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勋
《宋徽宗》
作者:[美] 伊沛霞
译者:韩华
版本: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8月
北宋末期,中国的艺术水平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天赋极高的艺术家皇帝,在书法、绘画、诗词、茶道、建筑等多个领域,宋徽宗在位年间,有何种影响?他和同时代艺术家,如何往来?北宋的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位二十余年,宋徽宗犯过哪些错误?在走向盛世的时刻,宋徽宗在面對外交、战争、党争、经济方面的棘手问题时,出于何种目的,做出了哪些决策,使得情势急转直下,乃至最后沦为亡国之君?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引领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最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作为英文世界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首部完整传记,从另一角度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的偏见。
在书中,伊沛霞对宋徽宗本人的性格做了深入的人物心理描写,认为宋徽宗在面对辽金冲突时踌躇不前、反复无常,既是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处在当时历史情境下可以理解的观望态度。
宋代之后,中国修史者往往会站在道德立场上记录历史,在伊沛霞看来,这种“道德史观”影响了人们对于宋徽宗、蔡京等人的评价。因为有些事儿出了岔子——比如女真人南侵——那么当时的掌权者一定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然后历史学家会决定谁将为错误负责,以及他们到底做错了哪些事情。早在道学兴盛之前,这种褒贬的史观就存在了,朱熹这样的道学家又对之进行了深化。
作者以现代史家之眼,还原宋徽宗的生命历程,抛开了中国传统史学符号化的道德指责,以“了解之同情”的现代学术立场与现代政治观点,从宋徽宗自己的视角出发,再现了北宋末期的历史与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