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实证研究

2018-09-27 09:32:56丘永萍
财政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参与率集体经济效应

丘永萍

内容提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组织载体,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财政政策的效果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并且财政政策的效果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统计数据,应用收入不平等分解、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等实证方法,对全国各省、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不同区域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不同地区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组织载体,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效果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学术研究来看,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要素投入比例、制度因素等四个方面是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宏观影响因素。

学术界认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并且互为因果,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第一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黄祖辉(2003)认为,工业部门的介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帆(2010)指出,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在农业生产方面承担着环境、气候波动的自然风险,在消费方面承担着恩格尔定律反映的需求风险,在交易方面承担着价格变化滞后于调节的市场风险,这一产业缺陷导致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配置比例越高,或是配置在农业中的非种植业领域,农村劳动生产率往往会因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大幅度提升。曹博、赵芝俊(2017)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向和分配机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不同领域之间的流动,促进了产业聚集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市场化程度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技术生产效率是相对的,会随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扭曲的要素价格关系不能客观地表现要素资源的稀缺程度,影响企业的产出和技术选择等生产决策,从而直接降低效率(姚洋,1998)。樊纲等(2011)研究发现,市场化改革大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中,市场化进程的贡献度达到1.45个百分点。

刁怀宏(2001)指出,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非农产业的兴起密切相关,可认为后者造就了前者;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高度相关,由小农家庭生产到大规模经营型生产的变化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大规模经营型农业生产方式中,农业劳动者完全以效益为取向,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成为劳动者。邓若冰(2012)研究发现,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农业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具有正相关效应,农村农业劳动力市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提高约10个百分点。孔凡斌等(2013)以林业系统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作为林业市场化程度的控制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林业市场化程度对林业经济产出有正向影响。

生产要素是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基础、经济资源和条件,在社会生产中起到决定性、基础性作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力、资本两大类。郭琳等(2011)研究表明,劳动参与率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是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从经济层面上说,人口红利即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优势引起的高劳动力参与率对该经济组织增长的积极效应,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会正向影响人均GDP。童玉芬(2017)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中,劳动力供给要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受劳动参与率、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参与率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劳动参与率主要呈下滑态势,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负面抑制作用。但近年来,劳动参与率出现小幅回升,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李小克等(2012)研究表明,加大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邓金钱(2014)研究表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均衡关系,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可持久显著地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缩小城乡二元发展差距。杨学峰等(2013)研究表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紧密相关,说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础性投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郭琳(2011)、童玉芬(2017)等学者均以“劳动参与率”作为衡量劳动力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指标,李小克(2012)、邓金钱(2014)等学者均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衡量资本要素投入比例的指标。

产权、国家和契约等制度结构的三类要素综合影响着制度效率,三者的相关性与独立性共同反映了提高经济制度效率水平的不同路径。王宾等(2014)利用北京市昌平区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实地调查的数据,对该区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82%的农村居民认为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74%的农村居民对改革成果表示满意,认为产权改革后农村集体分红有较大幅度提升。马贱阳等(2012)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农村农业产业化和扩大规模经营进程等的快速推进,传统期限较短、额度较小的小额信贷产品已经难以满足中国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所需贷款的可获得性,为农村农业金融创新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中国部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典范县(市)的调查研究表明,加快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改革,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规范制度设计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产权抵质押贷款的可得性,从而有效盘活中国农村土地产权这一农村最大资产,进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梁妙连(2014)研究表明,农村财务公开与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务公开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焦点和难点,关系到农村党员干部与农村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因而对村干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农村日常管理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会引发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甚至激发干群矛盾,造成村民群体上访,从而影响农村社会大局稳定,成为制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宾、刘祥琪、马贱阳等学者均认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可有效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梁妙连认为农村财务公开可有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主要结合理论和文献研究,对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变量选取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对财政支持全国各省、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等不同区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和政策涵义。

二、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提升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提高的体现。本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总收入进行分解,并在分析各分项收入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文献分析,总结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因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总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和补助收入。其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各项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农户和其他单位上交的承包金及村办企业上交的利润等;投资收益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补助收入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

表1 2009-2016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占比情况 单位:%

由表1的分解结果可以看出,各项收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补助收入、投资收益。2015年之前,经营收入占比达50%以上,2016年下降至49.55%,说明经营收入对总收入的影响有所下降,但影响作用仍然较大;发包及上交收入占比由2009年的26.69%上升至34.5%左右,影响作用较大,近年来趋于稳定;投资收益占比变化幅度较小,影响趋于稳定;补助收入占比变化幅度最大,由2009年的4.73%上升至2016年的12.21%,说明补助收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的影响作用显著提升。

从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可知,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制度因素、要素投入会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的影响因素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1.产业结构影响投资收益和经营收入。其中,“一产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inds)”是衡量农村产业结构最重要的变量。从三大产业的角度论述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变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组织很难依靠自身积累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不断加强财政支持。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60.35%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影响最大,而产业结构的占比也会影响财政支持的适应性,以“一产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反映产业结构对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比较合适。

2.市场化程度影响投资收益。其中,“非国有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nons)”是衡量农业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控制变量。从以上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场化程度反映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宏观影响因素,市场化程度对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精准性也会产生影响。此外,学术界一般以非国有占比作为衡量市场化程度的变量。

3.生产要素投入影响投资收益和经营收入。其中,“农村就业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labr)”和“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finv)”是劳动力生产要素和资本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4.制度因素影响发包及上交收入。其中,产权制度改革和财务公开制度的实行情况是影响发包及上交收入最重要的制度因素。

综上,本文选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各级财政投入占农村集体经济总支出比重作为解释变量,选取一产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非国有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完成产权改革村数占总村数比重、实行财务公开村数占总村数比重、农村劳动参与率、农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等6个控制变量,具体如下:

表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增长率(incg),选取2009-2016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来测算。数据来源于2009-2016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年报》。

2.核心解释变量为各级财政投入占农村集体经济总支出的比重(fexp),选取2009-2016年“各级财政投入”及“农村集体经济总支出”来测算,数据来源于2009-2016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年报》。

3.控制变量为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生产要素投入和制度因素,具体包括:

(1)产业结构控制变量,选取一产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inds)来测算,数据来源于2009-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2)市场化程度控制变量,选取非国有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nons)来测算,数据来源于2009-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3)农村劳动人口控制变量,选取农村就业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labr)来测算,数据来源于2009-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finv)来测算,数据来源于2009-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5)产权制度改革控制变量,选取完成产权改革村数占总村数比重(prr)来测算,数据来源于2009-2016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年报》。

(6)财务公开制度控制变量,选取实行财务公开村数占总村数比重(fpub)来测算,数据来源于2009-2016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年报》。

三、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2009-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省际面板数据,由于《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缺少西藏自治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据,因此本文选取其它30个省级单位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理论界一般的划分标准,将30个省级面板数据也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其中,东部包括京、津、沪、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0个省级单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0个省级单位;西部涵盖广西、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级单位。

结合第二部分的介绍,本文选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各级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入占比作为解释变量,在控制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生产要素投入、制度因素等控制变量的基础上,采用静态面板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各级财政投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影响,并通过对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区域的实证研究,分析影响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综上,全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东部地区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部和东北地区用随机效应模型,各模型如表3所示,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证结果

(一)全部省份实证分析

从混合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产占比、非国有比重、完成产权改革占比、财务公开占比、各级财政投入占比的影响系数为正,劳动参与率、固投占比的影响系数为正。但是,一产占比的t值为(0.114),t值的伴随概率大于10%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其不具有显著性。因此,本次混合回归结果仅供参考。

混合回归与固定效应模型优劣性的比较检验结果显示,F(7,29)结果为11.02,大于F统计量的概率为0,这充分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精确。接着,再进行混合回归与随机效应模型优劣性的比较检验,结果显示,Wald chi2(7)统计量为55.74,大于F统计量的概率为0,显示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比混合回归的结果更优秀。

最后进行Hausman检验,判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实证结果中,卡方统计量为33.17,P值为0.0000,故强烈拒绝原假设,认为应该拒绝随机效应模型,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二)东部地区实证分析

从东部地区混合回归检验的实证结果可知,一产占比、财务公开占比的系数均为正,非国有、劳动参与率等系数为负,且大多数变量的t检验没有通过,较10%的置信区间比较远。因此,此处的混合回归仅供参考。

混合回归与固定效应模型优劣性比较检验的结果显示,F(7,63)的结果为4.67,大于F统计量的概率为0,这说明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更适合。混合回归与随机效应模型比较检验的结果显示,Wald chi2(7)统计量为18.26,大于统计量的概率为0,说明随机效应模型比混合回归更适合在这个例子中应用。综合上面的检验结果,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应该选择使用面板数据模型。

最后,进行Hausman检验,判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卡方统计量的结果为48.54,P值为0.0000,故强烈拒绝原假设,认为应该拒绝随机效应模型,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三)中部和东北地区实证分析

从中部和东北地区混合回归检验的实证结果可知,一产占比、非国有比重、劳动参与率、固投占比、各级财政投入占比的系数为正;完成产权改革占比、财务公开占比等系数为负,且大多数变量的t检验没有通过,较10%的置信区间比较远。因此,此处的混合回归仅供参考。

混合回归与固定效应模型比较检验结果显示,F(7,70)的结果为7.59,大于F统计量的概率为0,这说明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更适合。混合回归与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显示,Wald chi2(7)统计量为45.31,大于统计量的概率为0,说明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比混合回归更适合。

最后,进行Hausman检验,判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卡方统计量的结果为5.97,P值为0.5427,故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应该接受随机效应模型。

(四)西部地区实证分析

从西部地区混合回归检验的实证结果可知,一产占比的系数均为正,非国有、劳动参与率等系数为负,且大多数变量的t检验没有通过,较10%的置信区间比较远。因此,此处的混合回归仅供参考。之后,进行其它检验。

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优劣性的检验结果显示,F(7,56)的结果为3.54,大于F统计量的概率为0,这说明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更适合。混合回归与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Wald chi2(7)统计量为15.01,大于统计量的概率为0,说明随机效应模型比混合回归更适合。

最后使用Hausman检验,判定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卡方统计量的结果为12.58,P值为0.0830,故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应该拒绝随机效应模型,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五、结论及政策涵义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最终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一)财政支持能够显著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

从实证结果来看,总体而言,各级财政投入占比(fexp)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增长率(incg)显示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说明,财政支持能够显著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分区域来看,财政支持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所差异,全国各省、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19、0.732、0.184、0.0454,各级财政投入占比(fexp)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增长率(incg)的影响效果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这也与实地调研的结果相符。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大了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力度,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影响

本文选取一产占比(inds)作为产业结构控制变量。从实证结果来看,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增长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全国各省、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增长影响效果不明显。东部地区的农业以现代农业为主,农业技术较发达,技术进步有效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的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方面一产占比较大,能够促进以一产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及生产发展水平,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同时,也要着力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注重一产与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市场化程度能够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

除西部地区外,全国各省、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非国有比重(nons)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系数为正。这说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但是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比重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影响为负,未来应该加强市场化改革,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释放更多的经济活力。

(四)生产要素投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显著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衡量生产要素投入的劳动参与率(labr)与固定资产投资占比(finv)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影响效果较显著,并且影响系数整体高于其他变量。其中,劳动参与率(lbar)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影响回归系数在全国各省、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分别为0.724、0.0262、0.849、-0.195;固定资产投资占比(finv)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回归系数在全国各省、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分别为2.205、4.118、1.538、-2.43,说明过去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较为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入,未来应该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摆脱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式经济增长路径。

我们也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finv)对东部地区的回归系数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而劳动参与率(lbar)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回归系数也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在过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固定资产投资,而中部和东北地区过于依赖劳动力。未来应该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长效发展。

(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能有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各省还是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完成产权改革村数占比(prr)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均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300、0.430、0.277、0.375,未来仍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村数占比最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作用也最大。实行财务公开村数占比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主要是各省的财务公开村数占比相差不大。

猜你喜欢
参与率集体经济效应
我国劳动参与率的趋势、结构与国际比较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34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新生代(2019年7期)2019-10-25 01:14:16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我国劳动参与率的对比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