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美人

2018-09-26 15:12罗勇
赢未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口语化情景交融个性化

罗勇

摘要:《长亭送别》的语言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具有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美的特点。

关键词:诗意美;动作性;口语化;个性化;情景交融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凌波仙》吊词);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我认为朱权所说的“美”就在于《西厢记》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论,辞藻优美,典雅凝练,含蓄蕴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曲的语言而言,富有动作性、形象性、性格化,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多为直接描写或直陈胸臆。诚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所说“元曲之佳处”在于其“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了“写景则在人耳目,写情则沁人心脾,叙事则如其口出”。

《長亭送别》是《西厢记》整个剧的高潮,其中的语言也尤为突出地表现了王实甫的这种“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美。

一、语言的诗意美

1、王实甫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出以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

如北宋范仲淹的《苏暮遮》词“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将“叶”字换成“花”字。“黄花”即菊花,秋景的重要代表之一,很容易就使人联想到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伤感的气氛不经意间就在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动态意境中显露出来了;不仅如此,还增加了一对恋人离别之情,化物境为情境,物境同心境融二为一。

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用唐人诗句“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与《董西厢》中的诗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又如“此很谁知”来源于秦观《画堂春》:“放花无语对斜晖,此很谁知”;“阁泪汪汪不敢垂”来自宋代无名氏《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意似痴心如醉”化用《乐府新声》无名氏《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心似烧,意似痴,情如醉”;而“未饮心先醉”则来源于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杏园下饮有怀见寄》:“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和柳永《诉衷情近》:“黯然情绪,未饮心先醉”;“一春鱼雁无消息”则来自宋代无名氏《鹧鸪天》:“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王实甫把前代文人的佳句同白描、口语、白话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整折戏获得了巧夺天工的意境美,没有丝毫因大量引经据典而带来的拖沓和庸俗,反而使得前人的名句在诗剧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2、在这折戏中,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离别的折磨,竟使莺莺消瘦得这么快!虽属极度夸张,但人物的心态却展露无遗。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则是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来写莺莺泪水之多、愁苦之重。这些都是极夸张的句子,但因为它们都能充分的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因而显得真实动人。

对比描写则更多,如“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迟”与“疾”的对比;“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夜成亲,今日别离”;“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车儿投东,马儿向西”;“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等,这都是生动的对比之句,情状如绘地刻画出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真实反映出一对恋人被活活拆散的愁郁心理。又如“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帐里,昨日个绣衾香暖留春处,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3、语言节奏美也是这折戏的特征之一。

二、语言的戏曲本色

徐复祚在《曲论》中赞叹王实甫的《西厢记》说:“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所谓“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如【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这支曲子,通过对宴席结束、车马起动、日落山头等一系列动态景物的描写,使剧情由长亭别宴转到分别的场景,剧情与人物的感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

2、所谓“本色”, 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曲语尚俗”的特点,即语言口语化,甚至能吸收民间的方言俗语。如【叨叨令】极富生活气息。“从今后”、“土和泥”、“我为什么懒上车儿内”等,这些词语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曲词的俚俗色彩。

3、《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长亭送别》这折戏由旦角莺莺一人主唱。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应该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所以这折戏的语言与婉约派词风相似,恰如朱权所说的“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三、语言的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整折戏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淡烟衰草、夕阳古道、

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长亭送别》这折戏中,王实甫一面采入前人的诗词成语,自然贴切、浑化无迹;一面又吸收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生动活泼、晓畅流转。这就使得这折戏的语言亦雅亦俗,俗中见雅,华美典丽与通俗生动达到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

[2]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

猜你喜欢
口语化情景交融个性化
情景交融更有效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