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肖萍,廖君妃,梁东华,李连珠,卓名,赵雁翎
(广东省湛江市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广东 湛江 52400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i, OP)是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疾病,主要以患者骨量减少以及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主,最大危害是骨折对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OP发病因素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其与高脂血症在病因学上有密切相关性,现已有多项实验[1]和临床研究[2]表明他汀类药物对提高骨密度和减少骨折发生率效果显著,本研究收集本科近年来收治的骨质疏松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科诊治的35例老年性骨质疏松伴高脂血症患者,按随机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治疗)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62~82岁,中位年龄70岁,病程1.0~8.5年,观察组(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 65~86 岁,中位年龄 73岁,病程 1.5~8.0年。入选标准:① 符合中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于正常值;③此前未应用他汀类药物。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史者;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患精神类疾病者。两组患者年龄、病史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口服阿仑膦酸钠10 mg,每周一次,在每周固定的一天晨起服用,在30 min内不能平卧,骨化三醇0.25,每天一次,晨服;治疗组:阿仑膦酸钠及骨化三醇服用方法同前,每晚睡前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疗程6个月。
服药前及服药后6个月取患者空腹血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值,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股骨颈、前臂、腰椎L2~L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均数多重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钙、磷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碱性磷酸酶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后两组股骨颈、前臂、腰椎L2~L4双能X线测量骨密度(BMD)结果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前臂、腰椎L2~L4的BM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s)
注: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Ca/(mmol/L) P/(mmol/L) ALP/(u/L) LDL-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8 2.17±0.15 2.20±0.15 1.13±0.08 1.15±0.05 72.41±12.65 64.67±13.051)2) 5.45±1.21 3.65±0.851)对照组 17 2.25±0.09 2.44±0.11 1.16±0.09 1.11±0.22 74.23±16.77 67.72±16.291) 6.63±1.09 5.37±0.39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对比 (±s, g/cm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对比 (±s, g/cm2)
注: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股骨颈 前臂 腰椎L2~L4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8 0.65±0.05 0.77±0.081) 0.51±0.12 0.62±0.121)2) 0.79±0.11 0.89±0.061)2)对照组 17 0.59±0.1 0.69±0.061) 0.54±0.13 0.57±0.11) 0.78±0.06 0.82±0.131)
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病情逐渐加重,发生骨折风险明显增加。有研究显示[3],OP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高脂血症在中老年人群中也是常见病、多发病,易并发冠心病、糖尿病及脑血管意外等。两者的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有研究发现他汀类降脂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而且可提高患者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病率[4]。也有学者发现在治疗OP过程中,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双膦酸盐可同时降低患者血脂水平。近年来,多个临床研究亦证实了两种药物的协同效应[5]。
阿仑磷酸钠是一种双磷酸盐类药物,是临床上广泛使用治疗OP的药物之一,疗效肯定。其原理是通过拮抗破骨细胞活性,减少对骨质破坏;减少骨质中矿物质流失,减缓骨质量和骨密度下降速度。阿仑磷酸钠与骨化三醇合用,可通过调节血钙、血磷水平,有效增加骨质合成。本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钙、血磷水平保持稳定,而ALP水平均明显下降,证实了阿仑磷酸钠与骨化三醇合用对骨质破坏的拮抗作用
自1999年Mundy[6]观察到他汀类药物具有促骨形成的作用后,大量实验和临床数据也陆续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对骨代谢的影响。现有关他汀类药物治疗OP的可能机制包括: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细胞中碱性磷酸酶表达;减少骨表面破骨细胞数量;提高骨矿物密度BMD水平。临床上多使用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显著,但即便如此,关于用药的剂量及疗程仍尚未形成共识。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使用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部位骨密度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明显,以股骨颈、腰椎骨密度上升较为显著,提示药物对负重骨骨质影响可能更大。生化检测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钙、磷水平较治疗前后相比较无明显变化,而ALP的下降水平则以观察组更明显,说明阿托伐他汀可能是通过增加成骨细胞活性治疗骨质疏松症。另有研究指出[7],外源性胆固醇是破骨细胞的形成的重要物质,降低破骨细胞内胆固醇水平可诱导破骨细胞凋亡,观察组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因此他汀类药物通过下调血脂影响破骨细胞功能可能也是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之一。
本研究结果对骨质疏松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的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目前临床上仍缺乏关于他汀类药物对骨代谢影响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8],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确定,使得他汀类药物仍未能成为抗骨质疏松的一线药物,尤其对于合并多种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选择及使用他汀类药物仍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