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 民
对北京的停车难,很多人都深有感触。许多人上班、购物都放弃开车,代之以乘坐公交,主要是因为停车难。这个“难”表现在两头:一头是办公区、购物场所没有停车位;另一头是车子一旦开出小区,回来就没有车位了。
停车难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北京交通委员会停车管理处处长穆屹作了细致分析。他曾主持起草北京市路侧停车管理改革方案,主持北京市停车资源普查,主持设计了“北京市停车资源管理与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创建了停车平衡管理示范区理念。
对于北京市停车资源的供需,穆屹给出这组数据:划线车位数、车位需求数,划线车位数、夜间停车数。
· 居住小区车位数最多,为195万个(51%)
· 公共建筑车位147万个(39%)
· 占道车位7万个(2%)
· 其他类型车位33万个(8%)
· 居住小区夜间停车最多,为230万个(60%)
· 公共建筑夜间停车58万个(15%)
· 占道停车52万个(14%)
· 其他类型停车44万个(11%)
从上面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单从供需数量来看,似乎车位缺口并不大,缺口2万个,只占车位需求总数的0.52%。但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功能区上的不平衡。居住小区夜间停车位的缺口达35万个、夜间占道车位缺口达45万个。而与此相应的,公共建筑车位夜间富余89万个,其利用率仅为39%。
上图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蓝柱为供,红柱为需。在居住小区里,夜间需大于供;在公共建筑里,夜间供远大于需。
而按地域分,城六区严重缺车位。其中又以东城区、西城区为最。
上图中红色部分表示严重缺位。绿色部分表示车位充足,浅黄色表示基本平衡。
另外,还有人为因素加剧车位紧张,即乱停乱放造成车位利用率不足。随意停放车辆占总量的35%。
供给缺口、供需不平衡、随意停放等原因,造成夜间占道停车数达52万辆,其中有9万辆占据居住区内的消防通道。
鉴于夜间公共建筑车位充足,穆屹建议,统筹协调这些车位向周边居民开放。如果将夜间闲置的公共建筑车位释放一半,那将是40多万个车位。
位于北京西长安街街边的光大大厦的停车楼,过了下班时间后,员工们陆续驾车离开,开始迎来附近居民的车辆。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停车楼的车位向附近居民开放。前些年,大厦在外边贴了个告示,说附近居民可以错时停车,居民们赶紧过来申请,大厦提供的30个申请名额没两天就被抢光了。
反过来,居住小区的车位在白天就会腾出相当一部分来,可以供附近上班族停车。北京市西城区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据人民网报道,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与首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探讨,确定了“分时预约、精准共享”的服务理念,通过搭建信息化共享平台,盘活现有居民小区和商务楼宇的停车位存量,利用工作时段与非工作时段小区、楼宇停车位利用率的差异,将共享车位信息接入平台实施错时共享停车,实现区域车位动态平衡,降低车位闲置率,提高使用率,进而解决地区停车难、乱停车的“痛点”问题。
在德胜地区办事的司机下载“德胜共享停车”APP后,可以通过导航寻找共享停车位,根据车程距离预约共享车位并在线付款。黄寺24号社区目前共享停车位每小时收费6元,比周边路面停车便宜4元。这样做既能盘活现有居民小区的停车位存量,又能使提供共享停车位的居民从中获得六成的收益,即每小时能有3.6元。
另外,穆屹建议,在供需矛盾突出、严重缺位的老旧小区和胡同区,利用功能疏解腾退的土地、居住区内部空地、边角地,对违建、老旧配套设施等进行改造,鼓励立体停车设施建设。
从前,北京市停车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停车设施专项建设规划不够细致、具体;停车场地的产权不清晰;土地使用费偏高,停车产业建设投资回报率低;停车设施建设手续繁杂,多头管理,审批手续多;市场准入门槛高,影响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共担、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停车公共治理制度,全面规范停车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经营、使用等行为,以“资本+信息+市场+立法”共同驱动,解决静态交通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于去年底成立,为北京市属国有企业,通过构建投资运营平台,整合北京市静态交通行业资源,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引领作用,与业内优质企业共同承接、履行北京市静态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职能。
该公司设立静态交通建设、静态交通投融资、静态交通科技和静态交通资产管理四大业务板块。以“服务百姓停车、服务行业发展、服务政府监管”为目标,通过搭建北京市静态交通资源信息平台、资本对接平台及开放平台,构建“互联网+停车”智能化体系、整合停车资源、投资建设停车设施、拓展静态交通领域相关业务等市场化方式,盘活北京市停车资源存量,增加供应总量,优化布局,规范秩序,逐步缩小车多位少的矛盾,改变停车管理杂乱的现状。
该公司的目标是,引领和带动静态交通行业发展,立足北京、协同津冀、辐射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