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环
摘要:与现有大量《口才训练》教学研究专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不同,笔者主要探讨课堂实践训练环节的教学模式。认为固定训练与随机训练相互补充、相互结合,辅之以固定训练项目考核为主、随机训练项目考核为辅的课堂考核评价机制,为每个同学建立“评价档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固定训练;随机训练;考核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9-0159-02
作为一门以训练为主的实践课,课堂实践训练环节的设计无疑是《口才训练》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作者在参考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并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试图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训练模式:固定训练与随机训练相结合;以固定训练项目考核为主,以随机训练项目考核为辅,为每个同学建立“评价档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固定训练是指每个同学都必须按时完成的一些训练项目。其训练流程是:学生课下提前准备,按规定的时间在课堂展示汇报,教师根据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考核。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固定训练项目最好在课程开始时便安排下去,并且在课程进行中针对将要训练的每个项目用足够的时间提前提醒督促学生进行课下准备。这样学生便会对“每节课练什么”心中有数,有备而来。不间断的课下准备,可以让学生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按“口才”的要求“说话”的习惯,反过来,又会把课堂训练的成果应用于日常“说话”。因此固定训练环节,是使学生将课堂训练延伸到课外、应用于日常实践的有效保证,同时又解决了因课堂时间有限而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训练的缺陷,可以使课堂内外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当然,固定训练项目应由易到难,逐渐深入,可以分三步走:先从客体性单向表述训练开始,比如通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项目,训练吐字归音、语调节奏等基本表达能力;然后逐步过渡到主体性单向表述训练,比如通过演讲比赛、主持人比赛等项目,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生动的态势语言等综合素质能力;最后阶段再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应对训练,比如通过模拟谈判、模拟求职面谈、辩论赛等项目,训练沟通协调能力、快捷反应能力、即兴交锋能力[1]、听话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口才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
其次,随机训练是指不需要学生课下提前准备,而是根据课程进度在课堂上临时布置的一些即兴训练项目。如果只有固定训练环节,每次课堂都拿准备好的内容来汇报展示(当然,双向或多向交流即便准备好也无法照稿发言),久而久之难免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惰于思考,从而使课堂氛围流于板滞。故随机训练项目的穿插非常必要,可促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与兴趣,勤于思考,灵活应变。例如以声音训练部分的朗诵训练为例,课堂展示虽然每人只需几分钟,但一个班若以30个学生计,全部汇报完则至少需要3个课时左右,如果这几个课时连续进行朗诵汇报,那么所有同学的大部分时间主要任务只是倾听别人朗诵(当然还需要评价他人,在评价机制里会讲到),极易因个人无“任务”压力而懈怠。因此,有必要随机穿插一些其他类型的声音训练,比如在朗诵训练环节穿插即兴经典诵读、即兴态势语言运用等。同样,在演讲训练环节可穿插1分种即兴演讲,在辩论训练环节可穿插即兴讨论等。固定训练与随机训练相结合,才能保证每个同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有事可做,不敢懈怠。另外,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训练,小组成员最好不固定。固定小组虽然有彼此熟悉、便于合作的好处,但也有因碍于情面或“哥们义气”而对部分不自觉承担任务的同学听之任之,或者在推优的时候不论优劣轮流“推荐”的弊端。鉴于此,我们不设固定小组,比如小组讨论、小组主持、小组辩论等都是只提前一周或几周(视需要准备的时间长短而定)随机分组。
当然,对《口才训练》课而言,好的课堂训练设计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源于有效的课堂考核评价机制。作为一门实践课,《口才训练》肯定不能像大多数理论课那样,仅仅凭借最后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优劣。众所周知,由于“口才”的特殊性,一个人某一次的“口才”表现不好,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平时“口才”很差,也有可能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因素譬如当时的心情、氛围、偶然事件等影响而发挥失常;反过来,一个人某一次的“口才”表现出色,也并不表明他平时“口才”水平一贯很好。“口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很难凭藉某一次的表现定高下。因此对于本课程而言,如何公平合理地考核学生的成绩是一个难点,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们训练的积极性。笔者针对本课程课堂训练环节的设计,构建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一体化”的考核评价机制[2]。我们尽量照顾到每个同学的综合表现,将平时课堂训练成绩与结课汇报成绩以2:1的比例同时计入总成绩。
首先,课堂考核以固定训练项目为主,以随机训练项目为辅,二者以2:1的比例计入平时成绩。因为固定训练项目是所有同学都必须完成的训练环节,并且都是有备而来,不像随机训练由于时间的限制、训练的积极性或个人偏好、是否擅长等不可控的因素使部分学生可能失去训练机会,能够保证每个同学机会的均等与公平。但既然是“有备而来”,便不太容易考察学生的灵活应变、临场发挥、快速组织语言、思维是否敏捷等能力,因此我们又必须参考其随机训练的表现。
其次,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每种类型的口才表述固然都有特定的评价标准,但由于口语表達能力的综合性及其转瞬即逝的特点,只靠教师一人评价,某些方面未免会有疏漏。因此,教师在对“发言者”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可以指定不同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训练者做不同侧面的评价,譬如有人针对其吐字归音方面、有人针对其态势语言方面、有人针对其题材内容方面、有人针对其表达技巧方面等分别予以评价,教师最后汇总并参考。这种以教师综合评价为主,同时参考其他同学评价的多角度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定“发言者”的口才水平,有利于发现其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有效地煅炼了“不发言者”的听话能力,因为带着“评价”的任务去听远比泛泛而听效果好得多。
再次,为每个同学建立个人“评价档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想熟练掌握课堂上每个同学的情况,只凭头脑的记忆是办不到的。我们尝试在开课前,提前针对所有课堂训练项目为每个同学制定一份“评价档案”。在每一个课堂训练环节,教师不仅要全神贯注地听学生发言,予以综合评价,指出其长处与不足,同时还要把相关情况记录在发言者的“评价档案”上(包括其他同学的合理评价)。有了这样的“档案”,每个同学每次训练的长处与不足便可一目了然。那么在后续训练中,教师便可比较容易地针对每个人的“不足”予以纠正,引导其扬长避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从学生的角度讲,当他每次训练得到的都是针对其本人的具体评价,并且是与其之前训练表现相对比的评介时,自然会有一种被记住、被重视、有进步的感觉,会激发其不断改进的积极性与认真负责的态度。有教师针对性的不断纠正与引导,又有学生自觉要求进步的努力与愿望,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收获良多。当然,建立“个人评价档案”可以说是这套考核评价机制中最难实施的部分,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无疑也是保证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部分。
总之,合理的课堂训练环节设计,配合行之有效的课堂考核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口才训练》课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晓辉.《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课程建设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
[2]麻友平.“普通话与口才训练”实训课教法研究[J].学术纵横,2011,(04).