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锐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1]。六安市地处皖西大别山区,贫困村数量众多,但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优越,发展乡村旅游是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六安市虽然立足于自身资源和政策优势,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但发展模式仍以景区周边接待型农家乐等为主,各区县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普遍缺乏评估。而旅游资源评价是开发的基础,科学的评价工作有利于把握六安市乡村开发的重点,充分挖掘其资源潜力。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类[2],目前针对六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研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3-4],而广义的皖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既包括对资源本身的价值鉴定,也包括对资源开发的外部条件的评判,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多样性,单纯定性分析较难考虑旅游目的地多因子综合影响。因此本文率先将AHP层次分析法和菲罗模型引入到六安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中来,旨在用定量的方法更加客观、全面地测算出六安市各区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从而为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帮助老区人民将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致富的金山银山。
六安自然风光优美,是安徽省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优异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六安市下辖四县三区,境内包括天堂寨、万佛湖两大5A级景区以及佛子岭、梅山等五大水利风景名胜区,各区县密集的景区分布,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众多客源。同时,六安市又是传统农业大市,“茶、竹、酒、渔、药、花”等乡村旅游商品丰富多样,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除此之外,大别山区传统节庆、工艺、民俗等乡村文化活动也颇具特色,为六安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扶持力度的加大,一批乡村农家乐、休闲农庄和农业生态园在六安市也相继发展起来,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乡村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持续吸引着周边客源。截止2017年底,六安市共建成五星级农家乐42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9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0个,六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储备居全省前列[5]。
鉴于六安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因素复杂多样,本研究选取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法中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Fishbein-Rosenberg Model)[6],该模型能综合考虑影响旅游资源评估值的各项因子,并进行加权求和,将人们对各要素影响因子的主观判断转换为科学的数理处理和表达,从而对旅游地资源开发价值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
E为旅游地最终综合评估总分
Qi为第i个因子权重值
Pi为第i个因子的评估值
n为评价因子数目
针对模型中权重值(Qi)和评估值(Pi)数据的取得,本文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和网上电子问卷的方式,匿名通信征询六安市乡村旅游相关专家的评价意见,得到反馈后进行统计整理,采用所有专家的平均意见作为第二轮问卷的参考值,统计后再次征询专家小组的意见,经过多轮反复调查,待专家意见达成一致后确定最终权重值(Qi)和评估值(Pi)。
表1 六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估指标及其权重
2.2.1 评估指标体系
广义的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一般包括对资源本身的价值鉴定和对资源开发的外部条件 (包括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已开发情况)评判两部分[7]。不同乡村旅游旅游目的地因其构成的资源要素和所处区位条件的不同,评价因子的选取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在分析六安市各区县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和开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郭来喜、吴必虎等提出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8]以及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最终确定六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各项评价指标因子,并进行逐一归类和层次划分(如表1)。依次为总目标层,大类层(包括资源吸引物、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和资源已开发利用情况),项目层(由大类层展开,包括14条小项)。
2.2.2 计算权重值(Qi)
对于资源评估中每一层次的权重值,则利用AHP层次分析法予以确定,该方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提出,运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将复杂研究对象进行层次分解,并计算出决策权重[9]。本文通过Delphi问卷让专家对上节评估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从大类层到项目层依次构建判断矩阵。共包括四类:资源评估矩阵A,乡村旅游资源吸引物C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矩阵C2,乡村发展区位条件矩阵C3,乡村资源已开发利用情况矩阵C4,并计算出各个判断矩λmax和特征向量U和Wi。再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10],检验公式∶,当随机一致性指标时(其中 RI指标如表2),则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矩阵特性。
表2 判断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表
经检验,以下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矩阵条件,最终根据AHP公式求出各个项目层的权重值:Qi=Wi×U=(Q1,Q2,Q3…Q14)= (0.1543,0.1183,0.0631…0.0412)(具体判断矩阵如图1,计算权重结果如表5所示)。
图1 权重判断矩阵
2.2.3 统计评估值(Pi)及测算最终评估总分(E)
专家针对六安市四县三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情况进行打分,并综合统一后得出各项分值Pi(如下表3)。再利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计算出加权后各区县最终大类分值和最终综合评估总分(E)[11],并根据各区的分值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等级划分,分值低于4分的地区资源评估等级为Ⅳ级,开发条件较为一般。分值在4~6分的地区资源评估等级为Ⅲ级,指该地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开发价值。分值在6~8分的地区资源评估等级为Ⅱ级,说明该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分值在8~10的地区资源评估等级为Ⅰ级,说明该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极佳(如表4)。
表3 六安市各区县乡村旅游专家评分均值
表4 加权后各项分值及评估总分
通过对AHP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大类指标权重进行比较发现:C1>C3>C2>C4。 可见,乡村资源吸引物是六安市乡村旅游开发的绝对核心要素,所占权重最高。现阶段六安乡村旅游发展集聚规模不强,周边景区的客源流量分流是乡村依赖的重要客源之一,所以在资源评价中周边有无大型景区是重要的参考要素,而乡村遗留的原始建筑遗迹、大别山区红色旅游遗址等旅游实体对游客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专家认为在资源吸引物中Q1和Q4所占比重较高;在乡村旅游区位条件(C3)大类中,城市居民数量、出游率和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标准,而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则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因此Q9和Q10所占比重较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C2)大类中,交通基础设施 (Q5)和食宿接待设施(Q6)是最为基本的保障要素,对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有较大影响,在评估中所占权重较大;在乡村旅游资源已开发利用情况(C4)大类中,部分被初步开发利用的乡村旅游地的品牌影响力(Q12)和环境保护情况(Q14)也是衡量该地是否具备开发能力和开发潜力的重要考核指标,专家认为其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从最终的评估结果来看,六安大部分区县已具备优良的乡村旅游开发条件。金寨县乡村旅游资源等级为Ⅰ级。金安区、裕安区和舒城县资源等级为Ⅱ级,其次霍山县和霍邱县为Ⅲ级,仅叶集区资源等级为Ⅳ级。各要素的最终评分反映出各地区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金寨县因地处大别山区,自然和生态环境最优,又有国家5A级景区天堂寨和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吸引物条件最好。此外,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政府对金寨乡村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也较大,铁路、公路的不断建设完善和高铁的通车极大弥补了其地理位置偏僻的短板,小南京生态农业观光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也发挥了示范效应,因此金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在六安四县三区中最高。
其次,金安区在资源评估中占据第二位,该区人口较为密集,属六安市主城区,周边发展乡村旅游客源充足。该区也是合肥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较为完善。同时,金安区近年来九十里山水画廊的建设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创造良好外部机遇,张店镇的大别山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桃花节、扶贫采摘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的举办也极大提高了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品质。仅次于金安的舒城市地处合肥近郊,交通便利且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近,资源开发外部条件较好。同时依托5A级景区万佛湖和国家森林公园万佛山打造生态度假型乡村旅游,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裕安区是六安市辖区之一,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区内举办六安茶谷桃花节、采摘节等节庆活动较多,增加裕安区乡村旅游资源要素的同时也提升了知名度,而樱花溪畔等众多生态园的建设也成为裕安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之一,因此开发条件相对较高。
此外,霍山县在资源评估中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且原真性保存较好,但部分村镇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可进入性差。虽然霍山县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但区位条件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而霍邱县和叶集区在旅游资源吸引物方面相对较弱,缺乏一定规模的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和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作为支撑,因此评分排名相对靠后。
从旅游资源吸引物来看,各区自然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六安市乡村旅游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叶集、霍邱等地区应努力提升自身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对当地的自然风貌、农俗风情等资源加以利用,要避免开发的同质化,不断提高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从单一化的景区周边农家乐向“乡村生活”“乡村休闲”和“乡村体验”转变,通过开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弥补自然旅游资源不足的困境。对于资源条件较好的金寨、金安等地区,不仅需要继续发挥其资源优势,还应深挖乡村地区的文化内涵,突出皖西文化特色和大别山红色文化情结,并通过开展民俗表演、传统工艺制作和农事体验等文化旅游活动,使游客体会到最质朴纯真的乡村文化,从而加深游客的乡土文化印记,提高其重游率。
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虽然各区县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部分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建设仍有待改善。在交通方面,需加强大别山旅游扶贫通道的升级改造,构建中心城区至城郊半小时、至重点乡村旅游景区1.5小时的旅游交通圈,并建立生态旅游停车场、小型标识标牌和乡村导览图以方便城市自驾游客,提高其旅游的可进入性。在服务接待设施方面,要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民宿,提高餐饮和住宿的标准化和特色化服务水平。除此之外,还需完善六安乡村地区供水供电、网络通信、厕所、医疗卫生站、垃圾污水回收站等配套旅游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地区整体旅游环境。
在区位条件方面,六安地处大别山北麓,全区山地面积占比45.5%[12]。虽然部分山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高,原真性保存较好,但地理闭塞且布点分散,受经济等各方面条件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缓慢。对于霍山和金寨的分散在大别山区的村落应加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将分散的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和乡村旅游产业链[13]。同时与旅行社合作,注重产品和线路的整合,并将旅游景区与周边村落景点捆绑销售。对于经济落后的贫困村镇,六安市旅委、农委、扶贫办等部门也应相互协调配合,加大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力度。并通过搭建乡村旅游开发平台,引导私人企业参与投资,乡村农户参与经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乡村旅游开发格局,突破地理区位的制约瓶颈。
在乡村旅游已开发利用情况方面,各区县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宣传营销仍有待增强,需通过定期举办乡村旅游推介会、乡村旅游节庆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皖西地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应注重新媒体营销,形成“乡村旅游+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自媒体+OTA”的新型智慧营销体系,并利用六安市旅游委员会官方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发布信息,提高乡村旅游地的关注量。其次,部分村镇开发秩序混乱,造成村民对乡村旅游占地行为有排斥现象,各区亟需成立乡村社区管委会,合理地安排开发工作,并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认同度和参与度。此外,一些村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着环境破坏现象,这也会造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估值下降。各区在乡村资源开发前应科学合理规划,努力保护乡村原始风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