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静 何成群
患者女性,50岁,系“自觉外阴包块渐增大7个月”于2016年11月22日入院。妇检:左侧大阴唇上方扪及4×2 cm大小质硬包块,蒂部较宽,包块表面活动度良好,蒂部固定。盆腔MRI:左侧外阴见一结节状长T1稍长T2信号灶,压脂序列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欠清,DWI呈显著高信号,测其ADC值约1.0×10-3mm2/s,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与耻骨联合分界尙清,左侧外阴异常信号结节伴扩散受限及异常强化,考虑间叶源性肿瘤,见图1。胸片、上腹部CT、肿瘤指标等均未见明显异常。于2016年11月30日行外阴包块切除术,术中左侧大阴唇近阴阜处见直径约4 cm实性包块,外侧缘包膜完整,基底部与耻骨骨膜相连,血供丰富,予以完整切除。术中冰冻:(外阴)梭形细胞瘤,考虑交界性或低度恶性,以常规及免疫标记为准。术后病理:标本(外阴包块)灰白不规则组织一块,大小2.5 cm×2 cm×1.7 cm,切面灰白;(外阴)梭形细胞肿瘤,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结合免疫标记结果,符合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交界性;免疫标记结果:Vim(+),SMA(+),Desmin(-),CD34(-),S100(-),ER(-),PR(-/+),CK(pan)(-),ALK(-),Ki-67(+,约15%)。诊断:左侧外阴交界性IMT。
图1 外阴异常信号结节伴扩散受限及强化
IMT是一种间叶性肿瘤[1],具有低恶性度或交界性等特点,临床报告较少,发病原因不明,多认为与感染、过敏、免疫等因素有关,常发生于幼儿或老年[2]。患者一般无典型临床表现,除了肿瘤占位引发的症状之外,也可有发热、消瘦等[3]。
IMT镜下特点:排列杂乱或呈束状,梭形细胞不规则,淡染,可见核仁,核分裂少见;梭形细胞间及细胞巢间可见钙化,瘢痕样胶原化;有大量炎细胞弥漫浸润[4]。IMT影像学多表现为肿块样病变,伴或不伴片块状侵蚀周围组织[5]。CT平扫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内可见结节状、斑点状钙化及斑片状低密度区;MRI信号混杂,T2WI见更低信号区。动态增强肿瘤呈延迟强化、斑片状强化;肿块可呈现不同密度影像,提示不同组织类型混合存在[6]。在治疗上,IMT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是否扩大切除仍存在争议,药物治疗主要为类固醇类药物[7]。
IMT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均易与恶性肿瘤混淆,需与其他梭形肿瘤及恶性肿瘤相鉴别。在治疗上对其手术的范围、是否放化疗尚未统一,药物治疗的疗效尙不明确。本例患者出院至今无不适发生,切口愈合良好,出院后1、3、6个月复查均未见异常。因肿瘤呈交界性特点,因此还需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