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琴岳
师:(深情地)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回溯,让我们回到1936年,一个37岁的中年男子——老舍,在山东写了一篇抒情散文——《想北平》。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段对话之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齐):准备好了。
师:好,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教師播放幻灯片。]
对话一:裸读感受
这篇散文,你喜欢吗?从主题、内容、形式角度任选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主题:情感(作者要表达什么?)
内容:事、物(作者写了什么?)
形式:语言、手法(作者怎么表达?)
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把你的裸读感受写在文本第一处对话栏的左边,待会儿我们请同学来交流。写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拘泥于别人会想什么、写什么。
[学生写感受。]
师:刚才我转了一下,发现我们同学啊,差不多都能写100字左右的感受。下面哪一位同学第一个来表达一下想法呢?
[学生举手。]
生:作者是要表达对故乡北平无尽的怀念与热爱,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将无比渴望能够回到北平,回到故乡,回到那座宁静而美丽的城市。
师:你想说的是,从主题情感的角度,他要表达对北平的想念,是吧?
生:对。
师:这样的文章,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哦,我也喜欢你。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人是最具有勇气的,我想送你一个礼物哦,这是我去北大学习带回的一个礼物,一个书签,印有北大红楼,祝你早日走进北大!
生:(惊喜)好,谢谢老师!
[学生鼓掌。]
师:刚才他是从情感的角度,其他同学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被老舍先生这种对故乡深入骨髓的爱所感动,他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语言。反而是这种最真实最淳朴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老舍先生没有写北平怎样繁华,而是写了他所生活的一些场景,平民的场景,给人最真实的感受。
师:哦,你说到了语言比较朴素,写的东西都非常日常。这是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说的。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举手。]
生:读了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舍先生把他对北平的爱,比喻成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凡却深沉。不仅道出了对北平的爱,更能打动读者的心,使他对北平的爱得到了一种升华。
师:这位同学在情感的理解上更深入了一些。好,我们把刚才大家说的理一下。1936年,37岁的老舍,他写下了这篇散文,想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他的语言很朴素,他写了北平一些很平常的事物。我想再问下大家,他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对比。
师:那对比之下的北平,它呈现了哪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
生:北平的特点是:既复杂又有一个边界,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在人文之中又显出自然。
师:我发现你的概括能力很好!同学们,他刚才概括了哪些自然段?
生(齐):第四、五、六自然段。
师:第四、五、六自然段呈现了老舍笔下的北平的特点,非常棒!我们再来看一下,确实,老舍先生就是这样写了他的北平的。刚才,基本的内容大家都了解了,我们把对话再推进一步,能不能从内容选材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与主题的关系呢?
[教师播放幻灯片。]
对话二:内容与主题
老舍在文本第4节中说,“……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那么北平就有家的感觉了吗?这种感觉体现在哪里?是如何体现的?
师:第四节说,“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感到寂苦”,那么北平就有家的感觉了吗?这种感觉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体现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四节,一边读一边注意思考。
[学生齐读。]
师:思考一下,待会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解决不了,你也可以低声和学习小组的成员讨论。
[学生思考。]
师:哪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作者觉得北平有感觉,一是因为有家的感觉,他从小就生活在北平,二是北平的生活对他来讲——
师:我想打断一下,回到第四节当中,来说说家的感觉体现在哪里,从文本里面来说好吗?
生:家的感觉体现在“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根据这句,感觉北平的生活气息浓郁。
师:你能细一点解读给同学们听吗?家的感觉怎么在你刚才说的句子里面体现出来了呢?
生:比如说老城墙,作者生活的背景就是北平平民所生活的地方,在那里,许多平民家都是有院子的,院子都有城墙,上面都种有果树和花草,可能在作者看来,这就是家的感觉。还有面前的积水滩,有自然真实的感受,背后是城墙,就是作者生活的地方,一个院子,里面有花有草有树,有城墙,特别地舒适。
师:我想问一下,一个院子里面有花有草有城墙吗?
生:(笑)院子里有花有草,没有城墙,是围墙。
师:好,请坐。刚才我们这位同学,她其实有自己的思考,但在表达过程中呢,要注意紧扣文本来回答。下面我们把目标对准第四节,再来读一读,把我们的思考,往深处推一推,往清晰推一推。
[学生齐读第四节。]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家的感觉体现在哪里?
生:“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认为家就是我们的避风港,在家里我们可以做到完全地放松,在家里我们不需要害怕,在家里面我们就会有安全感,在家里面我们是最自由的。
师:嗯,你刚才说的意思其实就是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哪个词?
生:安适。
师:是的,安适,圈一圈关键词。安适就是安全、安定,舒适,这样一个地方,让我的心完全放下来了,而且非常地舒适,就像在我们自己的家一样。好,请坐,这位同学抓住一个关键词来谈自己的感受。请同学再细读,你觉得后面情感的安适在前面的哪些事物上呈现出来了呢?
[学生举手。]
生:家的感觉,体现在对一些往事的怀念以及对往事的追忆上。就像这里面向着积水滩,背靠着城墙,坐在石上看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这些在童年时每天都会做的一些事情,虽然很平凡,非常普通,但是却非常快乐。
师:是的,简笔勾勒下的画面,积水滩、小蝌蚪、嫩蜻蜓、石头,于此时的老舍而言是完全安适的,这些生命中沉淀下来的处所给他以家的感觉。儿时的玩乐场所在37岁的老舍心里依然记忆深刻,积水滩与老舍,还有怎样的故事?请大家看——
[教师播放幻灯片。]
1966年,老舍不忍屈辱自沉太平湖离世。据记载,太平湖就是当年的积水滩。
师:对此大家有怎样的想法?
[学生纷纷交流。]
师:是的,积水滩是老舍年少时快乐的场所,也是中年离家时想念的地方,还是离世时的葬身之地。这个地方对老舍来讲不一般,这是他身、心都可以安放的地方。
师:好的,解决了家的感觉体现在哪里,我们继续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的?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表达具体些。
生:用巴黎和北平进行对比,来表现北平有家的感觉。
师:为什么是拿巴黎、伦敦这些古城来作对比呢?
[学生举手。]
生:把北平与巴黎、伦敦、罗马这些地方相对比,就可以突出北平平凡但是有家的感觉。
生:因为伦敦、巴黎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这些都是很好很美的地方。
师:两个事物在同一个起点上比较,才会更有意义。大家知道吗?从1924年到1929年,老舍先生在英国执教。就是这样四五年待下来的地方,拿来和他的北平比,他说这样长时间待过的地方其实让他感受到的是寂苦,只有北平让他感受到——
生:家的感觉。
师:所以,什么是家?
生:家,不一定是你居住过的地方,也许只有让心安适的地方才是我们的家。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作者深刻的记忆、真切的情感,在带有个人情感烙印的细小日常事物前可谓无处躲藏。显然,选“私有材料”,更便于抒真切情感。《想北平》的选材很有讲究。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文章在形式与主题上又有什么讲究。
[教师播放幻灯片。]
对话三:形式与主题
作者:哼,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编者: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哼”可删?“儿”要留?
师:教材中的《想北平》,和老舍先生写的《想北平》原文有一些不一样。文中的第六节就有很多处的删改。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们的编辑对话:“哼”可删吗?“儿”要留吗?大家试着读读看,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一分钟。]
师:哪位同学来试试看,好,我们让女生先啊,女士优先,来,有请。
生:作者写了“哼”,表现了他对他自己家乡的骄傲与自豪,“儿”要留,是因为——
师:我先打断你一下。你刚才说“哼”表现了骄傲和自豪,是吧?
生:对,因为他自己家乡的玉李和美国包着纸的橘子比,他觉得自己家乡的比美国的好,体现了他对家乡的一种骄傲与自豪。
师:嗯,好的,那你把这种骄傲和自豪读一下,好吗?
生:“哼,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师:不错哦,有一些自豪的感觉,能不能再来读一遍,更投入些?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
师:先吸口气,然后酝酿下情感,有更好的感覺,好,再来。
生:“哼,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学生鼓掌。]
师:非常棒,这一遍好多了,同学们自发给你鼓掌呢!来,请接着讲。
生:“儿”,我认为“儿”要留下来是因为北京的语言有一个“儿”字音,说话的时候都会有些卷舌,是北京地道的感觉。
师:观点已经非常鲜明了。大家注意啊,老舍是哪里人?
生:北平人。
师:北平就是?
生:北京。
师:是的,老舍用地道的京味儿表达他对北平的爱。如果我们现在让大家用方言表达一下对三穗的爱,比如说“我爱你,三穗!”酝酿下,方言版,谁来挑战下?
[学生举手。]
生:(用方言)我爱你,三穗。
[学生笑。]
师:能再来一遍吗?
生:(用方言)我爱你,三穗!
师:这是一种有点小羞怯的“我爱你(模仿学生方言)”。
[学生开心地笑。]
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来自浙江丽水云和,如果用云和话来表达,我们经常会这么讲:“皇天,我真喜欢你!”(云和话)
生:(纷纷猜测)是我真喜欢你。
师:对,是我真喜欢你。但是前面加了一个词。
生:洪天(方言)。
师:是“皇天”,这就是我们云和方言常用的语气词。其实,每一种方言都会有自己表达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更能生动地表达情感。所以说,日常生活是普通的,也是珍贵的,京味言语是朴实的,也是个性的。内容与形式相互映衬又一起服务于主题表达,老舍对北平的爱就这样从内到外地表达了出来。小词也是大爱。大家说,对吗?
生(齐):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聊的主要在后半部分,第四、五、六、七节。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三节。
[教师播放幻灯片。]
对话四:主题与内容、形式
从二、三两节看,哪些语句的抒情与第四、第六节的“积水滩”“果子”等处的叙述有照应?它们是如何照应的?
师:请同学们对比着看,前文的抒情与后文的叙述有哪些照应?它们是如何照应的?一边读文章,一边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阅读时要学会动笔,圈圈画画记记。
[学生阅读,教师巡查,两分钟。]
师:好,我们同学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哪位同学交流分享下?
[学生举手。]
生: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还有第三段的“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自己的俊伟”,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都是直接抒情,大胆表现出了自己对北平的爱。
师:好的,我想问一下,就是你刚才说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那接下来他说了吗?
生:说啦,他把它比喻成了对母亲的爱。
师:哦,我爱北平就像爱母亲,那老舍对母亲的爱是怎样的?
[教师播放幻灯片。]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我的母亲》
师:这是老舍写的《我的母亲》,老师节选了里面的片段,同学们看一下。
师:老舍,是母亲四十一岁时才生的;一岁半,老舍的父亲就死了,他是由母亲抚养长大。1948年老舍的母亲离世了,可是“我”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我”得知母亲去世,是在一年以后。所以他写下了这篇文章怀念他的母亲。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其他很多很多的东西。所以老舍说:“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老师来读第二段,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教师有感情地读第二节;学生认真看文本,沉思。教师读完第二节,生集体鼓掌。]
师:老舍说“我真爱可是我说不出”,还说“我不是诗人,将永远道不出来”。他真的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吗,同学们?
生:不是。
师:你知道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谁吗?
生:莫言。
师:其实比莫言更早的还有一个人。
生:谁呀?
师:1968年,此时老舍已经离世,诺贝尔奖是不颁给已经离世的人的,于是本来要颁给老舍的诺贝尔奖颁给了日本的……谁……对,川端康成。老舍先生,一个本要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会写不出来吗?不是的,只是他用了朴素的京味儿的言语来表达。这样的炽热的情感一直延续到了文章的最末。大家把这句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师:好,这个“真想念北平啊,我都要落泪了”,仅仅只是想念吗?你觉得这里面还含着什么?
[教师播放幻灯片。]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学生思考。]
生:还含着对国家、对北平的……担忧。
师:所以,每每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都想用这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教师播放幻灯片。]
北平,是我的家,那些记忆里的安适、自由、满足与幸福,在每一个细小的日常事物里扎根;我爱母亲般深深爱着我的北平,为她喜为她忧,是母亲给了我生命,是北平陪着我成长。我生命里不能或缺的两个对象,而今即将遭受战争的蹂躏,我怎能不想念,不忧虑,不落泪啊!融进血液里的爱在心里咆哮,却在笔端难以尽说,不是说不出,是每说一句都心痛无比。欲说还休,这种抑制着的炽热,让一个37岁的男子落泪,让一个回不了家的儿子落泪,让一个担忧故乡的游子落泪,让一个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落泪!
[学生齐读,师生分享对情感的理解。]
师:好,小结一下。其实,前半部分的抒情和后半部分的叙述,虚实结合,情更可感,事更动人。抒情在先,想念不可抑制,叙述在后,娓娓道来满是幸福,这样的結构安排,只有我们再次细细品味,才能看出它的别具匠心。
[教师播放幻灯片。]
点评:抒情与叙述,虚实结合,情因事而更为可感,事因情而倍加动人;抒情在先,喷薄而出的想念不可抑制,叙述在后,娓娓道来中满是幸福。结构安排,看似无意又别具匠心。
[教师在黑板上完善板书。]
师:同学们,走出文本,请大家对主题、内容、形式方面的思考写一段理性的评价。写在对话栏,开始。
[教师播放幻灯片。]
对话五:理性评价
细读文本之后,你又有怎样的想法?用一段评语表达自己的见解吧。主题、内容、形式,任选一个角度。
[学生动笔写;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提醒。]
师:好,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各自的评价。
生:爱到深处是平凡,爱到深沉说不出。
师:爱到深处是平凡。这句话我真喜欢。掌声送给她好吗?
[学生鼓掌。]
生:家就是我们爱的归宿,有家就有爱,有爱才有家。
师:家就是爱的归宿。点赞!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言语连起来,完整地表达,就是——
[教师播放幻灯片。]
我要对本文内容、形式、主题之间的紧密照应点赞。作者选取带有私人情感烙印的日常生活画面和事物,运用朴素、京味十足的言语,以此表达对北平的深爱。不同的材料相互补充,不同的表达方式相互映衬,在对比照应中,独具匠心又浑然天成,简淡的文字,炽热的情感,平民的情趣,民族的情怀。看似平淡,实则动人,这样的文章我喜欢!
师:同学们,阅读散文,不只是表面上的喜欢或不喜欢。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对话,理性评价,能够领略散文各种各样的独到的美。祝福大家在散文阅读的田园里收获多多!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师播放幻灯片。]
作业:如果你是编辑,你认为本文最值得一读的是什么?请设计一则对话提示语。
[学生鼓掌,掌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