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浅析《雷雨》的创作特点

2018-09-26 10:15高航
戏剧之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亚里士多德雷雨

高航

【摘 要】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出发,寻找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其契合之处,从而对他的代表作《雷雨》的创作特点进行探索解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雷雨》;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023-02

1933年,曹禺在24岁时候创作出了人生中第一部话剧《雷雨》,这部杰作响彻整个文坛。从此之后,曹禺的《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奠定了一定的地位,这样体现出了中国戏剧艺术迈向了成熟阶段。于此同时与中国现代的话剧作品相比,曹禺创作受到了很多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影响,他把西方悲剧观创造性地引入中国,大大提升了本土戏剧的气质和品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奠基者是亚里士多德。《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悲剧理论在作品中集中体现,这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这一范畴的理论基础。在《诗学》开篇,亚里士多德就为悲剧进行明确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熏陶。”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他又分别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性格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将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悲剧理论,探索《雷雨》的创作特点。

一、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成分:作品里的情节;人物的性格;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作品中的言词以及人物形象和歌曲。在这六个成分里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作品里的情节最重要,因为情节的“突转”与“发现”可以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从而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所以情节是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

《雷雨》一书充满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令人意外的情节上的“突转”。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三十年前与下人鲁侍萍发生关系,并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大海。然而,为了迎娶有钱人家的小姐周繁漪,周母狠心将侍萍与小儿子大海撵出家门,大儿子周萍被留在家中抚养长大,后来与继母周繁漪发生乱伦关系。被撵出家门的侍萍嫁给鲁贵,两人生了一个女儿名为四凤。《雷雨》情节就是在这种纠缠与冲突中展开。

剧中情节的“突转”是从鲁侍萍上场后展开。第二幕鲁侍萍上场以后便发现:“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四凤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开心,将“从前那位太太”的照片拿给她看,这时候鲁侍萍猛然惊醒:这里正是自己三十年前服侍过的周家。随后周繁漪上场了,她在与鲁侍萍的谈话中暗示四凤与周萍有某种“特殊”关系,这使得侍萍发现:自己年轻时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了。这一连串的情节将三十年后与三十年前串联起来,使整部剧渐渐开始呈现出悲剧的面貌。

情节的另一处突转则是从第三幕周萍来找四凤开始的。周萍打算第二天离开家里去矿上,四凤也打算跟随鲁侍萍离开周家,冲突本该就此恢复平静,然而周萍与四凤的恋情被曝光,导致四风离家,人物由顺境转入逆境,从而引出第四幕的高潮。随后,因为周萍,四凤与鲁大海,侍萍达成和解,情节又一次突转,由逆境转为顺境。但在这时,周繁漪叫来周朴园,伴随对人物关系发现,周家三十年积压的秘密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开,情节最终转向悲剧性的结局。

二、悲剧摹仿的对象是“好人”

在《诗学》第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良的都是在作品中悲剧的人物,因为悲剧人物不能够引起观众怜悯和恐惧之情。悲剧中的冲突是本质原来是好人犯了一些错误。

在《雷雨》中的人物皆是一些犯了错误的好人。本剧悲剧的根源是三十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直接的关系,而直接原因则是周萍与繁漪、四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由于作品人物中过失所致。然而剧中的人物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勤劳坚强的鲁侍萍,纯真善良的四凤,从不心怀歹意的周萍。周朴园虽然常常被解读为剥削下层人民大资本家,但我们不难发现周朴园也有他善良的本性,他对鲁侍萍、周萍、四凤都是真心相爱。

从第二幕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三十年间搬过几次家,但是在周公馆,永远有一间房是为侍萍保留的,那里仍然挂着鲁侍萍年轻时的照片,摆放着鲁侍萍当年喜欢的家具,连鲁侍萍当年因为生孩子不敢吹风的习惯也都保留了下来,好几次繁漪说热,想让下人开窗都被周朴园制止了。仔细揣摩我们也会发现,周朴园身上也有值得同情和怜悯的地方。当年他与侍萍在一起的三年是有感情的,但是最终被周母逼着另娶他人,周朴园也是受害者之一。并且从全书最终的结局来看,周朴园也受到了最无情惩罚:他与周繁漪一辈子从未产生过爱情;他用专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儿子及下人,努力想要维持天下太平的局面,但是每个人物都怨恨他,想要反抗他,周公馆终于因无法承受这一切而轰然倒塌,周朴园也随之失去了一切。故事的结局定格在一间冷寂的教堂中,周家的人死的死、疯的疯,唯有周朴园好好地活了下来,已是风烛残年。从某种意义上,他是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灾难的最终承受者,因为对他来说死是容易的,但他敢于绝望地生存下来,这也是最让读者震撼的地方。

三、“行动”是悲剧的主要摹仿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和其他种类艺术摹仿的方式不同。史诗用客观叙述的方式,颂歌用“自己的口吻叙述”的方式,而悲剧则用“动作摹仿”的方式,它摹仿的是好人的严肃行动。

贯穿《雷雨》全剧的,是周家沉闷压抑的气氛和雨夜来临前郁热逼人的极端天气。而这沉闷的气氛和人物压抑复杂的心理无疑都需要通过摹仿人物的行动而表现出来。

《雷雨》中所有出场人物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天气闷热,以及内心压抑:开幕时,四凤在靠中墙的长方桌旁,背着观众滤药,她不时地摇着一把蒲扇,一面在揩汗。鲁贵(她的父亲)在沙发旁擦着矮几上零碎的银家具,额上冒着汗珠。

而全剧最为压抑、最为苦闷的人应该是周繁漪,在她上场时,作者对她的描写是:“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直等自己喘出一口气来,她才摸摸自己胀得红红的面颊,喘出一口气。”周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经过五四浪潮洗礼,她本以为自己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的出路。但是,命运却偏偏玩笑般地使她枯干地生长在沙漠中,她美丽的心灵因为周家令人窒息的环境而渐渐变得乖戾、辛辣。几十年来,她的心中始终积满了受着压抑的阴骘的力。直到全剧快要结尾之时,她疯狂的举动使周萍和四凤乱伦之恋昭告天下,才使多年间压抑在她心中的悲愤终于被释放出来,她对着屋子里的人大喊:“胡说!我没有病,我精神上一点儿也没有病。你们不要以为我说胡话。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没有死;我这个人还是我的。”由此,天上“雷声轰轰,大雨下”在一切冲突走向高潮的时候,天气也在变化早上闷热极转到午夜暴风骤雨,与之同时,故事的情节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很多家族秘密被揭开,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在最强的暴风雨的时候豁然清晰,以前压抑的愤怒都在狂风暴雨之夜瞬间释放,最后剧中的所有人物走向灭亡。可见,人物心理在剧中随着天气和故事情节同步变化,这些都是作者通过摹仿人物“行动”来实现。

四、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发展源头,他的《诗学》代表了古希腊悲剧理论的最高水平。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雷雨》的创作特点,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契合之处。对于西方理论吸收与熟练运用,使得《雷雨》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注.詩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曹禺.曹禺文集[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亚里士多德雷雨
雷雨天
雷雨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雷雨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