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伴随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成长问题,从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两方面分析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现状,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提高留守儿童的内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促进形成个人、家庭、学校和依托驻校社工的家校联合模式,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抗逆力 社会工作
一、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现状
(一)低自尊自尊感。也称自尊心,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随着个性的形成,人类产生一种高级的自尊需求,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在生活的群体中,总希望的到一定的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评价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留守儿童的低自尊感主要表现在其不能理性自己的评价和理性对他人的评价。
(二)低乐观感。乐观感主要指的是认为现在的生活充满意义,并且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本研究中的对现在生活的抱怨指的是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并不满意,但也并没有做出什么改变。主要是指留守儿童对自己未来并没报很大希望。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上不了初中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想上初中。
(三)低效能感。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人可以在困境来临时,冷静的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能够寻找和利用周围的资源,协助自己处理困境与问题。本研究中你的解决问题能力弱,主要是留守儿童在困境和问题来临时,不仅不能冷静的分析,寻找问题解决办法。而是采取“逃避、苦闹”等形式来处理。
二、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层面。首先生理因素可以指先天性的缺陷,也可以指后天的偶然的事件致使他们残疾或者是缺陷。会让他们产生自己不如别人,也会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其次由于留守儿童处于儿童期,处于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己和问题的认识不充分。所以在于别人相处中会因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而感到自卑,但是从未注意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点,所以自己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家庭层面。家庭结构对学生也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完整对个体的保护程度就越大,相反家庭結构的不完整对个体的保护能力也就相应减弱。家庭结构不完整出来的孩子会感到“自卑、孤独”等消极情绪。并且在困境来临时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家庭方面的支持,致使其在困境面前缺少了战胜困境的保护因子。所以家庭结构不完整是抗逆力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校层面。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校可以作为提升留守儿童抗逆力的主要场域。受不打不成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多实行打骂教育。长期的打骂教育会让留守儿童对老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敬畏感,在平时和困难来临时都不愿与老师沟通。所以在学校中朋辈群体间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系,在困境来临时无法提供同辈群体的支持,这也是留守儿童抗逆力水平低的最重要原因。
(四) 社区与社会层面。社会接纳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可都会对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有影响,如果社会认可度较高,对可从外部保护因子提高留守儿童的抗逆力,但是留守儿童在社区里会受到别人的议论并且在社会上还存在给留守儿童贴标签的现象例如会把他们和“没礼貌、犯罪”等名词联系起来。在社会政策方面虽然有《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样关于留守儿童的政策,但是在政策的推行中不仅推行时间长,并且在推行的过程中也过于形式化,无法真正对留守儿童提供支持。
三、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对策
(一)微观层面。首先对留守儿童可以建立个案档案,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进行及时的跟踪与了解。其次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一对一的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主要是对行为偏差和认知偏差的儿童提供个案帮助,利用个案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提供心理服务,进行行为纠正。其次,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处于同一年龄段,问题同质性强,因此小组活动在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应用中较为广泛。因此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和团体心理治疗,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共同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童年期的困惑,建立良好的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系统。
(二)中观层面。对于处于儿童期的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个体除了家庭接触最多的系统,因此可以在学校开展具体的工作,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关注。第一学校应该建立亲子档案,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汇报给家长,形成良好的家校联合模式,为留守儿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针对学校师资力量差和对学生关注度低的可以采取引进年轻有活力的老师,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可以对现有老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第三对于课堂过于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深入他们内心。可以采用转变课堂模式例如“体验式课堂”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感悟,从而内化改变他们的行为。
(三)宏观层面。社会对一类群体认知度和接纳度都高,就会增加这类群体的自信,提升他们对自己的接纳。同样对于抗逆力而言,全社会的接纳和支持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保护因子。所以在从提高留守儿童外在保护因子来看,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工作者应该把实际服务中,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上报给政策的制定部门,以促进适合留守儿童的政策出台。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M],国外社会科学,2011(6),67-74
[2] 沈之菲. 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M],思想理论教育,2008(01),71 - 74
[3] 席居哲,桑标. 心理弹性(len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
[4] 向银慧.《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实践与反思》[D],西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
[5] 田国秀等.2011(04),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09-19
[6] 田国秀.2007(3),抗逆力研究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M]28-30
作者简介:孙雪姣(1993—),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社会工作硕士,甘肃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