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
摘要:会计实践是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当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观点,以期促进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问题成因;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140-02
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由书本走向就业平台。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愿意招录实干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因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则是竞争的主要优势,也将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
近年来,從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的信息反馈来看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集中在毕业生实务操作性和业务适应性差,这反映了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理论教学一直占据会计专业教学的主导地位,会计实践教学课程的欠缺成为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瓶颈。高校会计实践课程基础技能设置过于单薄,运用范围狭窄,不利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一、我国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成因分析
1.会计实践课内容与会计实际业务相脱离。会计实践课一般是通过实验课的形式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的。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往往以拥有实验室设备的多少作为衡量实验室水平的标准,忽视了实验室的体系建设。实验室无法像现实中一样设置企业各个部门、政府职能部门等,也无法涉及这些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学生无法了解会计业务和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实验项目也没有提及凭证的传递流程、财务会计部门各岗位设置及职责,学生的课程训练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这一项职能上,无法体会到会计工作的复杂性,更想象不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相互牵制和政府职能各部门的相互制约,学生感受的会计工作只是数字资料的核算。会计实验室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际会计业务活动的过程严重脱节,无法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和综合能力,致使学生缺乏会计基本理论与实际会计实务的对接,造成就业后岗位适应能力差。
2.会计校内实践课时偏少,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由于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中测重理论研究,轻视实践操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会计学科中有关课程的实践课时占比普遍偏少,特别是基础技能课程过于单薄,适用范围窄小,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时间,不利于学生会计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学生校外实习难度越来越大。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出于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考虑,不愿意让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接触财务软件系统;还有会计实习阶段性、时间性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在校外实习中不能够真正接触到会计实务,无法达到实习预期目标,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整体收效欠佳。
3.专业教师配备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随着我国教育人才战略的不断推进,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构成越来越多地趋向于高学历、高职称。但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0%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大多没有企事业单位的从业经历和经验,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足10%,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有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高校大部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实验课程的讲授中往往凭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实际会计业务相差甚远,会计实践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致使学生毕业在就业市场上缺乏实践竞争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会计实践性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会计实践性教学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更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前国家正面临着就业难的大环境,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是会计教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提高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地位,树立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落实到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会计教学模式,真正使培养会计实践能力贯穿于会计教学全过程,扭转长久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倾向,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2.拓展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单一,涉及面窄,缺乏特色和创新,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会计工作的实质。在高校会计实务实践课程中,组织形式基本采用“混岗”模式,即由一个人担任多项职务,对全部业务进行处理,很少采用会计岗位“分岗”的实习模式,这与现实会计工作完全不符,学生无法理解和体会各个会计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要培养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首先要实行“混岗”与“分岗”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将实务操作能力、部门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的训练纳入实践教学内容。其次将ERP沙盘实验作为会计实践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沙盘实验,学生能从全局理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扭转对会计工作只是核算、记账的错误观念。最后应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处理“经济”与“权利”关系的教育指导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有高的起点,尽快适应社会。
3.多方联动,加大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会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会计岗位的行业特殊性,一般企业不愿接受高校学生实践实习;或由于会计岗位是企业的内部核心机构,企业真正的财务资料学生很难接触到。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实践基地建设困境,高校可以多方联动,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之间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依靠自身专业优势对合作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或知识更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校庆,邀请本校优秀校友学子回母校捐资助学。
此外,高校可利用自身会计专业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成立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运作会计账务处理、会计咨询、审计等社会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经济业务和流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解决实训基地不足最有效的方法。
4.充实优化师资配备,提高实践教师专业素质。实践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是影响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许多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与外界联系不多,与企业会计实务界的交流机会更少,因而缺乏实践经验;师资结构不合理,缺少既有会计理论基础又懂实务操作的指导教师,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实践时间接触和熟悉实务操作,如利用寒暑假安排会计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兼职、培训,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最新发展情况,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才能贴近生活、丰富多彩,才会更好地和社会接轨,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次,高校还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才,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从而拉近实践教学与会计实务工作的距离,有利于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有利于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共同提高。
5.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实践考评体系。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高校应加大对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投资力度,设立专业会计实践教研部门,建设和完善专业的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案例,建成一个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实践环境。
为了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监控和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根据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借鉴平衡计分卡模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会计实践考评体系,可从“实践技能考核”“实践过程考核”“实践报告考核”“实践态度考核”四方面进行,同时在考核时,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激发其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实践性教學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磊.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2]孙蕾.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探讨[J],北方经贸,2013,(3).
[3]曾琼芳.关于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1).
[4]梁晓丽,敬彩云.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