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水
2014年,为解决教师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探索通过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培计划”)。经过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关、教育部遴选评审,最后遴选出25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机构、20个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机构、20个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10个卓越中职师资培养机构和5个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机构作为卓培计划先行试验机构。2017年8月,教育部又推进实施了“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2.0版”,将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机构扩大到31个,并指定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作为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作为5个卓培计划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平台。
卓培计划明确提出,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UGS模式),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重点探索通过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幼儿园教师;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则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则要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教师。
卓培计划实施4年来,实施机构按照教育部项目实施精神和要求,紧密结合本校、本地实际,在协同培养模式、招生就业、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师德培养、教育实习实践教学以及加强培养计划的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但作为改革项目,实施机构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也需要进一步探讨。项目办通过梳理项目自评报告和不同形式的调研,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交流探讨,形成共识。
一、怎样理解政府在“UGS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卓培计划强调,要建设高校(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中小学(school)协同培养中小幼教师(含中职师资)的模式(即UGS模式),这是由教师培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地方源源不断地培养具有卓越意识和潜质的初任教师,并为他们成长为卓越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地方政府对初任教师数量、层次、质量的需求,是高师院校招生和培养的主要依据。同时,高质量的生源、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特别是师范生就业,也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障。政府是教师资源的主要消费者,也是教师资源供给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师范生从公费走向自费,师范生培养从封闭走向开放,培养体系从中师、专科、本科三级体系转变为专科、本科二级体系,社会对教师职业和教师队伍的不同认识,师范院校在招生规模、生源质量、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就业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师范教育出现分化和弱化现象,培养与需求结构性失衡、招生与就业失衡、城乡需求结构失衡等问题出现,政府作用弱化是很重要的原因。
教师资源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其既是重要的基础性人力资源,又是其他优质人力资源再生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在教师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对教师资源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一直在探索解决教师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针对教师培养和师范院校办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布,就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做出了顶层设计,强调政府在教师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实施公费师范生制度。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还制定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就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做出系列安排。这一系列设计的目标在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队伍,路径在于探索如何通过加强政府、高校、中小学之间的协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卓培计划的实施需要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动参加高师院校办学,在师范生培养目标、规模、生源保证、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范生就业、办学条件保证和改善、师范生培养结果评估等方面给予支持;卓培计划更需要高师院校主动对接政府需求,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招生计划,清晰制定毕业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努力探索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法、学法改革,建设足量的、不同类型的教育实习实践基地,扎实开展实习实践,不断追踪评估培养结果,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培养满足地方需要的初任教师。
二、怎样理解和实践卓培计划的目标要求
卓培计划提出了要“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的总目标,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具体实践。很多项目实施机构也将此作为总目标,但在具体培养的阶段性目标、毕业要求、培养途径、保障条件方面缺少更细致的设计。
1.科学制定毕业要求,逐步实现培养目标
按照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大学阶段是专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的基本认识和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初步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进行基础训练。通过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加深对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理解。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在职后,是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因此,卓培计划项目机构在确定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时,明确达到毕业要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第一关键点。大学阶段是培养合格毕业生,而非卓越教师,要把培养师范生形成“卓越意识和思想”作为毕业要求的重要方面。
如何制定毕业要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辦法(试行)》为制定毕业要求提供了参考。
2.“卓越”既是结果,更是过程,要特别强调“追求卓越”
人的认识的发展,从来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卓越”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有了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从入职到优秀,最后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卓越人民教师。卓培计划将实施周期设定为十年,大部分项目实施机构将涉及四到六届毕业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将涉及七届毕业生。这是对教师培养成长规律的把握和尊重,为项目实施机构根据培养结果的社会化评估,不断调整、优化具体培养目标,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卓越提供了时间。
3.“卓越先生”与“卓越学生”共成长,要“双卓越”
“名师出高徒”“让优秀的老师培养优秀的学生”,要培养卓越学生,首先要有卓越的“先生”。“先生”不仅要有卓越的意识,还应该有卓越的能力。师范院校首先应该打造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的打造尤为重要。学科教学论教师承担着指导师范生教学技能学习与训练,指导教育实习实践等任务。这支队伍的规模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水平。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将中小幼的一线优秀教师吸收为师范生的指导教师,用他们的丰富实践,启发和引导师范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缩短师范生成为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时间和过程,提高其专业成长的质量。师范生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对师资队伍的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对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定,出发点也应在于此。
三、怎样认识“卓越实验班”和“卓越重点班”的开设
为实施卓培计划,很多实施机构采用选拔、淘汰等形式,开办了“卓越实验班”“卓越重点班”等,为这些重点班配备教师和资源,实行与“普通班”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学校还采用“二次选拔”的方式,重点保证“卓越重点班”学生足够“优秀”。这样做符合项目实施精神吗?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思想应该也必须成为未来教师的基本教育思想。要把师范生培养成具有“卓越”思想意识的初任教师,首先应培养他们具有“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支持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意识和思想。“卓越重点班”“卓越实验班”的本质是“淘汰式教育”在教师培养中的反映,是有限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是教育公平思想和实践的异化。这种设计剥夺了一些师范生追求卓越的权利。“被淘汰”使师范生产生挫败感,一旦这种非教育公平思想侵蚀师范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重点班”“快慢班”,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重点班配备更好的师资和资源,这种反教育规律行为的存在,不能说与我们的教师培养没有关系。
卓培计划的目标是要培养一大批乐教、适教、爱教的中小幼教师。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应该是,在卓培计划实施中,保证起点、机会公平。实施机构可以根据师范生的基础、兴趣、爱好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分类设课,分别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要培养学生“卓越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加强型教育”“要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培养所有师范生追求教育公平、实施公平教育的思想意识”。可以把“卓越班”作为“试验田”,找到良方,然后推广。
四、怎样把师德课真正开成“卓越第一必修课”?
树人先育德。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学问之师,更需要成为人师、品性之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师德课程作为师范生培养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第一必修课。卓培计划也提出要加强师德课程建设,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实践中,有些卓培计划实施机构还存在把师德课程作为一般课程开设现象,课程目标大而空,课程内容模糊,课程实施流于形式,课程评价操作性差。
师德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課程。顾明远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老师热爱教育事业是需要过程的。要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接触、了解、熟悉教育教学,从而产生爱的感情。”林崇德先生也从“师业”“师爱”“师能”“师风”四个方面对师德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要将师德理论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的师德课程设计思想。
实践证明,新时代师德教育的内容要关照“明理(师德规范)、懂法(法律法规)、提能(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路径离不开学(学习规范)、思(思考教育)、行(切身实践)、悟(加强反思)。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持师德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开设和评价。把师德课程贯穿于师范生培养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政府、社会、学校全方位支持师德课程实施;利用互联网,建立教师师德档案袋,全面跟踪、考察、研究师范生、教师的师德,使师德可教、可学、可评、可测。
师德教育应贯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师范生从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师德教育已经开始。要设计师德教育环节,让他们访问教师、校长、社区,把他们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带到学校;入学后,要设计扎实的入学教育环节,交流对教师、教育的认识与初步感受;设计宣誓环节,宣读教师誓词;要开设好理论类课程,使师范生清晰了解教师职业特点,教师工作范围和内容;要明确师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要了解和熟悉与教师、教育、教学有关的法律法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学生师德档案,作为学生专业发展档案袋。要不断促使师范生通过具体教育事件、教育现象思考教师与教育、国家重大教师教育方针政策出台后的感受、思考等,并把思考与体会记入互联网个人档案中。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对目前教育教学行为、现象的思考也都要记入档案。总之,让学生时刻在教师教育的情境、氛围中感悟、思考、反思,从而促进思维发展。师德档案将成为学生本人和学校检验学生乐教、适教、愿教的载体。
作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卓培计划的实施,既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实践探索,需要政府、高校、机构、师范生、教师协同,共同探索和解决不断生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项目实施,最终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队伍。
(作者系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办负责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事业部主任)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