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树(本刊记者)
打板子、挪位子、摘帽子,这是上级对不担当、不作为者的惯用手法。而从下级的角度看,对于担当和作为有何期待?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
担当、实干对于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来说曾经像空气一样,常常被忽略其存在,但无时不发挥着强大功效。
有人说,当你感觉身体某一个部位存在的时候,就一定是它生病了。
当前,中省市县都在出台文件、制定措施,让“担当、作为”一下子占据了“C位”。难道其真的“病”了吗?病根又在哪里?
从商州出发,本刊记者赴多地采访,并以商州这个曾经腐败高发、半城半乡、脱贫攻坚等重点任务十分艰巨的特殊区域作为样本,总结干部敢担当、善作为的关键要素,剖析不担当、不作为的部分缘由,倾听基层干部的苦衷。
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是商州区激发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的关键一招。
“组织上没把我一棍子打死,给了我知耻后勇的机会。”8月22日,一名因完成重大任务不力而正在区级部门“跟班学习”的乡镇党委书记说出了心里话。
2016年起,商州区实行不担当、慢作为干部“召回跟班学习”管理措施。当年,两名乡镇党委书记“跟班学习”后,工作状态明显改变。
去年,商州区一名干部连续多日加班,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按照相关政策,不能认定为因公牺牲。区委领导从干部关爱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主动上门慰问,在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这些年,商州区每年从财政拿出100万元,作为干部关爱基金,对生活有困难、家庭有突发事件的干部帮扶、关爱。
“对干部严而不酷,爱而不溺,是当前干部管理中需要把握的一个‘火候’。”商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闫争民说。
敢于在吃劲岗位上检验干部,并不耻于纠正,体现着商州区领导自身的担当精神。
去年脱贫攻坚最“胶着”阶段,区上公开物色扶贫部门负责人,不少人推荐一位敢闯能干的区属企业领导,区委大胆让其“两头兼职”。
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名干部搞管理并不像经营企业一样风生水起,于是,新选任了扶贫部门负责人。这名干部“重掌”企业后,工作较以前更加出色了。
一位县级部门负责人坦言,这种情况在干部任用中时有发生,大多数县级主要领导碍于面子,会硬着头皮让人岗不适的干部干下去,商州区领导敢于当“皇帝新装”中的“小男孩”,是敢担当、敢作为的最好示范。
无独有偶。今年,村支部换届中,商州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村支书,因推动工作不力,被镇党委劝其让位,并当上了村里的文书。
从支书到文书,反映出一个地方干事的环境和氛围。
活用、用活“三项机制”,是商州区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保障。
区里按照管理权限,对所有干部实行“正负面清单积分制”。脱贫攻坚、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等重要的单项工作实行每月排名、通报。
明确对部门和乡镇的年终考核奖金发放时,不搞平均分配,按每个人的积分多少、贡献大小分配,形成鼓励干事、激发担当的鲜明导向。
区委硬性规定,每调整一批干部,必须用30%的比例适用“三项机制”。仅2018年,就有六名镇(办)党委副书记,因敢于担当、工作实绩突出,走上镇(办)乡镇长(主任)的岗位。
区县同属基层单位,商州区鼓励激励干部担当有为的招数并不高大上,但接地气、很管用,是仰视角度下,熟稔干部怕担当、怵作为具体原因后,从小处着手的有益探索。
社区工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梁生树/摄
不可否认,当前从严治党“紧箍咒”紧了、作风治理规矩多了,反腐力度加大了,纪律要求严了,经济奖励大量取消,个别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思想上求“稳”、观念上求“守”、心理上求“躲”等不担当、怕担当现象。
放眼全省,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人心思进,敢闯能干的同时,对上级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困惑不少。
工作任务互相“打架”是困惑之一。
陕北一位县委书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两次参加市里不同会议的迥异心境。他所在的县债务较少,在参加“金融工作会议”时,看到不少同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焦虑,自己心里美滋滋的。没过多久,在追赶超越点评会上,所在县排位较靠后,自己觉得脸上挂不住。
他说,作为县委书记,心里很清楚这两件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大多数“吃饭财政”的区县来说,在“刀下见菜”时就会有所顾忌。
一些干部坦言,在县级领导岗位上任职的干部,不想干事的属少数,大家最大的顾虑是,在破解难题时的“排头兵”,会不会成为出现失误时的“责任人”被往前推。
对于政策“打架”,陕南一位县委组织部长也有同感。
多年前,按照省上的政策,该县八名优秀村支部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在村级干部中起到很好的鼓励激励作用。在消化超职数配备干部时,这事列入整改之列。
现在,所在的县有一批优秀村干部,大家眼巴巴地希望能捅破村干部政治待遇的“天花板”,但县委却左右为难。
不少干部反映,当前流行的事事留痕成了层层推责任、怕担当。
如果让镇村两级干部评选近年来最“折腾人的事”,脱贫攻坚中的“数据清洗”名列榜首。
一位驻村扶贫队长介绍自己实干事例时,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把折腾数据的时间用在了发展村里的产业上,本村的产业比邻村整整早了一年。言下之意,有些村为了应付数据,延误了最佳的栽种时间。最让他不能理解的是,村民外出打个零工的收入还要用票据来证实,美其名曰留痕、印证,实质是各级层层推卸责任,何来的担当可言。
“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不会为”成为基层干部不敢担的主因。
贫困群众的药材喜获丰收 阮世喜/摄
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受干部“入口”的限制,镇一级的干部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转任和退伍军人中安置。不少人有热情,缺方法,落实起任务难免缩手缩脚。
而不会干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作条件和待遇造成的干部流失。一位县级人事部门的干部说,乡镇稍有能力的干部,就被各级“扒”走了,乡镇成了干部“中转站”和“培训基地”。
关中一位县委组织部长说,不少镇村干部一说起党建工作,首先想到的是“修房子”“挂牌子”“抄本子”。总认为村级活动阵地房子盖得漂漂亮亮,各种资料撂下一桌子,党建就搞好了。说白了,还是能力的问题。
当下,真正使干部的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得到弥补,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导致的“不会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干部是锻炼出来的,也是组织关心出来的。让大家干得开心、拼得安心,我们就一定能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在干部“遇到挫折时帮一把、失落失意时拉一把、受到排挤时挺一把”,这些关爱激励干部的措施,起到了疏导情绪、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良好效果。
一位女县委书记说,习总书记的话,说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心窝里。
以她为例,最近单位组织了一次体检,她的体检报告上有五项打着问号,需要进一步复查,任务满负荷,哪有时间去查?只能小车不倒接着推。
今年六一儿童节,她忙活了一天慰问留守儿童。晚上回到住处,未成年的儿子从爷爷奶奶处打来电话,哭诉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自己猛然醒悟:咱的娃也是留守孩子。
现实中,基层工作常常面临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秒针”的压力。“五加二”“白加黑”的辛劳倒是其次,不被理解、不被认可之苦更令干部困扰。
有时是“上面不理解”,急难险重的任务压力之下,上级机关也许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仅“一票否决”的考核就高达十几项。有时是“群众不理解”,老百姓还未理解消化,任务就要迅速执行。
有的基层干部说,党员干部是“仆人”,但绝不是“超人”。让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担当作为者没有后顾之忧,同样考量着上级机关的担当。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被干部广泛认同。但一些基层干部希望,问责时多听听当事人的想法和意见,使处分“背”得让人心服和服众。
陕南一个镇的副镇长,三年时间内因群众非访、烧秸秆和非法采石挨了三个处分,导致本人得了抑郁症。
记者了解到,在镇村干部中,一人数次受处分和班子多人挨处分的并不少见。导致个别人产生“账多不压人”的心理,更多的人因此而不敢放开手脚去工作。可以说,这样的处分失去了本来的作用。
关中某乡镇发生一名精神疾病患者伤人事件,在处理相关责任人时,一位事业单位年龄较大的干部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保全了一位有培养前程的年轻公务员。
“在受处分的关头都能想着为同事撑起一把小伞,你说这样的干部是担当还是不担当呢?”省委机关一位处长在讲述这件事时,声音有些哽咽。
机会均等、待遇公平是基层干部担当、实干的最大动力。
陕南一个乡镇在编97人中,公务员33人,其余64人是事业单位和工人身份。公务员中,40岁以下的仅4人,接近退休的近10人。镇长说,干活的主力是事业单位干部和工人。
在发放公车改革补贴时,公务员每月能领到几百元的车补,干同样活甚至多干活的事业身份干部就分文没有。基层干部调侃,只能说,制定这项政策的人是公务员。
和钱相比,晋升通道受限更让他们尴尬。干不到副科级,就没资格进公务员序列,到了副科还有年龄的限制。特别是职务和职级并行的政策都把事业单位人员划在界外。
采访中,干部们认为,实干、担当既是党员干部的职责要求,也是从政本分,不应该有任何理由搪塞。但强调担当的同时,基层面临的这些困惑同样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