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
摘要:《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一个永葆童心的老师和一群孩子的爱的故事。它是一本高水平的“实例教育学”,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教育实例都是由作者与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让每位读者读后都深为震撼和自省。它的作者就是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班主任李镇西。
关键词:爱心;转化;后进生;感化教育;耐心
断断续续读完《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虽然不像其他读者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但书中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强烈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受感动和自省。
还记得2014年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后,习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中仁爱之心,正是教师从事的职业所需,也体现了和谐育人的导向。孔子曰,仁者,爱人也。有了爱人之心,才会产生教育人的动力,否则,只能是应付了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学生,这是每个教师应有的信念。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它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本书从“爱心与童心”、“后进学生的转化”、“优秀学生的培养”、“青春期教育的尝试”等七个方面夹叙夹议地讲述实例,而这些实例正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活像一本“实例教育学”。其中让我最深有感触的便是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它主要从对后进生教育的思考和李老师对一个后进生的教育实例两个部分来叙述的。阅读到这节,我仿佛置身其中,因为在普通学校里,这样的学生群体是少数,而对于我们职业学校来说这却是大多数。其实通过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知道作为教育者,不应该把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全都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其实当我们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时,就会发现造成他们现状的不仅是他們个人原因,也有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的原因。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特意了解过这样一些学生的家庭情况,问题家庭的比例还是比较大,比如有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行为不正或者是家庭离异等等。而从学生口中了解到,在他们以前的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学校方面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比如教师的歧视。其实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所为,但后果却是不但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更丧失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教育的敌意的种子。另外也有书中提到的教学的失误和学生多次尝试失败导致沉重的自卑感这些原因。因此,当这些学生来到我们职业学校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放下偏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以及老师的关爱。
手记二中的实例部分主要叙述了一个叫万同的后进生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故事,这让我回想起在自己刚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也遇到过像万同这样自控能力差,有反抗和叛逆心理的学生黄某,我也跟李镇西老师一样在班上当了一回“福尔摩斯”并最终把案子“破获”了,同样我也用的是感化教育。感化是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告,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它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通常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对黄某的教育中,我对他的善意劝告其实在无形中也是对他的一种感化。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中,我们不能缺少感化教育,特别是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感化教育有助于使他们轻松愉悦,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他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有时难免会碰上一些软硬不吃的顽固学生,通过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发现,对于这些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似乎感化比单纯的转化更加有效。
虽然我通过学生黄某尝到了感化教育的甜头,但是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自己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其实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本身是有一定进取心的,但往往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过程中经受不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反复。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所以对于中职学生群体,我们更要以最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要有“允许别人犯错误,又允许别人改正错误”的宽大胸怀,了解反复的原因,给他们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这些迟开的花朵才会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神圣的爱。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这种爱不同于父母的爱,这种爱是对民族的爱、对祖国的爱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特别是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爱,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真诚关心他们的进步和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虽然“爱心”这个词已经“老掉牙”了,“爱的教育”这个观点也并不新潮,但我仍然感动于爱心尚存、童心犹在的李镇西老师与学生们爱的故事,他们给予我的是一种领悟,一种思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希望在若干年后,我与学生之间也能有一个个真诚的充满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李镇西 编著 《爱心与教育》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