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饮源,王湘芸,陈慧星,杨夏萍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系, 江苏 无锡 214028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讲授正常人体生理功能,与日常生活和临床联系紧密。但由于生理学内容抽象、系统,逻辑性强,难学易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课程的重难点讲解透彻,学生也因为听不懂而兴致不高,课堂氛围沉闷,课后作业答非所问,阶段测验成绩不佳。为此,课程组教师始终在思考摸索如何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兴起了以微视频资源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资源—“微课”。目前,微课的应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教学资源[1]。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适合传播的特点[2-3],这种形式更符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学生对知识的接纳方式,而且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的广泛普及使得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反复观看,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整播放的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求。微课这一新型教育形式,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由于微课形式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制作成微课,在选题时要讲求内容实用、有趣,形式生动、多样[4]。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课程组选择“胃内消化”这一节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辅助传统教学。“消化生理”与日常生活和临床护理都有着密切联系,临床各科患者均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胃内消化”是食物消化的重要过程,一旦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运动出现异常,就会引发消化系统疾病。“胃内消化”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胃液的成分及作用,熟悉胃液的分泌;②掌握胃的运动形式和胃排空;③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对胃的危害及导致的疾病。我们希望通过微课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契合“以学生为本,为临床服务”的教学理念。
选取2016级护理专业的一个班级53人作为实验组,其中女生43人,男生10人,另一个班级53人作为对照组,其中女生42人,男生11人。两组教材均采用顾承麟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供五年制高职使用的《生理学》,学时均为2课时,授课教师为同一人。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1.1实验组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制作了三个微课视频:①消化系统解剖结构的三维立体动画—帮助学生复习胃的解剖学知识,器官的功能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上,掌握胃的结构有利于理解食物在胃内消化的过程。②盐酸和蛋白酶对猪胃粘膜的侵蚀实验—给学生形象展示胃液中存在的侵蚀力量破坏胃粘膜的过程。胃液的成分和作用是此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胃液成分中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食物消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两种成分对胃粘膜也具有腐蚀性,而这一过程难以用文字描述清楚,而且盐酸和胃蛋白酶对人体有腐蚀性,学生进行操作有一定危险,因此我们制作了这一实验视频。③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因素模拟实验—使用录屏软件录制了用模拟实验软件进行“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因素”这一模拟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胃的运动对食物起到的机械性消化作用。
教师课前将所制作的PPT以及三个微课视频发给实验组学生,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继续学习微课。
2.1.2对照组课前教师将根据教学重难点制作的PPT发放给学生,课堂采用多媒体技术加板书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2.2.1随堂测验课程讲解结束后,当堂进行小测验,两组采用同样的试题进行闭卷考试。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5],课程组教师在设计试卷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识记能力层次,试题的层次包括识记记忆型题目和理解应用型题目,所占比例分别为识记型题目占40%、理解应用型题目占60%。为避免因主观原因出现评卷标准差异,进而影响两组可比性,此次测验的题型均为单选题,题量为20题,每题5分。
2.2.2问卷调查在参考同类型研究成果后[6-7],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在课后发放给实验组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53份,回收53份,有效回收率100%。
实验组及格率为78.35%,平均成绩为83.10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识记记忆型知识两组统计学差异较小(P<0.05),但比较两组间理解应用型知识的成绩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在生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微课的使用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教学方法测试成绩比较
从表2中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来看,课前总体有超过90%的学生观看了微课视频,9.43%的学生没有观看微课视频,可能与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或没有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有关。从3个视频的观看情况来看,视频1的观看人数少于其余两个视频,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胃的解剖已经学习过,所以对视频的兴趣不大;余下的实验视频是全新的内容,且这一实验无法自己操作,因此在好奇心驱使下观看了视频。课后仅56.61%的学生再次观看了微课视频,据调查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接触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所以还没有形成观看微课巩固知识的习惯。从3个视频观看情况来看,课后观看视频1和3的人数明显多于视频2,问卷调查显示,课堂学习和测验后发现自己有未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故而再次观看视频复习。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可以在手机上反复观看,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所学视频资料如下:
表2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情况统计
注:视频1:消化系统解剖结构的三维立体动画;视频2:盐酸和蛋白酶对猪胃粘膜的侵蚀实验;视频3.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因素模拟实验
微课这一视频形式的教学资源,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习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已被普遍运用于生理教学中[8-10]。我们发现微课的使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方面的效果尤其显著。在随堂测试题目中精心设置了有关胃溃疡的案例分析题,旨在检验学生对胃液的成分和作用的理解及运用,使用微课的实验组的成绩要显著高于未使用微课的对照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胃溃疡相关内容时,实验组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优于对照组。综合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此次制作的微课视频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微课是发给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去观看微课视频。虽然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统计每个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但学生是否真正地学习了视频内容无法用数据反映出来。另外,生理学授课对象是高职一年级的新生,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并且强化学生对微课的认识和使用。此外,生理学的知识点众多,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制成微课,因此课程组教师应该集体备课,以便决定将哪些知识点制成微课,哪些课前发放给学生预习,哪些课后发放给学生复习、拓展。这些都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何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真正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11],以及如何将微课这一教学资源更好地和课堂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2],由于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微课也要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以适应时代对医护人员的需求,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改善和提高。
微课的使用可以将抽象、逻辑性强的生理学课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前,学生利用微课了解重难点知识,初步理解难点;课中,引导学生将微课涉及的分散知识点相互串联,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查漏补缺,并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是课堂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是教师改善教学的良方,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