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野全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安徽省境内最大的湖泊。巢湖地形以盆地为主,湖泊周围共有大小33条河流注入巢湖,并且通过河流和长江相连接。巢湖自古以来以丰富的物产而闻名全国,巢湖流域也是典型的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容易受到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近代以来(1900—1949),独特的气候给巢湖流域带来了多次水旱灾害,水旱灾害对该地区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术界对巢湖流域的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其中明、清两朝已有专门的学术著作论述,但是对近代巢湖流域的水旱灾害还少有学者关注,本文从近代巢湖流域水旱灾害入手,浅析这段时期内巢湖流域的水旱灾害基本情况及其带来的影响。
巢湖流域靠近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亚热带季风气候。流域内河流和湖泊众多,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夏季高温炎热,雨量充沛,冬季干燥寒冷。“巢湖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控制本区的大气环流以西风环流及亚热带环流为主。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热量条件丰富,无霜期长。”[1]适宜温和的气候条件让这片区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对巢湖流域的开发。由于降水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流域内水旱灾害经常发生。
在清朝前期,根据《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其时庐州府下辖4县1州,即为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外加一个无为州,大致和今天巢湖流域范围内合肥市和巢湖市的范围重叠。民国时期,安徽省内行政区划经历过多次变动,其中巢湖流域主要县城有合肥县(包括今天肥东、肥西两县)、巢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无为县。新中国成立后,巢县经过几次反复变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撤县建市,下辖庐江、和县、含山、无为四县,到2011年巢湖市被撤销,现为合肥市代管。本文论述的巢湖流域范围就以民国时期巢湖周边6县为界,着重从这6县的角度来分析近代巢湖流域的水旱灾害。
水灾,顾名思义,降雨量过多而带来的灾害。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水灾是最具有危险性的灾害。近代民国时期,无论是从灾害发生的频率,还是从灾害给巢湖流域社会经济造成的长期破坏性来看,水灾都是毋庸置疑的排在首位。在巢湖流域内水灾多数因为暴雨、连续不断的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带来。当因气候降雨超出地表能够承受的界限时就变成了洪涝灾害。
表1 近代巢湖流域各县水灾基本情况统计表
近代巢湖流域的水灾非常频繁,其中在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1931年的特大洪水。在近代1900—1949这50年里,有近16年出现过水灾记录,平均每3年就会出现一次水涝灾害。通过对近代巢湖流域内各县域受灾年份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近代巢湖流域各县域中,特大洪水出现过6次,其中庐江县发生的次数最多,其后依次是无为、合肥、巢县、和县、含山。从水灾发生总体次数来说,近代巢湖流域发生水灾最多是庐江县,基本上每隔几年就会有水涝灾害的发生。
高频的水灾给巢湖流域带了严重的破坏,总体来说,近代巢湖流域水患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巢湖流域水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其中夏季水灾发生的最多。这主要和巢湖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巢湖流域为典型的季风气候。从地理学上来说到了夏季副热带高压移动至巢湖流域上空时,若此时副热带高压较弱就会在巢湖流域上空形成稳定的梅雨锋,梅雨锋一旦形成就会带来大量的降雨。如果遇到特殊年份梅雨锋一直稳定的持续在巢湖流域,那么就会出现罕见且异常的梅雨季节,持续不断的大量雨水、覆盖广大的降雨区域很容易带来洪涝灾害。巢湖流域的秋季水灾一般都和台风降雨有关,每年夏秋季节更替时期是台风最活跃的季节,这些从海洋中形成的强台风从陆地登陆后就会带来强大的降雨,台风带来的降雨不仅大而且急,同时难以防范。台风降雨会造成区域内的河流流量急剧上升。巢湖地区河网密布,再加上巢湖四周的盆地地形,急促的水流难以排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水患。
第二,近代巢湖地区的水灾存在连续性的特点,即连续两年或者多年都会发生水灾。从表1中可以看出庐江县在1921、1922年和1942、1943年、无为县在1911年、1912年、巢县1942年、1943年都有洪涝灾害的记录。巢湖流域水灾的这个特点不仅仅有着自然因素,即这些区域连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份都发生了强降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地方大多都靠近较大的江河或者湖泊。以合肥为例,合肥南临巢湖,县域内杭埠河和南淝河流入巢湖,杭埠河是巢湖水系中河水流量大、流域范围最广的一条支流,同时也是近代庐江县和合肥县来往航运的主要河流。杭埠河水系复杂,有金牛河、石头河等众多支流注入,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造成河流水量的暴涨,脆弱的河堤面对巨大的冲击往往一冲就垮。历史上杭埠河水夺取附近乡镇曾多次发生,合肥、庐江两县都深受其害。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杭埠河边的著名千年古镇三河在1991年的大水中也曾被全镇淹没。
近代巢湖地区水灾非常多,并且水灾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大范围的水灾、局部性的水灾、河堤决口、湖泊漫溢等等,限于篇幅原因不可能一一列举,根据笔者现有和掌握的资料,以1931年影响深远的特大水灾为例加以叙述,以再现近代巢湖流域水灾的宏观历史场景。
民国20年(1931年),安徽全境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境内长江沿岸瓢泼大雨从5月下旬就开始连绵不断,“皖省各县今年自入夏以来,霾雨连绵,大江上游水如建瓴直下,内河山洪暴发不已,致滨江及皖南皖中各邑,相继被水淹没,因淮水及巢湖泛滥,田屋人畜,均冲溃一空,灾情奇重,乃三四十年来所未有”[2]。降雨带长时间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超长的降雨天数比往年要高出1倍左右,在过多的雨水量的影响下,山洪暴发、河流相继决口,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巢湖流域各县城更是损失惨重,各个县城降雨量都在600毫米以上,合肥、巢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全部受灾,受灾人数140多万,死亡人口6300余人。其中合肥和无为县最为严重,仅一个无为县就死亡了3000人,各地风雨暴至,江水泛滥,一片泽国。
表2 1931年安徽水灾巢湖流域受灾和死亡人数统计(单位:人)[3]
表3 1931年巢湖流域各县农田受灾统计表[3]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此年的大水灾极其严重,巢湖流域各地深受影响。合肥“近月以来,霾雨兼旬,江潮陡涨,水势浩瀚,已渐成灾。7月21日大雨倾盆,一连三日,山洪暴发,电掣雷轰。24日晨,西门水闸,突然冲毁,附近城墙,又被冲倒数处,直灌县城,小东门、逍遥津、九狮桥、万寿宫一带,立成泽国。低下之处,水与树齐”[4];“无为县大水受灾,亘古未有,全县圩田溃破泛滥、房舍漂没,人口流亡,饿鬼倚吝、饿殍满目、哭塞道途,见着酸鼻,言着痛心。”[5]“巢县紧邻巢湖,今因江水暴涨,水势由裕溪口注入内河洛河诸圩,一扫而空,河流两岸诸堤亦先后溃决,两岸山田,均皆淹没,山田较高者,亦被山洪冲垮。”[6]
从史料的记载上可以看出,此次大水的确为历年之最,洪水不仅将巢湖流域大部分农田吞没,而且河流沿岸普遍决口,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次天降雷雨,江淮已滥,各地山洪暴发,堤防溃决,皖省全境受灾达四十八县,受灾之惨,远古未有。沿江沿淮各县,至今尚陷水中。 ”[7]
近代巢湖流域的旱灾也比较多发,旱灾多发的主要原因是高温炎热并且伴随着降水稀少的极端天气。在整个近代时期,巢湖流域旱灾的发生频率和社会破坏性是仅次于水灾的。其中1934年的特大旱灾在整个巢湖流域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表4可以看出近代巢湖流域各县域中,特大旱灾出现过3次,其中合肥、和县、含山发生的次数较多,巢县、庐江、无为都只是在1934年出现少有特大旱灾。中等旱灾中和县发生最多(6次),其后依次是含山、合肥、无为、巢县、庐江。从旱灾发生总体次数来说,近代巢湖流域发生旱灾最多是和县。无论是大旱灾还是偏旱的小规模旱灾,和县发生的次数都最多,而巢县、庐江、无为三县相对来说受旱灾的影响较小。
表4 近代巢湖流域各县旱灾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一,从旱灾发生的县域来看,近代巢湖流域旱灾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上表中可以看出,合肥、巢湖、庐江、无为四县发生旱灾的频率为5、6次左右,但是和县和含山发生的旱灾的频次明显多于其余四县。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其所处的地形、地势有关系,在上一章的论述中就已经阐述了和县、含山地处巢湖盆地的边缘地带,较高的地势导致了灌溉条件的不佳且蓄水较为困难,所以水灾发生较少,但是旱灾的比例较大;另一方面,旱情发生频率也和县域纬度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总的来说旱灾发生的频率呈现出由南往北递增的趋势,和县、含山、合肥皆位于巢湖北岸,庐江、无为都位于巢湖南部,越往北则副热带高压控制愈强,越往南则季风影响愈大,从而导致了北部的旱灾次数多于南部。
第二,从旱灾发生的频次来看,近代巢湖流域旱灾发生的次数和几率都低于水灾,再加上巢湖流域内降水较多,河流湖泊密布,给农业生活生产带来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所以旱灾发生的机会较少。但是正因为季风气候下的充沛降雨导致了人们往往对旱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旱难以起势,大旱时常难遇,这就麻痹了人们对干旱的防范。农田蓄水、塘坝等水利工程往往松弛。所以,一旦出现了大干大旱的情况,尤其是整个巢湖流域都同时受灾的情况下,缺乏准备和应对就会让旱灾带来的灾情变得极为严重。
近代巢湖流域旱灾频发,从宏观角度来看,巢湖流域的旱灾灾害性上小于水灾,在近代众多的旱灾中,民国23年(1934年)的特大旱灾无论是在影响范围上还是在灾害程度上都处在顶峰的位置,这场旱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近代巢湖流域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民国23年(1934年),安徽省遭遇了特大旱灾,省内90%的县城都笼罩在高温酷暑之中,“皖省旱灾之惨重,为近年来罕见之象”[8];“皖省旱灾惨重,业已遍及全省,秋收无望,报灾之电,纷至沓来。”[9]此年的旱灾有两个特点,一是长时间的高温酷热,二是降雨稀少。从表5中可以看出,巢湖流域在这场旱灾中也饱受其害,合肥一地受灾田亩就有140万亩,其他各县也有几十万之巨,各地都在这场旱灾中艰难生存。
表5 1934年巢湖流域旱灾受灾情况统计表[10]
庐江“入夏以来,亢旱未走,全境田庐,皆籽粒绝收,计有四十万人口,无衣无食,为六十年来未有奇灾。”[11]“庐江为产米最富之区,除极少数圩田稍有收获外,其余皆颗粒无收,全县四十万人口因无衣无食,纷纷往外县乞食,为六十年来未有之奇灾”[12],合肥“岗陇延袤,河泊密布,今遭赤旱陷成灾荒,居民饮水均无,八九万人奄奄一息。”[13]和县“农田百万亩,莫不着火即可燎原,灾情之重为八十年来所未见。”[14]含山“今年入夏以来,雨水全无,亢旱太甚,急救青苗,终不敌风日之炎威,已成赤地。大暑之时,已萎枯苗,仍无滴雨。慨今年旱魅肆虐,复继为灾,诚百年未有之奇荒,万姓莫大之浩劫,凡此哀哀无告之人,皆有奄奄待毙之势。”[15]无为“本年入夏,旱魅肆虐,禾苗枯萎,湖堰池塘,涓滴无有,一切棉麻芝豆芋皆无收之可言,本邑受灾之区,山田被旱者计二十二万九十四百余,山小圩高阜被旱者,计十四万三千五百余,合计受灾之田亩三十七万二千九百余,而被灾人民合计二十余万口。”[15]从史料记载上可以看出,在这场特大灾害中,各地河塘干涸,田地龟裂,收成全无,灾害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上的损失,更多的则是人间的惨剧。
近代巢湖流域水旱灾害多发,每一次大的水灾或者旱灾的发生都会对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打击。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农业灾害便是首当其冲,农业的生产和发展都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从社会角度来说,灾害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更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近代巢湖流域水旱灾害对地区的经济影响甚大,水灾会破坏各类水利设备和基础工程设施,让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停滞甚至倒退。旱灾不仅仅会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通常在旱灾过后还会伴随着蝗灾的肆虐。灾害实质上是发展问题,灾害一旦产生就会影响到正常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从而对正常的经济发展产生破坏,造成整个区域发展的紊乱。近代巢湖流域的水旱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灾带来的最明显的破坏即为冲毁农田和河堤,从而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同时水灾亦会冲毁巢湖流域内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民众的私人财产,这在近代巢湖流域水灾史上甚为常见,每一次大的水灾到来受灾区域都会遭到水祸的冲击,从表2中就可以看出,1931年特大洪水冲毁了巢湖流域很多农田,各县域受灾农田均以10万为计。再例如1921年无为县遭遇大水“无为地势低平,全境圩田十居八九,五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大雨滂沱,连夜不息,洪水爆发,水涨丈余,万亩青青,化为汪洋一片。刻经逐细调查,南区之李斯金墩大策永业梅家尚家孙家等圩,无区之许家圩藕圩,开区之黄家圩王家滩新湾圩西都圩花家滩,北区之张家滩,太区之寺后港景德圩川子圩郭家圩,均皆溃破,兼之江潮外涌,河流继长增高各乡随潮坍塌,同遭淹没。”[16]
第二,旱灾带来的降雨缺少也会让农业的产量大为降低,同时由于缺乏水源,更会让区域内的养殖业大为受损。“安徽无为县,亢旱为灾,数百里内,饮料断绝,偶得积水小穴,乡民争相舀取,一勺之得,不滴甘露”[17];“安徽省庐江县今年自如春以来,亦未得一勺之水,禾苗枯焦,收成较往年少一半,现已仲夏,难得小雨,无济于事,高岗田亩,固无望矣,而地垅圩田栽种者,全县统计十之三四而已。”[18]其次在旱灾发生后,由于其缺水干旱的特性,适宜蝗虫等昆虫生存,蝗灾便会接踵而至,“(庐江)不幸城东何家七堡、五堡、九堡一带,发现黏虫,禾苗多被损害,刻由张区长同各乡民夫,竭力捕捉,十里以内之田禾,多被其嚼食殆尽,查此虫腹呈灰色,每遇热度特高之年,滋生甚快,其害最烈,城南城北相继发现,田禾已经侵食,即不再生长。”[19]
近代以来巢湖流域频繁出现的水旱灾害,不仅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而且给整个社会也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饿殍满地、缺衣少食、物价飞涨等等,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更使得社会更加动荡。近代巢湖流域除了合肥、庐江、无为、巢湖、含山、和县六个县城外,其余多为广袤的农村,灾害在农村的影响尤为明显,灾害的产生加深了近代巢湖流域的农村危机。近代巢湖流域的水旱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旱灾害对农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减产甚至绝收,所以在一次大的水旱灾害之后便会引起饥荒,食物的不足就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和县两月不雨,田禾枯萎,秋收势将绝望,米价飞涨,人心惶恐。”[20]更有甚者会“借灾起价”故意提高粮食的价格。近代巢湖流域在灾荒后经常出现物价哄涨的情况,被逼无奈的灾民往往会铤而走险去抢粮。“民国23年7月,大旱,全县受灾面积达78万亩。南乡1000多名百姓扒掉大财主徐自英粮食1000余石。”[21]同时,水旱灾害都会造成区域内的人口死亡,频繁的水旱灾害不仅使得人口严重减少,还会让受灾的民众颠沛流离。为生计所迫的灾民只好流亡他乡,从而使得流域的人口大量的往未受灾的地区迁移。
第二,水旱灾害发生以后,出于对求生的渴望和生存的压力,社会上很多受灾民众往往会产生很多非道德的行为。灾害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破坏和毁灭,同时也会带来精神上的打击和创伤,从而容易产生流氓、掠夺等犯罪活动,这样行为的出现会使得社会秩序产生混乱甚至崩塌,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在每次大灾以后土匪活动猖獗。巢湖流域近代水旱灾害频发,为土匪和各种非法的组织提供了发展的温床,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合肥)今年又遇着空前的旱灾,四乡的田地差不多颗粒无收,农村是完全崩溃了,农村崩溃,土匪就多了。土匪多,地方上人士便围防,国家的军队同时也来剿匪,因而造成了现在土匪、民众、军队交迫下的合肥。”[22]“在这三股土匪啸聚巢湖之后,原来在湖上活动的零星老匪被分别兼并,附近散兵游勇、地痞流氓也陆续来归。也有少数群众不堪国民党或敌伪政府压榨,迫于生活,误入歧途。同时在湖匪经常盘踞之地,如庐江的白石山、齐头嘴,合肥的塘西、新河、施河等处,居民不为通匪,否则无法生活。”[23]
纵观整个近代巢湖流域的水旱灾害史可以看出,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在近代巢湖流域都比较频发,其中水灾的频率和影响都要大于旱灾。巢湖流域作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每次大的水旱灾来临,也就意味着区域内传统的农业会遭受重大打击,同时也会导致地区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迟滞,给整个地区内的社会环境造成混乱。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稳定都和水旱灾害联系在一起,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巢湖流域的水旱灾害仍然值得我们去警惕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