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磊
哔哩哔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最早进入公众视野差不多在三四年前,当时注册用户不过5 000万,聚集的是一群痴迷于二次元文化(相对于现实世界,由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形式描绘的虚拟世界)的小众群体,大众对它的认知则是一家为什么要在视频上发文字的“古怪”网站。
今年是B站成立的第九个年头,3月28日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招股书显示B站最新的月活跃人数已突破7 600万人,日均留存时长76.3分钟。92.8%的用户在30岁以下,超过一半的用户集中在20~24岁,全部是具有潜在高消费力的年轻人群。B站称他们为中国的“Z世代”——这批年轻人思维开阔,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享有领先全球的物质基础、发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而当年让很多人看不懂的“在视频上发文字”的弹幕已成为各大视频网站乃至一部分主流电视台的标配……
用户基数的扩大、关注度的提升、逐渐褪去的小众标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B站和爱奇艺、优酷以及腾讯视频这三家分别由BAT加持的视频网站对标,但B站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版权、流量和点击率。B站的核心是“社区”,它更像一家物业公司,年轻用户是一个个小区业主,外界关注的是B站这家物业公司能收多少物业费,而B站似乎更在意小区业主满不满意。
三个人统领着B站这个大社区,一个比一个低调。此前一直在台前的是董事长兼CEO陈睿,A面是互联网老兵,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经历了金山软件和猎豹移动两次IPO,B面是一名资深动漫迷。作为B站前兩万名种子用户,对其进行了天使投资,在猎豹移动成功上市后,立刻加入B站,掌舵整体战略;被投资的是创始人徐逸,人称“9bishi”,二次元圈子的意见领袖,一举一动都会被围观,不过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第三位是2014年和陈睿同期从猎豹移动加入的李旎,这位自称不是“二次元”、性格和经历也都迥异于前两位的85后女性COO,以她特别的视角理解、融入并管理着这个年轻社区,构成了今天B站拼图中的重要一块。
总是被一句话打动
李旎大学毕业的时候,创业还没成为一股风潮,大多数年轻人的工作首选要么去外企,要么做公务员。李旎对“升级打怪”的职业路径并不感冒,她想做些更有意思的事,于是毕业即创业,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给科技公司提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以及投资相关业务的落地服务。
那时还没有人提移动互联网,当时流行的说法叫移动终端,不过李旎服务过的客户见证了这波技术浪潮:从一开始的索爱、诺基亚变成了今天的小米、华为。当时不过25岁的李旎作为创始人只负责一件事——“我必须搞定CEO,才能拿下这笔生意”。李旎做得很出色,不只是跟互联网圈的大佬混了个脸熟,还直接被客户“挖角”。客户一来是认准了李旎这个人,二来觉得能省下一笔服务费。比如雷军就邀请李旎去顺为资本或者小米,李旎一直没答应,觉得自己做投资还年轻了点,更重要的是个性使然,自己干到底自由。
但还是有人紧追不舍,这个人是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CEO傅盛。当时猎豹移动还叫金山网络,名气和段位远不及今日。傅盛对李旎“软硬兼施”:先是在一次去乌镇团建时,傅盛把自己喝醉,拉住李旎的团队问他们希不希望李旎有更好的事业和发展,团队当然同意。傅盛转头跟李旎说,“你看,团队的人都说好”,接着给李旎开了一个极具诚意的offer——现金部分跟自己一样,股票上也不错,而且如果放不下团队,可以一半时间在团队,一半时间在猎豹。
最终打动李旎的不是offer本身,而是傅盛说的一句话,“既然你这么熟悉我们,要不一起做一番事业?”
别人邀请李旎,说的都是具体的事;傅盛“做一番事业”的说法,让李旎下了决心,成为当时互联网公司最年轻的人力高管。从2012年到2014年,李旎经历了猎豹移动从四五百人到两千多人的团队扩张,最后成功伴随猎豹上市。“这段经历补充了我之前从来没面对过的事,包括异地管理、新老团队的融合以及和对细节极其严苛的傅盛的合作,有一种种一下子全经历完的感觉。”
上市对企业而言既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篇章的开启,对人也一样。猎豹联合创始人陈睿在上市后选择追随自己的B面,奔赴他三年前投资的B站跟1989年出生的徐逸一起“折腾”。徐逸专攻内容,陈睿领衔产品和技术,做个体现兴趣爱好的网站是够了,但做一家企业远远不够。陈睿需要帮手,这时他找到了李旎。
李旎和大多数生活在三次元现实世界的人一样,对二次元文化仅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动漫《灌篮高手》。李旎照理应该对陈睿的邀约不感兴趣,何况两人在猎豹时的交集并不多。然而对于陈睿的邀约她却一口答应,同样是因为一句话。
李旎有个理想是推动动物的生存权益,尤其是那些患有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免疫系统疾病的动物,这类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李旎自己曾被医院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度连续住院,瘦到只有70多斤,因此对这一关注度不高的群体始终感同身受。在创业咨询公司的时候,跟CEO们聊完业务,李旎也会时不时聊聊这个理想,阅历丰富的CEO们通常的反应是:“你太年轻了”“你会变的”。而陈睿和徐逸的反应却很一致,“很好,我们一起做”。李旎觉得这两人未必喜欢动物,也未必了解强直性脊柱炎,但却感觉遇到了知音。
所以,当陈睿邀请李旎加入当时只有40多人的B站时,她完全没有因为自己不是“二次元”而却步。
原来大家都一样
“这个事情很轻松,你看公司每个人都很开心,只要满足我们的用户,让他们开心就好。”这是陈睿最初派给李旎的任务,没有具体的分工和定位,什么事都三人一起商量,李旎也开始对陈睿、徐逸以及B站有了新的认识。
“徐逸看上去比较宅,不太说话,但内心有个大宇宙,有种跟他年纪不相称的气场;陈睿相反,经验很丰富,但其实他内心很宅。”李旎记得有一次和两人去看展,她和徐逸一边讨论内容一边讨论模式,陈睿突然消失了,原来他真的跑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区拍照去了。李旎特别理解也特别喜欢这样的人,他们对现实之外的生活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执着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即便在旁人看来可能很傻。
B站的用户也是如此。要想在B站上发弹幕或者评论,必须要先通过一份关于二次元常识的百题测试,大多数三次元访客会在中途放弃,最后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催生出类似“付费代答、会员秒过”的服务。但过去几年,依然有三四千万用户通过测试成为了B站会员,这比每年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数还多。
李旎也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是那种很怕演唱会散场的人,从小就是,也怕参加婚礼,我最好姐妹的婚礼都没参加。我是好学生里的坏学生,坏学生里的好学生,以前跟朋友去卡拉OK玩到凌晨,我会看着他们喝醉,自己从来不喝酒,但散场的时候我要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完才安心。我很享受热闹,但骨子里又是个孤独症患者。”
B站内部对二次元人群有过一句总结性描述——追求个性的离心力和害怕孤独的向心力,是一种微妙的中和状态。他们希望被理解,也愿意张扬个性,但又始终要确保自己的小世界不被打扰。李旎觉得她和所谓的二次元人群其实是一类人。
李旎越来越多地在陈睿和徐逸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知音感”原来有迹可循。“很多人问我们三个人平时做什么,我说除了工作就是在家‘蹲着,真的,分别‘蹲着。‘蹲着的意思就是在家宅着,能不出去就不出去,能不见人就不见人,这是我们的共同特性。”
从台前到幕后
B站今天的团队规模已近两千人,陈睿统领整体战略、产品、技术和一大部分商业化,徐逸依旧专注文化和调性,剩下的都由李旎负责。作为首席运营官,李旎做得最多的事是孵化:人力资源团队、财务团队、法务团队、市场及公关团队等一个个部门从头搭建,还包括整个平台运营、版权引进和各类投资事宜,这些还只是面上看得见的工作,背后更多的是和陈睿与徐逸的协同,以及对自我的重新定位。
“我是一个喜欢先考虑实操的人,陈睿和徐逸比较乐观,乐观的时候会看得比较远,但我要想清楚这个事究竟怎么做。”李旎保留了早期创立咨询公司的行事风格:有好点子固然不错,但只是第一步,一定要有配套的整体落地方案。有时候李旎也会急躁,但一看到总是把“大事面前有静气”这句话挂在嘴边的陈睿就不那么着急了。一旦静得太久,李旎往往又会成为促成最后决策的那股推动力。
看上去三人之间形成了良好互补,但其中改变最大的是李旎。李旎是那种爱“打仗”“你不行走开,我来”的性格,可以说一直是“舞台上的人”,但在B站的角色需要李旎更多地学会配合、找到在各个领域比自己更专业的人,赋能并激励他们去开疆辟土。
“在这场战役中,陈睿是总指挥,有时候是徐逸,可能看不到我。”但李旎很认同自己在B站的幕后身份,她说这是她和陈睿、徐逸之间的特殊默契,三人从来没讨论过这个话题。
呆在幕后的人往往更有危机感。李旎觉得B站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当团队迅速扩大时,如果在目标和文化上无法形成统一,可能会错失机会。今天的B站已经不是一条小船,大家都把内容平台看作一门大生意,进来的玩家也一个比一个聪明,B站这个社区能不能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依旧保持初心?
外界关注最多的是B站的商业化,社区型盈利模式能否成立?李旎说B站首先不排斥商业化,其次用户很支持B站赚钱,这一点超出管理层预期。B站要做的是不断提供更多用户需要的场景和服务,让“业主们”自愿付费,而不是强迫消费——用户进门是免费的,但如果还要消费和娱乐,这些全部B站提供,同时保证社区里都是有素质的邻居。李旎觉得这样的内容付费形式会比今天很多的硬性付费潜力大,速度也会比想象中来得更快,B站已经在游戏、番剧(日本连载动画剧,属于二次元用户常用语)付费等收入中看到了这样的趋势。
相对赚钱,李旎更操心人的事。比如高管团队的搭建,李旎和陈睿会“背对背”讨论每一位高管成员是否能跟B站长期走下去。“长期”是李旎在B站高管身上最看重的要求之一,判断维度有两个:
第一,高管必须要曾经成功过,哪怕只是一次。只有这样他才会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持耐心,比如更好地和资本相处、降低被蒙蔽或受到诱惑的可能,也能直接减少B站现阶段的试错成本;第二,高管必须要有敬畏心。B站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7岁,在互联网公司里并不是最年轻的,但B站今天是唯一专门服务年轻人的互联网公司。过去为不同年龄层用户考虑、为付费用户考虑、为其中付费能力最强的用户考虑的一整套经验和打法,在B站很可能行不通。
比如B站的视频会提供两倍速和三倍速的播放速度,这在其他视频网站可能无法想象,因为播放时长减少会影响广告投放;比如B站会在视频中增加翻转功能,方便舞蹈区用户能够同步学习视频动作;比如陈睿和徐逸经常争论一封公告的字体是该大些还是小些……这种在外人看来有些“画蛇添足”的心思,恰恰是B站每天小心翼翼在做的事,李旎要确保每一位B站高管能够理解并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并以此为行动准则。
“我只想守护B站”
核心价值观需要共同遵守,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自由发挥”。如果你在B站上海总部走上一圈,千万不要被染着各色头发、身着奇装异服以及带着宠物来来去去的人吓到,他们都是B站员工。相比一些企业希望把员工都变成一种性格,李旎说B站从来不会想要驯服谁。
“你就是我最密切的合作伙伴,人被尊重时反而会觉得要改变。其实这也是B站人群的特性——你只有理解了他,他才会理解你,他理解你之后,才会认同你,认同你之后,如果你有错误,他还能包容你。”
李旎说她和陈睿之间其实就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最早傅盛邀请李旎加入猎豹移动时,同为联合创始人的陈睿是持保留意见的。从程序员开始、在金山一步一個脚印打拼了六七年上来的陈睿,并不是不欣赏李旎这样的年轻人,而是觉得年轻人应该接受过历练才能做出一些事,换句话说,陈睿不相信年轻人能超出他的年纪做出一些事。
当时26岁的李旎在猎豹的表现最终说服了陈睿,改变了陈睿对年轻人的一些看法,比如陈睿希望B站未来的核心骨干来自内部的年轻员工。被认同的李旎也一样感谢陈睿,即便今天彼此还会在一些决策上有不同意见,陈睿依然会选择认真倾听,让讨论的结果更贴近事实。
对李旎来说,今年是她加入B站的第四个年头,工作节奏和刚来时一样,基本每天凌晨才走。“最近有人问我,说你想把B站做成什么样?我说我只想守护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