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
【内容摘要】政治认同是高中政治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与课程内容相衔接的乡土资源,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德育和智育功能,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乡土资源
2017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核心素养体系”成为这份文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名词。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这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的“政治认同”素养完全契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基于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教材资源为主,充分挖掘、运用和整合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生活,必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何谓乡土资源?吴刚平教授认为,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乡土人物、风俗习惯、社会风貌,都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生活体验,也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教育内涵,把乡土资源与教材资源有效整合,将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助推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整合乡土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浅见。
一、同根同源同血脉:巧用乡土地理资源,增强民族认同感
鼓浪声声、白鹭翩跹,满目葱茏,街景如璧。与美丽的厦门岛隔水相望的是同样美丽的宝岛台湾。浅浅的台湾海峡,一头连着大陆,一头连着台湾。这份地缘,使厦门成为台海两岸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与桥梁,在推动台海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这份地缘,也成为政治课中最有价值的乡土资源之一,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地理方位,深切感受到台湾海峡连着的不仅仅是厦门与台湾的土地,更是两岸人民心中对彼此的念想与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在学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时,笔者巧用厦门独特的地理位置,设计了教学情境:
配乐诗朗诵:《乡愁》——余光中
思考:1.诗中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指什么?
2.这湾海峡两端最近的城市分别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
厦门“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金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三十年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
1985年,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落户厦门;
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答应在海沧和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
1992年,国务院又答应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
2001年,厦金“小三通”延续扩展,变身两岸往来便捷的“黄金通道”;
2006年,厦台间完成两地57年来空中的“破冰之航”;
2008年,两岸海运直航,标志“大三通”的实现……
小组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与台湾关系的变化对两个城市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这种变化和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归纳: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及其方法论
结束语: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水鼓动波浪……”厦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假如在厦金之间修一座桥梁,来往只要5分钟。谁曾想过,这5分钟的路程竟然是我们民族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厦台之间,积厚流光、情缘深挚,厦门和台湾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厦门人民和台湾人民都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只有两岸共同努力、和谐共处,我们中华民族才能走向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通过运用乡土资源,从地缘串起人缘,使同学们在厦台具体的地理位置中,在两岸人民的情感交流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乡音乡貌乡梓情:巧用乡土名人资源,增强社会责任感
由于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我们把它叫作名人效应。利用名人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彰显名人的道德力量时,也对孩子们产生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集美是文教区,行走在集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绿意盎然的校园,这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陈嘉庚先生。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对自己的同乡陈嘉庚先生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巧用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来感染、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首先用同学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吟唱的《集美学校校歌》导入:“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胜地冠南疆。天然位置,惟序与黉,英才乐育,蔚为国光。全国士聚一堂。……”在吟唱这首歌时,陈嘉庚先生的形象就跃然浮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接着用多媒体展示陈嘉庚先生的图文材料,分为四个主题:勤劳致富——投身革命——支援抗战——兴学报国。通过小组探究,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出了陈嘉庚先生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有人用“一個人,一座城”来颂扬陈嘉庚先生的精神,这并不为过。陈嘉庚先生用自己的行动造福乡梓,在为集美创办一所所学校的同时,也为集美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这笔财富将代代相传,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在陈嘉庚先生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茁壮成长,也使他们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在造福乡梓、奉献社会中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潜移默化润情怀:巧用乡土建筑资源,增强人生使命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作为滨海城市的厦门,独具特色的闽派建筑不仅给了厦门居民营造了一个可抵御风浪的温暖的家,更给了人们许多美的享受!而其中,嘉庚建筑由于沿袭了浓郁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并且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元素,成为厦门传统建筑的一个象征。作为生活、学习、成长在集美的高中生,与嘉庚建筑朝夕相处,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本土建筑资源,易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展示了一组集美中学道南楼和南熏楼的远景照片,这组照片对于曾经在那儿学习生活过的学生而言,就像是老朋友在悄悄地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极易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波澜,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接着,又展示了一组道南楼的细节图片,辅之以文字说明,并设置了一系列小组探究问题:道南楼建筑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沿袭我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吗?为什么?嘉庚建筑风格的形成对我们学习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彼此分享中如层层剥笋般把知识点一一引出来,不仅实现了知识、技能目标,也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思维,触发了情感,在嘉庚建筑“身穿西装、头戴斗笠”这一独特建筑风格的审美体验中明确了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身上所应担当的责任和使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春天的太阳。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蓝天。美丽的蓝天,是孩子们做梦的故乡。教育把孩子引向精神的家园!”如果说教材资源是引领孩子们精神的蓝天,那么乡土资源则是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的原野。这片原野上美好的人、事、景、物就像是一股暖暖的春风,涤荡孩子们心中的污洉,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发展核心素养,从而使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的人!
乡土资源有限,塑造人生无限!小乡土、大情怀!
【参考文献】
[1]张文军,李淑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系厦门市集美区“十三五”規划课题:16011《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政史地课程资源整合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