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本阅读拓展教学

2018-09-25 09:42王玉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0期
关键词:拓展教学

王玉英

摘要:依据教材而超越教材,指教师为扩张文本的教育功效而对文本进行拓展教学。其做法与效益为:融入相关内容,让文本更丰满;启发回忆联想,让课堂更厚实;引导课堂拓写,让思维更活跃。文本阅读拓展教学,实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广度、思想深度与目标高度。

关键词:拓展教学;相关内容;回忆联想;课堂拓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229-02

文本閱读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依据教材来解读教材,指教师仅从文本的角度来诠释其文意;二是依据教材以活化教材,指教师从作者、文本、读者等多角度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三是依据教材而超越教材,指教师为扩张文本的教育功效而对文本进行拓展教学。拓展教学,它可以是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也可以是回忆联想的温故知新,还可以是文本思想的再度升华,又可以是夯实语言素养的创新训练。本文就文本阅读拓展教学,以《春》课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认识与体会。

一、融入相关内容,让文本更丰满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倾向、思想情感、创作风格等原因,作者往往是站在某一视觉层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对知识与经验相对欠缺的学生来说,他们难以做到深刻理解。融入相关内容,就是指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入或渗透与文本有关的内容,从而使文本更丰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隆中对》虽六百余字,但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繁多,形势复杂,时空跨越大,教学中自然要补充。然而有些文本则不然,读者仅从文本的描述就能读懂其思想内涵。如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人们只要读了这篇文章,自然会领悟《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然而笔者要问:朱自清笔下的《春》,是否属于天下绝作?是否还有不同的描述?这就是让文本更丰满的拓展教学理由。

在描写春天时,作者选择了五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写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绿、绵软。第二个镜头写各种花木争荣,想象着桃、梨、杏的甜味,蜜蜂嗡闹,彩蝶起舞,展示出春意盎然的气氛。第三个镜头写春风的柔和与传声送味的作用,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栩栩如生。第四个镜头是描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是多美的一幅画面。第五个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体现了人们在春天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诚然,作者这种选自不同角度的描写,俨然展示了美好春天的情境,但镜头毕竟是孤立的,缺乏整体感。如果教学中引入下面一段描写:

花儿在蜜蜂的嬉闹中展颜,脸上尚残留着娇羞的露珠;叶芽悄悄地萌发,偷窥着花儿娇美的脸庞,自作多情地以嫩绿作为陪衬。白云瞧见了,取笑叶芽的多情,或聚或散,在于取乐。风婆婆看到了,想狠狠地鼓起腮帮吹打一番,却终究怜爱花的美丽和叶儿的稚嫩,只是轻轻吹拂,以示“警告”,但这“警告”之下怎藏得住丝丝温柔?好了,花朵也笑,叶芽也笑,连白云也笑,婆婆忍不住了,“扑哧”一声,把慈祥的皱纹放映在了湖面上,一漾,一漾……

二、启发回忆联想,让课堂更厚实

学生的语言素养形成通常体现为螺旋式的提升,不论是阅读还是习作,只有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会出现质的飞跃,其学习过程特征是阶段性发展。为迎合学生的这种学习过程特征,教材在文本选择与编排方面,一是突出集中性,即每一个单元突出某一个话题。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它包含《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固北山下 天净沙·秋思》,其主题都是描写不同季节或不同时期自然风光,以借景抒情。在描写方面,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手法。在思想情感方面,有赞美生活的,也有忧愁人生的,有体现志向的,也有同情朋友的,等等。让学生通过对多篇不同内容文本的学习,较好地领悟借景抒情的描写手法,以贯彻主题阅读学习策略。二是体现阶段性,即对同样一个话题,顾及到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特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材所选择的文本内容也有所区别,前阶段较浅显,后阶段则较深刻,然而如何将当前的文本与以前学过的内容贯通起来而使学生形成更厚实的语言素养,这正是教师贯彻文本阅读应重视语言积淀而实施拓展教学的重要方面。启发学生回忆联想是贯通前后所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文本阅读拓展教学的重要策略。如关于春天,学生在小学学过《找春天》。在《春》这篇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回忆这篇课文。在《找春天》课文中,作者选择了四个特写镜头:“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与朱自清的《春》相比,内容虽简单,但其中拟人或比喻的写法,既生动又活泼。尤其是看似不具有春意的溪水,在作者笔下也成了春天的赞歌。在《春》文本中,“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作者写的是仲春或暮春。而在《找春天》中,“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作者写的是初春。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回忆、联想与比较,学生对春天的描写将会有新的感悟。春天是诗人创作的热点素材,在我国的诗词宝库中,古人留下了关于歌颂春天的不少佳句,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都能吟上几句,启发学生对描写春天古诗词的回忆或联想,这也是《春》课文阅读拓展教学另一种途径。

三、引导课堂拓写,让思维更活跃

语言素养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其中“读”与“写”是其核心素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读”与“写”割裂开来。所谓拓写,就是指创造性地写。如《春》这篇课文,作者是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境中的人为线索来描绘春天。在《找春天》课文中,作者是选择春草、春花、春树、春水来赞颂春天,试问还可以通过哪些景物并以怎样的线索来描写春天呢?如果学生能从春光、春色、春苏、春声、春耕、春行等角度来描绘春天,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看,这何以不是一种写作中的开拓!创造,还在于作者细腻或传神的描绘。如描写春雨,朱自清的描写是:“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如果学生就春雨能写出下面文句:“春雨滴滴答答,说来就来,像顽皮的小孩子扑入大地的怀抱,戏耍在草尖上,翻滚着跳跃,攀上枝条去吻花枝,特别惬意……”这何以不是传神似的描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引导学生的拓写,只能要求学生写几句话或写某一个片段,系统性的拓写训练还有待于课后落实。

文本阅读拓展教学,实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广度、思想深度与目标高度。知识广度体现为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张,思想深度体现为对文本内涵的充实与挖掘,而目标高度则是体现实现文本教育功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拓展教学
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基于功能语言学的大学英语拓展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的思考
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中和滴定分析及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