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峰 张艳艳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作为本科院校全校公选课,与作为高职,大专院校的烹饪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课有很大差别。本课程设计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主旨;授课内容以社交礼仪为主导,将饮食礼仪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授课形式结合多媒体技术,任务驱动和互联网+等;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模式。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149-02
一、前言
“中国饮食文化”是北京林业大学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在中专、高职其他院校,这门课程是以烹饪专业,酒店管理和有食品专业背景的学生为主体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因此其他院校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考核标准和我校有较大差异。我校选修“中国饮食文化”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专业背景千差万别,学生选择这门课是以兴趣为主,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目的;老师授课也是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主旨。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保持浓厚兴趣,并提高的学生综合素养是必须考虑的。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课程设计和改革[1]。
二、“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设计思路
(一)突出重点,以社交礼仪为主导[2]
众所周知,“饮食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但强调饮食文化的內涵是各种表述方式的共同点。“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涉及到具体内容,则包括八大菜系,中国茶文化,酒文化,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以及中国饮食礼仪等,这么多具体的内容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上都一一备述。《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是在众多礼仪中尤为重要,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食育的一部分。作为“礼”的组成部分,饮食礼仪是一个人在饮食活动中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虽然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很多国人的餐桌礼仪方面的知识还很欠缺,就餐时的礼仪经常有失文雅,甚至让人不堪入目。通过对学生意愿的了解和往届学生反馈,得知学生通过学习,既渴望自身在饮食审美情趣上有提高,还普遍认为饮食礼仪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对自己进入社会后的帮助更大,实践性和操作更强。因此综合考量确定以社交礼仪为主导,将饮食礼仪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
(二)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3,4]
我校“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其他学校的不一致。对于其他学校的烹饪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中国饮食文化”专业必修课开设,我校“中国饮食文化”是全校的公选课,次门课主要在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我们设计的课程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促进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了解中国饮食礼仪,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做到得体的餐桌礼仪,促进社交,并进一步指导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课程目标可细分为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素质层面。知识层面:了解中国菜系分类,了解著名人物饮食思想,掌握各民族饮食禁忌及其餐桌礼仪,熟悉不同场景下的餐桌礼仪。能力层面:学生熟悉就餐、宴请、就坐、饮酒、喝茶等礼仪,做到学以致用。针对素质层面:加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及宗教饮食习惯的意识,将饮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哲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以上目标,设计了具体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教学内容
三、“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改革[5,6]
(一)改革教学模式
1.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各种宴请的餐厅布置特点和菜品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把远古的炊具和酒器生动形象的传达给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将各种茶的冲泡方法,酒的饮用方法拓展给学生,增加教学内容。
2.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八大菜系和宴请礼仪教学中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使学生更加清晰自己的知识脉络,通过分析讨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强化,提高学生的认知自驱力。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操作和领会,熟练掌握饮食宴请礼仪,不同民族饮食禁忌和茶礼仪。
3.结合“互联网+”的模式辅助教学。“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对于中国饮食文化课程,可以应用互联网让学生学习课下学习的资料通过网络学习。可以将幕课和翻转课堂引入到教学中可以将慕课和翻转课堂引入到教学中,通过网络监督,签到,提问等可督促和保证课外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完成。
(二)改变考评方式
考评改为综合考评模式,除了有期末的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外,每节课的实践答辩环节,课后的实践课程的报告和调研报告,课上的模拟场景环节等都列入考评范围。除此外,更加重视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将上课的出勤率,课上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都作为考核的指标。力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钟宝.“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为例[J].新校园,2017,(4):11-12.
[2]李付娥.“中国饮食文化”项目课程设计与实践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1):92-93.
[3]侯爱香,李宗军.高校饮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5,(6):151-152,156.
[4]刘思齐,李想.中国传统宴饮在礼仪在现代食育种的应用[J].经济师,2015,(1):21-22.
[5]胡纯秋,李李,胡传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导向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以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20-121.
[6]李明晨.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维度探析——以“饮食文化”课程为例[J].课程教学,2017,(9):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