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中华学术外译策略研究

2018-09-26 22:46贺海珍胡伟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

贺海珍 胡伟华

【摘 要】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本框架,从译者素养、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华学术外译策略。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中华学术外译;翻译策略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尤其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外译与传播的过程中,翻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所以翻译领域涉及到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热烈而广泛的讨论,诸如:究竟由什么样的译者、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去翻译哪些文本才能促使中华学术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得以传播。要解决这些问题,译者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中华学术外译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才能做出合适的翻译策略。“意识形态决定翻译的目的,进而影响到译者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提到“翻译的政治”这一概念,指的是“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利关系”。[1]所以翻译的政治所强调的就是影响翻译的意识形态等因素。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鉴于中国目前处于“文化弱势”地位,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目的,应根据译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进行翻译,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一、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的奠基理论,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的。他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从而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2]目的论最为著名的是其提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它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决定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通常该目的指的是翻译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对于目的论来说,“信”或“忠实”不再是主要的翻译标准,“对等”也只是其翻译目的的一种形式。

二、译者的素养

根据翻译目的论首要的原则也就是目的原则,要让翻译在目的语情境和文化中,按照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那么翻译人才是关键。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初级阶段背景下,中华学术要成功外译,从译者角度来说,首先译者的语言功底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正如吕叔湘先生在《翻译工作和“杂学”》一文中指出做好翻译工作的三道关中第一关便是语法关,语法虽然是中国外语教育的重点,但是很多外教反映中国人的英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中,语法存在很多问题。另外重要的一关名之曰“杂学”,也就是文化背景知识。好的譯者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时熟练地进行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转换。然而,近年来中国翻译界的境况并不是很乐观,市场上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有量无质。笔者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当前的外语教育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目前中国的外语教学仍然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同时译者也缺乏“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二是当前中国翻译行业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使很多翻译职业人员望而却步,导致高端翻译人才出现断层。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很多中华学术外译的译者都是中国译者主笔进行翻译,但是目的语读者的反响却不是很好,因为中国的译者水平再好,对于目的语的把控还是缺少先天性的优势。

中国文化外译难度大,要求高,译者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读者能力。译者必须具备把多种文化、多种语言融会贯通、灵活转换的超强能力。所以要解决上述中国翻译界所面临的问题,助力中华学术成功外译,政策方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改革外语教育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同时让译者有更多机会走出去体验、学习外国文化,更好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再者就是推动翻译行业立法,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和薪资制度。最后就是实现“中西合作”的译者模式,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比如,非常经典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作品,再就是莫言作品的获奖,正是莫言作品的“走出去”让中国学者深刻地意识到翻译对于原创作品走出去的重要性。

三、文本选择

中国文化“走出去”,选取哪些文本作为“走出去”的内容,这不仅是译者自己的选择,而且要根据当前中国的文化政策和译入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规划。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政府资助了一系列项目,而隶属于国家社科基金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因其重点关注哲学社科学术著作,为国内出版机构,尤其是以学术出版为特色的大学出版社,提供了一条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路径。目前该项目重点资助四个方面: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二是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经验的优秀成果;三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成果;四是体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前沿水平的优秀成果。从资助重点可以看出,文化外译的文本必然是具有人类文化普遍意义的优秀著作。但是中华学术某些方面的外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国典籍外译的选材较为单一。因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多被译成英文,所以要把英译范围扩大到中国古典医药、经济、天文、地理以及其他少数名族典籍作品的领域。

四、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在此之前,译者首先要理清译入和译出的区别。过去,中国在文化译介时,“引进来”的翻译活动居多,同时因为中国处于“文化弱势”地位,国内读者对于外语作品尤其是英语作品属于“需求”心理,所以译者大都采用“忠实”、“异化”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即使这样,中国读者也“照单全收”,并未提出很大的异议,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因此对他们原汁原味的文化很感兴趣。但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很多“译入”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就不再适用于中华学术外译的翻译目的,所以切忌固守传统、不知变通。

说到翻译策略,分为异化和归化两种。历来学界对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去进行翻译总是充满争议,至今也未有定论。在笔者看来,这两种翻译策略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要选择哪一个取决于翻译要达成的交际目的,更何况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效果可能会优于将其二元对立的情况。所以霍米巴巴的“杂糅策略”作为一种新的策略和视角,在中华学术外译中也应成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在当前中国处于“文化逆差”的背景下,基于异化和归化策略各自的特点,归化应该更适合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多元系统理论,当本土文学处于主流地位时,译文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要先于其充分性(adequacy),所以在当前英语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背景下,中华学术外译要尽量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3]

五、结语

翻译并不仅仅是译者的个人行为,“它的选择、组织、传播等过程无不受到来自社会、文化、历史、思想、意识形态等多种有形与无形的势力所左右和制约” 。[4]虽然翻译目的决定着译者的文本选择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但意识形态也决定着翻译的目的。当下中国文化要从“边缘文化”走进“主流文化”系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译者在进行中华学术外译时,要充分考虑译入语国家的文化心态、文化准则,选择具有人类文化普遍意义的优秀著作,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积极地和外国语言专家、学者进行合作翻译,从而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费小平著.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4.

[2] 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1.159.

[3] 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ents [C].Baker,M & Mlmkja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1.240.

[4] 吕俊著.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利话语[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96.

【作者简介】

贺海珍(1993—)女,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

胡伟华,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看戏剧《理想丈夫》的三个译本
从翻译目的论浅谈《黄土大塬》字幕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