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芳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特别强调:“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历史是人的活动,灵性的历史课堂需要突显人性,体现知、情、意、行。灵性课堂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知识、有情感、有意志、有行动的人。
一、知性:历史知识与现实的人
知性即有知识的人,通过历史史实的学习让人有知识。课程规定了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课程所选择的要掌握的知识是必要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基础,让现实的人成为学习历史知识的主人,就要用灵性的思维主导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以科举制的学习为例,笔者设计了科举制的利与弊辩论赛,正方辩题:科举制的利处;反方辩题:科举制的弊端。分两大组抽签定辩题,两大组组长组织组员周末分工找相关资料,如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发展演变及科举制的废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寻找史实的主动性,在寻找历史史实内容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这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二、情性:现实社会与历史认识
情性即有情感的人,即对他人、对社会充满爱,搭建现实社会与历史认识的桥梁以突显人的情性。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表明人们的历史认识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一切历史认识都会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有助于人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历史学者戴逸指出:“当前的生活经验能够使人们更深地思索过去,对历史上的功绩和失误看得更清楚,体会更深刻。”简单举个教学例子:展示史料。学生对人类的进化演变很有情感,对人类的发展充满好奇对世界充满爱,从“上帝造人”的神意史观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史观,再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君权神授”到“英雄创造历史”再到“从下往上看的历史”。透过史料显见其逐步进步的趋向是明确清晰的:人们的历史认识在“当下”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而且不断趋向于“真”。这样说来,历史是一条由现实向下无限延伸的垂直的线,现实就是度量历史深度的尺子,即现实是历史的尺度或现实是历史存在的标志。历史即现实,这就使得历史的绝对深度具有一种内在的现实价值。历史的情性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的本真统一性,即现实社会与历史认识的关联处体现人之情性,呈现灵性的课堂。
三、意性:歷史影响与现实社会
意性即有意志的人,即具有克服困难、挑战挫折与失败的意志和勇气,通过历史影响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培养史感突显人的意性。历史与现实,二者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现实社会是由历史发展演变而来的,今天的现实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过去曾有那样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联系。例如,教学闭关锁国政策时,通过史实学习和史料研读、图片及漫画展示,对比宋朝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得出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主要是消极影响即让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开放与闭关锁国的鲜明对比,学生受到心灵体验,能深刻感悟历史。又如在进行抗日战争史教学时,出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材料,“徐向前善待日本小姑娘”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等,不经意间善恶标准、是非观念、民族情感如同血液一般流入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挑战挫折与失败的意志和勇气。
四、行性:历史认识与现实行动
行性即有行动有抱负的人,即具有改进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远大理想和努力,这是一种历史的感悟,通过史悟突显人的行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知晓过往,才能理解现实,把握今朝;人们凭借读史所提升的史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展现抱负,拿出行动把握现实,推动社会走发展进步的正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为例,通过课本剧中主要人物的对话,认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杰出历史人物,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悟出一种社会责任:“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为国请愿,为民呐喊,行动救国,不怕牺牲。这能触动现在学生的心灵,涌起一股爱国热情和报国的伟大抱负,用行动证明,用努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