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写结合训练促进教的转变

2018-09-27 09:45张继红
中国教师 2018年8期
关键词:阿炳翠鸟圆明园

张继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为“读写结合,从读学写”,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文本,把握主旨,感悟人文内涵,同时还要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从而找到适合学生、适合教材,能够指导怎样学、怎样写的方法策略。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读写结合的因素,恰当地训练,使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读中悟写,写中促读。运用读写结合这种既有吸收又有表达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抓住每篇课文,改变教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一、抓住课文范例,关注学生对写法的领悟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例子,都是我们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例。学习作品的语言,揣摩行文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不断地阅读中悟出文章的写法。

例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第十一课《美丽的小路》中有这样的句子:

兔姑娘皱起了眉头,说:“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鹿先生捂上了鼻子,说:“咦,美丽的小路哪儿去了?”

鸭先生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之后,问:“这三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都是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了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三种不同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语言效果,可见祖国的语言多丰富呀! 抓住这样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理解诵读,互相评价是否读出了疑问和感叹的语气,还可以配上图片,进行分角色朗读。在体会小动物心情的过程中,写法无痕地随着语感渗入学生心里。

再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第五课《翠鸟》中有几句话描写翠鸟捉鱼时的

动作: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这几句话,前一句直接描写翠鸟捉鱼动作快,非常敏捷;后一句则通过景物从侧面衬托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教学时,教师通过文内泡泡中的“翠鸟的动作真快啊!”进行设问:“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的动作真快的?”学生除了通过文中的动词蹬、飞、叼、飞感受翠鸟的动作迅速,还通过对“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深入解读,了解体会到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

效果。

二、抓住课文范例, 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训练

深挖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使读写结合的训练,调动学生读写的兴趣,拓展写作练习的空间,不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例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需要学生了解体会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三自然段有这样几句话: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仅仅从字面上看,学生很难理解变化究竟有多大,究竟为什么称之为这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内容后,安排学生仿照这一段的写法,进行对比读写训练:

20世纪,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现在,我们有了( ),有了( ),有了( ),还有了( )。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变化,联系自身和生活实际感受到发展。学生在比较中深化认识,從而深刻地体会到——科技改变了世界。

再如,讲授《二泉映月》一文,时代不同,阿炳经历的人生磨难是学生们无法体会的,体会不到这种磨难,也就感受不到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师可以出示一组显示阿炳经历的图片,请学生结合其中一幅画,把阿炳的一段经历写下来。找准读写结合的结合点,也就是课文中可以拓展的地方,或者是应该拓展的地方、必须拓展的地方——阿炳的经历;用课文外的内容,图片、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阿炳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走近阿炳,和阿炳一块儿经历苦难,体验当时的情境,还可以感受阿炳用二胡倾吐的心声,感受名曲《二泉映月》不朽之所在。几幅画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这样做既来源于课文,又丰富了课文内容;在学生写的过程中,调动学生感情,为理解阿炳,理解他的创作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写作的能力。

又如,《桥》一课,老汉在危难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英勇献身。文章结尾处的句子“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是文章的升华所在,老汉的精神,题目“桥”的深刻含义都凝聚于这几句中。

这里同时也留下了空白,教师可抓住这里进行拓展延伸:洪水退去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很多村民也回到了这里,他们为老汉立下了墓碑。墓碑上会写下什么文字呢?

老支书牺牲,尤其是他用力推上木桥的是自己的儿子。得知这样的事情,学生们心中涌动的是激情,是感动,是对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起的永不倒塌的生命之桥的敬佩。怀揣这样的感情,写下自己的感动与敬佩,深化了主题,老汉高大的形象也屹立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抓住课文范例,把握读写结合的时机进行训练

读写结合的有效切入,不仅能促进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且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让学生自然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与文中人物对话。在这样的设计中,在不留痕迹的语言训练中,学生们的心灵不断被点亮,情感不断被激发、被唤醒,写出的是文字,表达的是理解,是真情,是感悟。学生们在阅读文本时积淀下的情感,与头脑中形成的想象,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得法于课内”,这样的体会、感受,同样会迁移到日常的语言文字的表达之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这样精心的设计中达到统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根据教材的实际、学生的状况、课堂的氛围等条件,把握读写结合的时机,确定什么时候进行读写训练、如何训练非常重要。

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第八单元的《掌声》一文,讲述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由先前的自卑变得活泼、开朗、充满自信,从而改变生活态度的故事,表达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请大家联系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得到过掌声吗?你给过别人掌声吗?想好后写下来。”这样的练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再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窃读记》一文,借场面描写,生动刻画了“窃读”的独特体验和复杂心境。文章中对于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训练语言极好范本。因此,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自己都在什么地方读过书?读书时是什么心情?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自身进行迁移写作。

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在写辉煌,不去深刻想象当年的辉煌,就无法体会毁灭带来的伤痛。因此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资料,播放圆明园辉煌时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记录。然后,仿照课文完成填空: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圆明园中,有( ),也有

( );有( ),也有( )。

通过动笔练习,加深学生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了解,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篇篇文章,找准读写训练的时机,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训练语言,体验语言,运用语言,同时彼此分享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了解、對社会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生活、改变生活,培养学生充满热情的拥抱生活的人文情怀。用这样的理念探究读写结合的方法,落实读写结合的实效,教师教的行为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每一节课的实际获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提升。

本文系北京市规划办“十二五”重点课题《以尊重为价值导向,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阿炳翠鸟圆明园
笑翠鸟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张帮主
张帮主
游圆明园有感
张帮主
圆明园里过大年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瞎子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