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城》民族美学分析

2018-09-26 10:15杨今为
戏剧之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长城

杨今为

【摘 要】电影《长城》由中国万达与美国环球两大影业公司联合推出,这部具有魔幻主义的奇幻动作大片,是中美文化交融碰撞的典范。中美文化背景存在独特的民族性和差异性,本片在传统美学表达上也独具民族差异和特色。以草根白人为中心的西方视角以及低幼剧情的发展虽使本片的故事主线很难让观众满意,但以视听为主要着力点的《长城》通过高辨识度的符号元素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在电影美学外延和民族化内涵的表现上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长城》;跨国制作;民族文化;电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22-02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不仅仅是西方电影美学的简单移植,更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电影理论传统,从而更好凸显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次积极尝试。①中华民族美学是在各民族美学多元互补中体现出来的,具有丰富性和完整性。中国为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形成中各民族的文化激荡相融,铸就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格局。本片以恢弘的中国文化背景为开篇,引入多元民族文化元素,将具有中国化的民族美学推入世界电影艺术的视野。

一、主题切入——文化图腾

本片与以往张艺谋导演的中式大片不同,主创团队从制片、编剧到剪辑、后期几乎全部来自职业化工作团队,高度体现了好莱坞工业化的电影形态,同时中西结合的跨国制作也为故事的表达带来了挑战,但本片并没有完全照搬好莱坞电影模式,在协调合作影片的跨文化特性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选择了具有中国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作为本片的主题切入,对历史时空进行了细说,挖掘中国新型电影形式的同时也满足了西方观众对古老东方文明的神秘幻想。

长城是中华的文化图腾,凝聚了中华民族坚毅、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长城都是民族对抗苦难、团结协作及英勇奉献故事的典型叙述主体,选择以长城作为故事的平台,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符号。电影开篇从宏观宇宙视角俯拍长城,辅以解说“长城名列人类文明的壮举之林,千年来,屹立不倒……有真实的故事,也有传说,这就是其中的一则传说……”引出本片的故事起源于长城,长城作为本片故事的坐标实体,并被植入中国历史和神话传说,从而构建出一个全世界观众都容易接受的电影语境。电影《长城》描述的是中国宋朝时期,人类抵御异兽侵犯而展开生死决斗的故事。影片中,长城墙角设置了机关暗门,可以伸出无数铡刀,墙内还布有升降机与投石器等防御装备,在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峡谷、群山等环境烘托下,长城被赋予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意象。本片无论在制作还是在表现手段上都体现出好莱坞制作的高水平。在雄伟的长城上,烽火台狼烟四起,将现实人物与传统水墨画后期融合在一起,构筑长城古老而神秘的传奇色彩。

片中与长城同样具有神秘民族色彩的主角设定,来自中国远古神话的怪兽——“饕餮”,饕餮是中国传统神话中上古四大凶兽之一,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东周《吕氏春秋》:“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②图像化的饕餮成型于“夏铸九鼎”时期,商周时期成为青铜器纹样中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地位最为突出的装饰母题之一。由此可见,饕餮是远古时期具有自然物象和自然力量的神格化具象。影片中怪兽饕餮的设置来源是经过民族漫长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认同的土生神兽,故饕餮形象和性格来源也是有迹可循的。此外,《山海经·北山经》“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③中的描述也奠定了本片中大怪物饕餮样貌造型的依据:羊身、虎齿、人爪,眼睛在腋下位置且是被攻击的软肋,因此,片中饕餮的习性和群体动因的改编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影片将现代视效技术与中国传统典籍《山海经》中的想象有机融合,如怪兽攻城时兽王头部筋膜的颤动与群兽颈部筋膜同步颤动共鸣等细节使饕餮形象更加精巧逼真。好莱坞电影中怪兽电影已成为一种成熟的类型片,尽管电影《长城》中“饕餮”形象仍充满了动画感,缺乏中式怪兽特有的粗粝和通灵,但处于国产魔幻类型片摸索期的制作,饕餮的塑造已经接近“中国魔幻”的定义。饕餮作为影片中一个主角儿与电影主题的安排和设置是相通的,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饕餮是一种极为贪婪的生物,影片通过饕餮从侧面展开对人性内核主题的探讨,片中雇佣兵威廉旁白:“我曾为贪婪而战,也曾为神而战,只有这一场战争是值得的”,这与片中人性的丑恶和贪婪相对应。

二、背景环境——历史地域

对于时空的感知与关注,是潜藏在所有艺术创作题材或体类之中,抒情言志的基本触媒。④影片一开始,展现给观众的时空坐标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诗中的戈壁龙城,漫天的沙海打开了观众对古老西域的认识和想象。接下来镜头转向了位于中国河西走廊上的张掖七彩丹霞山,这个地理位置刚好位于中国丝绸之路上,是中西方文明交汇的地方,也是古代汉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的咽喉所在。片中契丹人将影片的主人公直逼长城,为了逃脱契丹人的追击,主人公扣响了长城的大门,从长城城墙上飞梭下来的弓箭迅速围成了一个圈,将主人公包围起来,展示出驻守长城的是一支战备精良的部队。影片后半部提到了首都汴梁,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支驻守长城的军队来自于宋代的禁军。宋代是一个内忧外患不断的朝代,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国便陷入了地方割据分裂的状态。经常受外敌侵扰是宋代国防的日常状态。纵观这个朝代的诸多艺术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本片的主题保卫长城也具有历史的象征性,片中饕餮夸张的入侵方式具象化了当时辽、金、蒙古等部族为宋代带来的噩梦,守卫长城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底线。影片通过对时空环境的塑造完成了电影主題的表达,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结和领土意识。

宋朝长期处于辽、金、西夏、蒙古等北方部族的严重威胁下,成为了中国历代最重兵器发展的朝代。因此,影片中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兵器,虽被夸张化表达,但与宋代兵器高水准的实际相吻合。此外,片中出现的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将具有开放气度、统一强大的中国文明展现在银屏前。影片历史思维与文化地域的设置,充分展现了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民族文化魅力,纵横交错的脉络勾勒出一个唯美繁盛的民族艺术图景。

三、视听意境——传统元素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⑤电影的本质是视听艺术,不同视听语言的运用决定了电影不同的审美风格,传统元素在电影视听中的运用是构建电影民族美学形态的集中体现。影片《长城》在剪辑、美术指导和声音设计方面除了体现成熟的电影工业形态外,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视听元素也构成了其特有的美学形态特色。

以往的好莱坞怪兽类型片都有一个正面角色与之对抗,从而构建英雄主义式拯救。本片也不例外,与怪兽饕餮对抗的是一支中国的精英战队——“无影禁军”,这只战队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无影禁军”分为五支军队,根据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五禽戏而设定,沿袭了中国古代军队分别以熊、鹤、虎、鹰、鹿五兽来命名军队的传统。五支军队的颜色也借鉴了传统中国画“墨分五色”的技法,将五支军队分为黑、蓝、黄、红、紫,极具视觉张力,增添了影片的层次美感。五支军队中每个军队的作战方式都参考其所代表的“五兽”动物形态而定,“熊军”为重步兵,是五军中的主力,负责冲锋陷阵和怪兽近身搏斗;“鹤军”为飞索兵,这支军队全部由女性组成,中国古代极少建制女性部队,女性灵巧的攻击方式,腾空作战身轻如燕,成为本片独特的视觉看点;“虎军”为工程兵,主要掌控军中的重型机关;“鹰军”为军中的弓箭手,负责远程攻击和掩护;“鹿军”为轻步兵,主要负责军中机动调度和战场支援。片中五军的设计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和表现,通过电影语言体现出中国文化之美。

美学中“意境”营造的意蕴在于将情感因素融入到不同于外界感性世界中。片中驻守长城的将士们在不同战区坚守捍卫长城的信念,分工配合,缜密协同作战。熊军部队,与饕餮赤身相搏浴血奋战;虎军将领,操控机关巧借水力痛击饕餮;鹿军在敌群中杀出血路;鹤军腾空而战;鹰军万箭齐发。此时,电影镜头俯瞰城墙,全景震撼人心。鹤军姑娘们一个个跃下城墙近身攻击饕餮。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牺牲场景,这些对于战场意境的营造体现了民族风骨和军人精神。在禁军统领葬礼仪式上,将士们站在城墙上列队送别,将士们手中的白绫伴着整齐的鼓点在夜色中飘扬,场面恢弘,豪情悲壮。悲凉、豪气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秦腔吟唱《出塞》将这种意境推向高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硬朗的秦腔调子唱出了军人驻守边关的情怀和灵魂烙印的赤诚。长城上漫天升起的孔明灯场景美如画,婉如被照亮的银河蜿蜒在寂静的夜色中。放飞孔明灯是中国民间传统祈福的习俗,在片中的设置既是送别将帅及众位逝去的将士们,同时也给予其他战士们以慰藉和希望。此外,本片为了丰富电影的视听细节,在皇宫场景、亭台楼阁甚至包括秘密武器中都融入了民族文化符号,不仅增添了电影美感,也丰富了故事的内核。

四、总结

《长城》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发展以及国产电影工业化带来了诸多机遇和启示。电影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实现,将电影生产体系较量落脚于文化间的博弈,因此构建出具有本民族特色审美内涵的电影工业逻辑和系统,支撑起本民族电影全面、持久的繁荣。中国元素的世界传播需要融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民族历史为一体的电影语言,中国意蕴电影美学构建需要中国元素与中国价值观的合体。影片《长城》是一次具有民族符号象征和文化审美价值的电影美学探索。东方素材与西方资源的多元整合,使该影片具有了丰厚的美学内涵和多元的美学品格,为电影民族美学风格的创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注释:

①张挺玺,朱伟华.张艺谋电影美学研究——从电影《山楂树之恋》说起[J].电影文学,2010(01).

②孟笑晨.从饕餮纹样看商代社会生活[J].文藝生活·文艺理论,2013(01):140-141.

③王学典.山海经·卷三·北山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08).

④⑤王音洁.家国想象与“新地理志”的书写——电影创作中的历史感[J].新美术,2008(06):49-58.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长城
“海上长城”丰盈关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