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增值机制分析

2018-09-26 11:12段宏煜武敏韩敏敏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保障机制消费行为

段宏煜 武敏 韩敏敏

内容摘要:消费金融作为互联网和电子支付行业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新消费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增值机制,然后通过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的分析,对消费金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增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为完善消费金融管理政策、优化市场建设、引导居民科学消费,给出了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金融 消费行为 保障机制 增值机制

引言

经济新常态社会背景下,消费金融在促进居民消费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虽然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政府监管存在遗漏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井喷式发展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风险难以控制等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增值机制

(一)金融投资与居民的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指在外部条件一致时,货币余额对居民消费总支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货币余额对消费行为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也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消费者支出主要分为一般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对于投资性支出而言,如果投资产品的价格提升,消费者所能获得投资收益也将增加,其拥有的财富也相应地提升,一般来说,投资收益增加后消费者的一般性消费支出也会随着增加。这种投资收益的增加可以通过抛售电子投资换取实际财富,业内称之为实现了的财富效应,投资人也可以继续以电子账面收益的形式持有现有财富,这种心理账户升值现象称之为未实现的财富效应。无论哪种方式的财富效应,都会对居民一般性消费预算产生正面刺激效应,增加其一般性消费预算额度。

(二)金融投资与居民的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指商品价格波动导致的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波动,并由收入水平的變化导致的消费支出额度变化,居民实际收入的波动也称为效用水平波动。理论上讲,金融投资和理财产品也属于一般性质的商品,也符合上述变化规律。

与财富效应相似,消费者支出主要分为一般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理论而言,投资产品作为正常商品,其价格上涨会导致市场需求量降低。但实际生活中,投资产品又与正常商品不同,价格上涨往往导致投资产品的销量增加,尤其是贵金属、房产、股票等投资品,大多表现出“买涨不买跌”的市场发展规律,这也表现了投资产品在消费者心理上的特殊地位。

消费金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增值机制检验

(一)数据来源

文中所采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6年相关数据和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相关数据。该调查样本丰富、覆盖范围广、可信度极高。调查主要采用入户搜集信息的形式,深入了解并整理了我国城镇居民的金融信息,包括收入信息、负债信息、房产价值、消费习惯、金融资产、家庭主要成员社保等交纳状态、就业状况、消费支付习惯等信息,样本来源于我国二十多个省份,共有近91个县(区、市),290个村(居)委会参与调查,样本规模为7900个家庭。

在本数据样本中,城镇居民各项支出有详细的支出项目设定,以城镇居民非耐用消费品支出为例:城镇居民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月平均水电费、燃料费、物业费、移动通讯费、书刊杂志等费用支出总和)*12+(月平均家政服务费)*12+(月平均衣物、洗漱用品等支出总和)*12+(旅游探亲等交通费、车辆燃油费、路桥费、保险费等支出总和)*12。耐用品支出和服务性消费支出的计算与上式类似。城镇居民的个人金融投资=股票账户现金余额+持有基金总市值+持有银行理财产品总价值。

由表1可以看出,居民非耐用消费品支出远远超过耐用消费品和服务型消费支出的总和,这也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个人投资与否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

表2数据统计显示,有金融投资的城镇居民,其消费预算与消费水平要高于没有进行金融投资的居民,例如没有进行金融投资的居民,其中位数上的消费支出约为2.6万元,而进行了金融投资的居民则达到了4.6万元左右,大约相差1.9万元。

(三)不同投资偏好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统计分析

此样本中城镇居民参与金融投资的态度及具体投资情况如表3所示,将居民投资选择分为五个等级:高风险、高回报,双略高,平均,双略低和不愿意投资,双略高层次的居民各个分位数金融投资额度明显高于其他层次,表现出显著的激进投资偏好,但这一层次的居民消费最大值仅有549800元,仅次于排名第五的不愿投资(=5)的居民最大消费值561600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样本范围不够全面、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四)个人投资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上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有个人投资的城镇居民其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没有个人投资的城镇居民。鉴于此,本节主要以有个人投资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居民个人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模型设定:Const=α0+αInvestt+εt,其中Const表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εt表示随机干扰。一般的线性回归多使用最小二乘法,表现自变量对因变量条件均值分布的影响,最小二乘法基本前提是随机误差成正态分布。但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多存在一定的偏差。鉴于此,数学中提出了分位数回归,从而更加准确地明晰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个人金融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Const=66950+0.10266Investt

(20.308,<2e-16) (4.001,8.66e-05)

R-squared=0.02428,F值为16.68。

括号内的第一项表示t值,第二项为P值。从影响系数来看,P值仅为8.66e-05,说明个人金融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虽然存在,但是影响力较弱,这可能与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有关系。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居民个人金融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自发性消费、个人金融投资与总消费之间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值小于0.9时,自发性消费明显低于金融投资影响消费系数。同时为了进一步检验不同分位点的影响是否一致,对其进行了F检验,得到F=5.1263,对应的P=0.00224<0.01,由此证明不同分位点的个人金融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机制是不一样的。

我国消费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议

(一)宏观层面:健全居民消费保障体系

以政府机构为视角来看,政府对居民消费金融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方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建设和完善城乡医疗、社保等福利制度,并致力于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设目标。

第一,优化收入分配制度。一方面,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需要明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东部带动中西部、特色产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经济结构转型等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缩小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另一方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农村人口城镇化严重,未来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这也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良好成果。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保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保障不足的问题。首先,农村医保等社会保障有待完善。建设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还需要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力争在实现精准脱贫的同时建成全覆盖的农村社保体系,为农村人口提供医保,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纳入社保范围等。其次,缩小不同层次人群的社会福利差距,尤其是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在医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还需要进一步缩小差距。最后,政府财政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建设多维度、多体系、多主体的社保制度,将社会保障整体水平的提高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执行。

第三,强化消费者保护体系。我国现有的消费者保护体系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工商局等组织机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作用有限。互联网经济时代,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需要实现实体消费、电子商务交易、金融交易等消费方式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中观层面:健全消费金融市场体系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消费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体现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建立健全消费金融市场新秩序提供发展动力,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第一,创新储蓄市场。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施,央行连续调整利率,我国金融市场负利率现象越来越明显,创新储备市场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一方面金融行业需要创新存款方式,将存款、基金、债券等结合起来,丰富存款工具,同时制定风险程度不同、利率不同的存款工具,丰富储蓄行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完善附加服务,储蓄前为用户提供严谨的信息咨询服务,储蓄中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同时还应该鼓励用户使用POS终端等移动电子支付。

第二,整合支付方式。现代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POS终端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电子平台支付。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迅速,行业内资金沉淀较大、参与企业数量众多且信息复杂,国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存储风险难以控制。未来,整合支付市场需要实现国家对该行业的法律化监管,完善入行准则、交易基本规则、金融行业法律条例等,设立专职机构对沉淀资金进行管理与动态监控,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性。

第三,拓展信贷市场。当前我国社会的信用消费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按揭贷款、信用卡支付等,还包括电商和在线支付平台推出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信用消费服务。未来,金融市场开展信用消费服务还可以从扩展信用卡消费使用范围、拓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消费业务、鼓励P2P平台的发展等方面进行。

第四,建设保险市场。这里的保险市场主要指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对社保的进一步补充,也是一种盈利性质的金融服务业务。传统保险业务主要包括医疗、养老、安保等内容。随着电子消费的不断发展,未来保险行业业务范围还可以向完善保险服务、建立健全保险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三)微观层面:树立正确的消费金融理念

这里的微观层面主要指社会金融消费心理的正确引导与金融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一,加强居民金融知识教育。金融服务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随社会与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居民对金融交易的参与度越来越广,但社会居民对金融交易的了解大多十分面片,还需要社会加强对居民金融知识的公益宣传,帮助大家科学合理的规避风险。

第二,树立和谐消费观念。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居民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应该理性认识消费与收入的平衡关系,建立生态消费理念,杜绝浪费与跟风消费行为,建设和谐的消费观念。

结论

消费金融主要包括支付、储蓄、投资风险管理等功能,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消费金融的功能性为出发点,研究了消费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并从政府、市场、消费者等几个不同立场给出了相关建议策略,包括收入分配协调与社会保障、建立良好的消费金融市场秩序、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金融活动等,对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颖,高婷.县域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探讨—基于江苏省58县市的面板数据[J].商业经济研究,2016(9)

2.孙文章,李延喜,陈克兢.消费金融公司与地区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J].中国软科学,2014(7)

3.李燕桥,臧旭恒.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渠道及检验—基于2004-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3(1)

4.张明艳.基于经济持续增长的消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1(5)

5.徐會奇,王克稳,李辉.影响居民消费的不确定因素测量及其作用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J].经济科学,2013(2)

6.徐新扩,尹志超.消费贷款对家庭消费的异质性影响—基于我国城市家庭消费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保障机制消费行为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