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债务理论发展研究

2018-09-27 12:09侯雪莹
大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摘 要】 公债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一种财政上筹措资金的形式,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公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通过适当地借债可以集中社会闲散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进社会福利,但是,举债行为本身就伴随着风险,债务风险的防范是关系到一国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因此,政府债务一直是诸多经济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想从中外政府债务理论的发展中正确认识政府债务,从而为防范债务风险提供理论背景与依据。

【关键词】 政府债务 债务理论 发展历程

一、国外政府债务理论的发展历程

1.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学者对公债风险的认识

这一时期学者大部分都认为发行公债对于国家来说是有害的,几乎坚决地反对国家发行公债。大卫·休谟认为公债作为有价证券的一种形式,具有纸币流通的弊病,公债的大量发行会造成通货膨胀,发行公债以后需要通过增加赋税的方式来支付债券利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他主張国家要将公债尽快偿还,其著名的言论“不是国家消灭公债,就是公债毁灭国家,两者必居其一。”

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深受休谟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公债产生的原因与性质,他认为公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和政府的不节俭,这种不节俭使得国家入不敷出,才不得已要通过借债的方式进行补偿,公债是非生产性的,政府举债的行为将具有生产性的资本转移到非生产性领域进行消费,是一种资本的浪费,同时他和休谟一样认为支付公债的利息会损害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土地和工业部门。他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中写道:“一切举债国都将趋于衰弱,首先采用这种方法的,似为意大利各共和国,热那亚及威尼斯……他们都因为举债而衰弱。……由举债而衰微而荒废的国家比比皆是。”

大卫·李嘉图最著名的基本观点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之为李嘉图等价定理,即举债与税收这两种政府筹措资金的方式是等价的,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但是他同时也指出只依靠税收来筹集资金是最合适的一种方式,他与斯密和休谟一样认为公债利息会损害人民的利益,造成代际负担,征税以偿还利息会使得资本由纳税人转移到公债持有人手中,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他写道“国家既不会由于支付公债利息而陷入困境,也不会由于免除支付而得到解散;国家的资本只能由储积收入与节省开支而增加。取消公债既不能增加收入,也不能减少支出。” 相比于休谟和斯密他更为激进地提出英国政府要立即全部清偿现有债务永不再借。

古典经济学派的最终集大成者约翰·穆勒在基本沿袭了公债有害论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举债的资金如果是来源于本来没有计划投资于本国生产性领域的闲散资金,则可以适当举债。在公债风险问题的研究上,他提出了可以用市场利率的升降来判断公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迫切地追求积累,而在政府职能的认识上,古典学派认为市场制度是最优的,那么政府制度就只能是市场制度的必要补充,因此在市场制度能解决问题的地方,就不需要政府制度,因此他们基本上反对政府通过公债筹集资金、干预经济,坚持公债有害论。

2.凯恩斯时期以及后凯恩斯时期的学者对于公债风险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使得学者们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有了重新的认识,随着政府干预思想的兴起,理论界对于公债风险的认识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这一时期的学者大部分都坚持“公债有益论”。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分析了政府需要大量举债的原因,他认为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扩大有效需求,政府需要实行赤字财政,赤字财政就要求大量增发公债。同时他指出从长期来看,公债只是象征性地被偿还,其最终难清偿也没有必要清偿。

凯恩斯主要是从弥补财政赤字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需要增发公债,而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巴·勒纳则正式提出了功能财政的概念,直接指出了政府可以通过举债调控经济,他认为政府没有必要追求预算平衡,只需要考虑政策的实施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

后凯斯学派的阿尔汉·汉森在主张公债发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谨慎地管理公债,在公债风险问题的研究上提出了衡量标准,他认为公债的负担率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就不会造成财政危机,不过汉森所认为的公债负担率的合理界限比当时一般人所认为的界限要高。

凯恩斯学派的兴起可以说是公债理论研究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为政府合理举债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各国开始利用政府债务弥补财政赤字,不再将政府债务视为“魔鬼”,由此也带来了债务规模的膨胀,伴随各国债务不断增多,对于债务风险的研究不断兴起。

3.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学派学者的争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难以用凯恩斯理论解决的“滞涨”情况,使得经济学家们再次重新审视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也使得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债务规模问题,对于政府大规模发行公债提出反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公共选择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基本奉行的是经济自由主义,他们从反对国家的立场上反对政府增发公债,认为政府发行公债对于经济的运行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会造成经济的动乱。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从长远来看,政府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付息在难以通过增税获取偿还来源的条件下,可能会不得不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形式偿还本息,从而会形成新的债务。当政府的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将引发债务危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资金外流,甚至金融危机。” 布坎南对于如何限制政府债务的扩张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确立财政账户收支双方的平衡从而抑制政府的支出。

二、国内政府债务理论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公债理论发展历程与我国的公债发行历程是同步的,建国初期,我国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这是我国的第一批公债,在随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又相继发行了几次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当时发行的公债坚决以国家信用作支撑,为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完全否定了政府债务,于1964年还清全部外债、1968年还清全部内债,成为了既没有外债又没有内债的国家。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认识到并且改正了“左”的错误思想,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四化建设,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大大提升,因此我国开始重新发行政府债券,国内学者也对政府债务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由于我国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这一时期的学者还是对于发行公债持有乐观的态度,肯定了公债的作用。陶大镛在《人民经济论纲》中写道“我们就必须认清,要达成这一个基本的经济纲领,我们是必须有赖于发行公债的。” 同时他认为在三种弥补赤字的方法中,公债是有益而无害的。黄达也同样肯定了我国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效果,认为与通过纸币发行弥补财政赤字相比,通过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建国初期的学者基本上能够客观地评价我国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公债并不具备流通性,属于完全的政府计划行为,因此并未过多地考虑公债风险问题。

在5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都坚持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思想,反对发行外债甚至是任何内债。段云认为通过赤字财政造成通货膨胀并不是发展经济的办法,主张财政收支平衡、消灭赤字。何建章认为发行公债并不是筹集资金的根本办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我国公债规模的扩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公债研究包括对于公债风险的针对研究。

三、评述

国外的政府债务理论经历了较长又曲折的发展,公债是政府筹措财政资金、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伴随着国外学者对于政府职能定位的不断探索,公债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于公债风险的认识与经济学发展阶段基本是同步的。当前,“公债有害论”与“公债有益论”的辩论仍在继续,不过从目前世界各国都把政府债务当做了弥补本國财政收支差额的手段,并且借助政府债务调节国民经济,“公债有害论”与“公债有益论”是对于政府债务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每一时期的代表理论都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历史局限性。

我国一直以来都严格防范债务风险,控制财政赤字,特别是在对待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上,从最初的“地方政府不列赤字”到“中央代发”,虽然为了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于2015年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力但是仍然对地方政府举债主体、债务规模、资金用途等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可以说,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始终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于政府债务理论的研究仍然需要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卢文莹.《中国公债学说精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杨志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判与化解策略》[J].改革.2017年12月.第26页.

[3] 史锦华.《公债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4] 俞伯阳.《我国地方债发行中的困境与对策》.经济与管理[J].2016年第30期.第44页.

作者简介:侯雪莹(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