并在此扎根的。“我们山连山水连水,有些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但出现这些问题,双方都是高度重视,及时沟通处理的。”
也许是因为学法律出身,在回顾20余年来,下回村与兴蒙乡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的过程时,杨速华更看重沟通交流机制的建立、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法治文化的普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尽管各民族各有特点,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习惯,但我个人理解,法治是全中国56个民族都应该遵守的共同底线,底线明确,民族团结和谐才更有保障。无论哪个民族都要强化法治意识,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